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阅读欣赏课(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3 18:32:2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我的阅读欣赏课(教师中心稿)

深圳市福田中学 段尔豪

我的阅读欣赏课(教师中心稿)

当前阅读教学的基本矛盾是现代社会对阅读能力的不断提高的要求与落后的教学方法、低下的教学效果间的矛盾。上世纪七十年代吕叔湘先生指出的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造成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教学思想上的教师中心论未能彻底打破,教学方法上的满堂灌和满堂问仍大行其道。近年来,我在阅读教学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将这种课型称为“阅读欣赏课”。其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阅读文本选自课外,二是阅读过程以学生活动为主。这种阅读欣赏课分六步进行:

一、选取阅读材料。教材与教法是关乎教学的大问题,教材在教学的“三角关系”中更是举足轻重,它决定了教学双边活动的内容取向和方法取向。用一个比喻的说法,教材就如同食物,食物的质量直接决定了人的食欲,进食的方式,消化吸收的情况。因此我对阅读材料的选取从来不敢大意,我选取阅读材料有三个原则,一是材料要短小精悍,字数超过三千字的不选;二是材料必须切近学生的生活,那种选材陈旧,观点老化的文章不选;三是选文的语言文字必须生动活泼,形式灵活多样,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阅读欣赏课的文本以人教社出版的各册语文配套教材《语文读本》为主,《读者》、《青年文摘》、《读书》、《语文报》、《作文通讯》等书刊也是我选取材料的主要渠道。近年来我要求学生多订阅语文书报,从这些书刊上寻找源头活水。学生阅读的兴趣高了,储备多了,腹有诗书气自华,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已经胜人一筹了。

二、布置学生在课外阅读指定篇目。这是一个自读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调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技能,对文章进行理解、分析、鉴赏、评价。笔者认为,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不在于教师在课堂上对文章的巨细不遗的分析,而在于放手让学生主动自觉地接触文章。“以讲代读”的作法,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不能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寻找直觉经验,也就不可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理解,让阅读充满创造、充满灵气。教师的分析通常会给学生隔靴搔痒的感觉,只有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文章,他们的思想才会沉入文章的深层,才会对文章的内容形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有“切肤之感”。我们通常所讲的共鸣,所讲的披文入情,必须以对文章的主体参与为前提。读文体悟,冷暖自知,别人永远无法代替自己对文章的感受,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才会使书卷的文采精华融化到他们的血液中去,才会使他们口长于言,笔长于写。我们说,坚持让学生自读文章,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会让他们受益终生,其意义已远远超出了阅读本身。

阅读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根据接受美学的原理,阅读是读者参与作品再创造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联想活动,把头脑中已有认识和态度与阅读过程中感受到的新的信息沟通起来,唤起相关的表象,激活再造想象,进而使认识向理性飞跃,最后达到准确理解作品的主旨和语言形式的要求。而事实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的意象以及由此升华的哲理、旨趣,源于作品而又超越了作品,他们成了作品创作的参与者。学生在这种“二度创作”的过程中,语文能力和思维水平会得到同步提高。

朱自清先生说:“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语--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得仔细吟味。”(《〈国文教学〉序》)我们要帮助学生领会言外之言,捕捉象外之象。学生在阅读中根据语词提供的信息唤起相应的表象,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再造想象,再造出与这些语言符号相应的栩栩如生的形象。唯其如此,才能获得对语言的切实理解和真实体味,进而深入到作者写作的心灵世界,探求到读物的思想内涵。

在布置学生阅读前,教师要提出适当的要求,或作适当的提示,以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和指向性。由于每次阅读欣赏课安排的文章较多(一般在十篇左右),学生不可能篇篇精读,我要求每位同学精读1~2篇,其他文章略读,以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去“吟味”。平时教师作一些精读、略读等知识的介绍,教给学生揣摩语言、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提炼观点的方法,授之以渔。对于精读的文章,要求学生读深读透,避免走马观花、浅尝辄止。阅读中,不能简单地“拿来”,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让他们在批判的基础上对读物进行鉴赏、评价,以形成自己独特的看法。“不动笔墨不读书”,我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作圈点、评注,写出心得体会,最好写成演讲稿或演讲提纲,以便在课堂上能较好地将自己对文章的见解,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三、课堂上,让学生朗读文章。朗读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阅读形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易于形成审美态度和调动各种审美心理因素。朗读,不仅可以积累丰富的语文材料,而且可以培养起很强的语感,培养丰富而细致的感情。叶圣陶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朗读是作品欣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品的意蕴常常需要出声的读才能表现出来,同时作品的美感也往往需要朗读才能传达出来。

朗读的过程是一个对作品感受、理解的过程,要十分注意朗读的语调,处理好高低、强弱、缓急。教师要学生朗读的最好是那些形象性、情感性较强的文章,尤其是作者直抒胸臆的诗文。

