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时间:2022-04-13 18:32:2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论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浙江犈 涌

论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牐犑紫龋语文教师由课程知识体系的灌输者而成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

牐犘驴伪耆啡嫌镂目纬淌墙淌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教师就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作为知识权威的“话语霸权”。这里,语文老师要强化两种意识。

牐牭谝皇敲裰饕馐丁<从镂慕淌σ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恰如著名加拿大课程专家史密斯教授所说的:“教师所关注的并不是教--即通常所谓的灌输条理分明的知识,而是保护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的环境条件。”〔1〕这就意味着语文教师要淡化课程执行中的预定性和统一性,注重对话过程的两生性和多元性,不以有限的结论锁定无限的对话进程。这尤其表现在阅读教学中,正如新课标所一语道白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牐牭诙是人本意识。既然学生不是承纳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那么,语文教师就理当以全面发展其情意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即如新课标所强调的从“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这样,就广度而言,作为个体生命的精神境界、个体品德和语文水准将得到完整的提升;就长度而言,个体以志趣为动力、以自主学习为习惯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将得到可靠的保证;而就深度而言,生命就超越了单纯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而获得抵达人性深处的灵魂之优化。

牐犉浯危语文教师由教科书的被动执行者而成为新课程的塑造者。由于以往语文课程编制中的既定性、凝固性和闭锁性,教师作为课程角色只是消极和被动的忠实执行者,连对教科书的自主选择和重组尚且不可能,更遑论对校内外多种课程资源的自觉广泛的开发和对课程发展的创造性研究。而今,在新课标的引导下,语文教师的教学创造精神将随新课程的成长而得到充分的释放,从而在相当程度上以其对课程的塑造而升华为与学生共建课程的主体。

牐犉湟唬就课程既定内容而言,教师要对语文教科书作出适当的“裁剪”,取舍之间、增删与否,均要根据本地、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宜的安排,切忌盲目照搬学科专家的方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人”。尤其必须百般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价值,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选择来拓深、拓宽语文课程的内涵和外延。

牐犉涠,就课程动态建构而言,语文教师要着力突破课堂教学的封闭性,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从而使有字之书与鲜活的现实同化为充满生机的统一性,使母语课程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挥。诸如让报刊、影视、广播、网络、演讲、辩论、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全球事件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进入教学流程。如是,语文课程才可谓面向生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

牐犉淙,就课程实施而言,语文教师要努力改善和优化教学流程,使每个教学环节都充溢生机和活力。教师不仅是上述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自身首先是语文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性资源。在语文课程日益走向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基本走势下,教师要建构崭新的语文课程价值观,即以激发学生超越语文知识之上的智慧、灵感、激情和创造性生命活力为课程的价值追求,矢志突破语文知识体系的“茧缚”,发展学生洋溢着灵气和才情的个性化言语能力。这样,教师在课程实施中就应为学生的审美鉴赏留足广阔的想像空间,为其个性化的课程体验铺设多种路向,从而点燃起学生创意阅读、创意听说和创意写作的强劲内驱力。

牐犠詈螅语文教师由课程成绩的裁判者而成为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应试型的语文课程评价,片面强化其甄别和选拔功能,教师扮演着终结性和惟一性的课程裁判者,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评价和被测试的消极境地,这样,建立在自省自审意义上的自主发展总无可能变为现实。而新课标评价理念要求语文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重视课程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从而促进教师由评价角色向课程学习和发展的激励者转变。因此,语文老师必须娴熟驾驭课程评价的艺术,把握好下述实践性原则。

牐牭谝皇乔楦行栽则。就情感取向而言,应以肯定和表扬为主,对于学生虽不成熟却经过自己思索的独特判断要倍加重视,尤其珍视其中建设性和创新性的价值意蕴,摒弃求全责备;就语言运用而言,要多用寄寓真切期待的鼓励语,使学生为满足教师心灵期待而释放出潜在激情能量。

牐牭诙是前瞻性原则。从学生个体的成长过程着眼,既不忽视其当下在语文知识、能力乃至个性形成中的缺陷,更要关注其发展的潜力和可能的进步。众所周知,语文学习具有显著的内隐性特征,从对优质言语作品的鉴赏和玩味到对语感素质的积淀和言语能力的升华,需要极为漫长的心理同化和顺应过程,其细微的进步当须语文教师以博大的情怀去精心发现和呵护,并以对明天的信心去保护其成长所必备的和谐健康的氛围。

牐牭谌是差异性原则。在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师要从课程始点、过程和终端多方面去关注“这一个”学生,通过纵向比较去评估“这一个”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承认并尊重课程学习中的个体差异和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独特位置。富有经验的语文教师往往能体会到:母语课程学习中的差异性常蕴涵着学习主体的特殊性乃至创新性,那些无法为统一标准所“整合”的学生恰恰可能是别有思维活力和言语个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接纳个体之间的差异,功德无量。

牐牎咀ⅰ

牐牎1〕大卫杰弗里史密斯(加)《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郭洋生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273页。

                               来自:语文天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