为五斗米正名

时间:2022-04-13 18:19:4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为五斗米正名

                            文/钱 辉 

       

   《晋书陶潜传》提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因“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所以解印弃官,归隐田园。此举历来为人所称道。 

-ツ敲刺赵明放弃的“五斗米”是多少呢?《辞海》《辞源》和《汉语大词典》都解释为“微薄的官俸”。历来文人骚客也都把“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理解为“不能为这区区一点俸禄而向上级官员叩头礼拜”。清朝的唐孙华说“辞官归养母,耻折五斗腰”(《同年沈昭嗣明府谈杭州西奚之胜》)就是此意。连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也这样认为,替陶渊明鸣不平,他说:“怀哉千金躯,博此五斗米!”(《初入湖湘怀南州诸官》)意即“身贵千金,禄只五斗”,太不值了。

-ナ导噬希这样的理解完全曲解了陶渊明所说的“五斗米”原意。

-ァ督百官表注》提到,东晋时代官员的俸禄是实行“半钱半谷”制,即钱、米各占一半。当时县令(注:陶渊明辞官时是彭泽令)的俸禄是“月钱2500,米15斛”,而一斛为十斗,这样核算下来,陶渊明一天的薪俸正好是五斗米和约83文钱(那83文钱应相当于五斗米的价钱,但物价不稳,以钱折米可能时多时少)。当时的斗比现代的斗要小得多,每斗合现在3.2市斤,那么五斗米合现在的16斤;将另一半钱也折合成米的话,每天大约共32斤。如此的工资待遇在当时应当说是相当优厚的,绝对算不上是“微薄的官俸”。即使按现在的米价,跟现在一般科级干部的工资相比,高低也差不多。

-ツ敲矗后人为什么会认为“五斗米是微薄的俸禄”呢?一是可能不了解东晋时期的官员俸禄制,二是大概认为这“五斗米”是陶渊明的月俸。如果“五斗米”真是陶渊明月俸的话,那实在太少了,恐怕连养活自己也困难,这显然与陶渊明当时做官的本意不符。陶渊明做彭泽令的原因在《归去来兮辞》的序言中交代得十分明白,即“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故亲友大都劝他去做官,后来因为江州刺史的厚爱、叔父的推荐,才做了彭泽令。所以,应该说,陶渊明这次去做官,是迫于生计,就是认准了要拿县令的俸禄,目的是养家糊口。至于他为什么当了三个月都不到的县令就弃官而去,显然并不是因为官俸微薄,而是因为本来就违背心意出来做官。可以想象,每次在领俸禄时,他的内心多么不是滋味。再加上要他“折腰向乡里小人”,这与他质性自然的性情产生了强烈的冲突,使他的人格尊严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这比挨冻受饿更不能让人忍受。从这点上看,他毅然放弃能养家糊口且有盈余的俸禄,就更能体现出不与黑暗现实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更值得后人尊敬。如果陶渊明所说的“五斗米”是言其少,那就近似于发牢骚,显得诗人太流于庸俗,这与诗人高尚的理想、独立的人格精神相违背。

-サ是,陶渊明为什么只说“五斗米”,而不说“15斛米”,或说得更详细点,以至让后人会错其意呢?我们现在只能作这样的推测,陶渊明在违心做了彭泽令以后,他度日如年,算算自己每天就为了那“五斗米和83文钱”而屈服,混迹于污浊的官场,真是痛心疾首,觉得实在不值得,但又无可奈何。这“五斗米和83文钱”可说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他的无奈、他的耻辱、他的痛苦、他的矛盾,全都包容在这里边了。所以这“五斗米和83文钱”是经常挂在心头,完全是脱口而出(那83文钱,顾不上说得那么具体),而后人因不了解当时官俸的“半钱半谷”制,更不会想到他所说的竟是“日工制”,所以也就把“五斗米”当作极其“微薄的薪俸”了。 

                                 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

【为五斗米正名】相关文章:

苏教版初三语文《多收了三五斗》教案(两课时)02-16

《认识米,用米量》教学反思(通用16篇)09-14

200米加油稿02-18

立方米的认识03-16

《取米》大班教案10-24

细米读书笔记03-16

《细米》读书笔记10-15

《米洛斯的维纳》教案09-19

30米快速跑说课稿11-02

50米加速跑说课稿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