教师平时对朗读的指导十分重要,应交给学生最基本的朗读技巧。教师要多作范读,给学生提供模仿的对象;要多让学生朗读,通过长期实践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阅读欣赏课上的朗读,可以是个人读,也可以是齐读。要让学生读出美感、读出情感来。                                      

四、自由讨论阶段。两个人交换自己的那个苹果,各人仍只有一只苹果,而彼此交换思想,则各人就会有两种思想。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将阅读这样一种个体性十分强的活动变成一种互动性的活动,讨论是实现这一转变的最好形式。讨论是一种充满思辩色彩的活动。讨论可以以同桌的两人为单位,也可以是四人一组,甚至更多的人一组。讨论的形式也不拘一格,可以是自由式,也可以是中心发言式。教师可以先确定一些题目,让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但要注意讨论题的开放性和启发性。讨论中要坚持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并重的方针,要避免学生偏离这一原则,致使讨论涣散芜杂,扯得过远。要让学生就文章蕴含的丰富内涵,以及语言的特色和技巧,进行赏析,品味,借鉴;要让学生思考讨论文章的结构层次、布局谋篇;要让学生多作由此及彼的联想,进行比较鉴别;要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积累,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要注重讨论的质量。课堂内的许多讨论,看似热闹,而实际并没有多大的意义,学生或者蜻蜓点水,或者谈天说地,没有中心,没有重点。因此教师必须在讨论之前对学生提出一定的要求,如要求畅所欲言,要求深入进行,要求抓住重点,要求不偏离话题等等。

教师点拨。要使阅读教学有序、有效地进行下去,教师的适当点拨是十分必要的。教师的点拨可针对文章的内容,也可针对文章的形式,但无论那一种都要注重学生的思维训练,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发散思维。学生在讨论中,不同的思想和见解会碰撞出火花,教师要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闪光点,引导讨论向纵深发展。点拨应点在疑难处,点在关键处,可说可不说的不说,可详说可简说的简说。一般情况,不对问题下结论,要给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

五、学生上台演讲。学生在对文章有了一定的了解、达成一定的认识后,要想办法让他们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学生可能在开始的时候不够踊跃,不要紧,老师要有耐心,作适当的激励和引导,给学生以信心。其实,讲是一种宣泄,也是一种提高。人们在讲的时候要考虑内容、组织语言、调控情绪、安排层次,总之,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活动,通过这种活动,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同时得到了优化。我们不要求学生所理解、所讲述的定于一尊,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要营造一种畅所欲言的局面。

这种阅读欣赏课的精华就在于它给了学生自由地想、痛快地讲的机会,它打破了阅读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僵化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思想。这种以学生讲代替教师讲的做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克服了他们思想中的依赖情绪。学生在上讲台的过程中锻炼了胆量,训练了思维,提高了口头表达水平,它所产生的综合效应是无法估量的。有一个学生,他在我实行这种阅读欣赏课之前,从来不愿在课堂上主动发言,老师有时点到他,他也是畏畏缩缩,结结巴巴。开展这种阅读欣赏课不到一个月,该同学就能主动到台上发言了,现在他能在台上对文章作出有见解的分析,口头表达也变得自然、流畅。让一个同学平时要他说都不愿说到现在主动要求说,不能不归功于这种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阅读欣赏课。

在这种阅读欣赏课上,我们不得不佩服学生思想的活跃大胆,甚至深刻,我们还会对学生的侃侃而谈、妙语如珠刮目相看。读完了余秋雨的《为自己减刑》,有的同学是这样谈自己的看法的:“人对自身和周围事物的感受有很强的主观性,以乐观的眼光看待自己的生活以及身边的事物,则一切充满了希望,以悲观的态度去看待自己和生活,则一切都无所作为。因此,幸福常常是一种心态。我们要培养良好的心态,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挫折和挑战。”这种充满了人生哲理的话语,常让我怀疑它出自稚嫩的高中学生之口。

六、教师小结。每节阅读欣赏课结束前,教师要作适当的小结。这一点搞得好可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教师对那些在课堂上表现积极的学生要加以表扬,对讨论中出现的闪光点要加以肯定,对学生在讨论和演讲中存在的问题要加以指正,还可以将文章中的一些重要问题拎出来让学生再思考、再认识。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教师示范和讲评的过程。教师的小结不能仅仅停留在对学生说了什么和怎样说的评判上,更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要提出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供学生参考、琢磨。学生会通过教师的小结,受到启发,获得灵感,增强信心。教师的小结要精要,复述性的东西要少一些,提示、阐发性的东西要多些。总之,教师的小结要达到这样一种效果:既是对当前课的有力的收束,又能更好地为下一节阅读欣赏课蓄势,使这种课型长期、顺利地进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