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思路 见到学生不妨先问好

时间:2022-04-13 18:32:0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换个思路 见到学生不妨先问好

               中国教师报     2003-03-17     贺学根 

换个思路 见到学生不妨先问好

 

    为人师者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学生与教师偶然相遇或在教师身边走过,却视而不见,像陌生人一样,没有任何表情。于是,我们就愤愤然地感慨:现在的学生!有动情者,还浮想联翩:遥想当年,我们小时候,只要远远望见老师的身影,就立正鞠躬……

    但是,反过来想一下,学生在背地里是否也在愤愤然地议论我们:某某老师真冷漠,本来想与他打个招呼,一看到那种傲慢自大的样子,我就没有情绪了。哎,现在的老师呀……

    老实说,我已经不愿再推想下去了,作为教师,如果遭遇这种尴尬,我认为是自己的失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不讲礼貌?我们为学生做了怎样的示范?师生见面,为什么先打招呼的一定是学生呢?

    无论如何,学生不讲礼貌,不跟我们打招呼,终究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他们是受教育者牭我们却没有理由不理睬学生,原因很简单,我们是教师。所以,见到学生,我们不妨主动问好。事实上,师生见面,教师主动问好,德育上的意义多多。

    第一,体现了师生平等理念

    学生看到教师就远远地问好,这固然使我们心情愉快,也是我们所期待的,但如果认为学生必须先向教师问好,则显然是师生不平等的意识在起作用。在现代教育理念中,教师不再是知识和力量的化身,不再是布道者,教师的话也不再代表权威和真理,教学中的主体是学生,成长和发展是学生主体自己的事,教师只是这个过程中的合作者、参与者和指导者,所以,师生之间更多的是一种朋友关系、伙伴关系,只不过教师这个伙伴“特殊”一点。在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理念下,谁先打招呼并不意味着谁应该首先受到尊重。在师生之间,甚至在人与人之间,尊重不存在先后之分。要想获得别人的尊重,自己首先就要尊重他人。

    第二,身教重于言教

    一方面,孩子们的模仿性很强,教师日常生活中的言行举止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而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另一方面,孩子的逆反心理也处于相当突出的阶段。教师要求学生怎么做,学生在一般情况下,虽然不会公开发表不满言辞,但在心里,在同学之间,他们会反问甚至斥责:你们老师又做得怎么样呢?某某老师上课经常迟到,某某老师嘴刁香烟,像小流氓,某某老师在办公室经常牢骚满腹、粗话连篇……总之,如果我们不能躬身为学生作出表率,再精彩的“言教”也不会收到效果。一项调查表明,学生最不欢迎在课堂上和办公室里说话不一致的教师。既然我们已经身为人师,就必须在大节和小节上都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既然学生不主动向我们问好,我们就主动地用自己的行动来给学生做个示范。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学生不主动打招呼,主要是源于下列几种心理活动:害羞;担心老师不回礼;怕同学讽刺为讨好老师。所以,我们要将心比心,理解和宽容学生不主动打招呼的行为,而不能盲目地批评呵斥,更不能上纲上线。师生见面,教师主动问好,对学生来说,一切紧张情绪和疑虑都会烟消云散,随之而来的是学生对老师更为热情、更为真诚地回敬。而且,几次这样的正面强化之后,学生的害羞心理会逐渐克服,怕教师不回礼以及同学讽刺的担心会逐渐消除,从而也会逐渐主动地问起“老师好”来。笔者曾经留心过这样的一件事:班里的一个小男孩非常内向,见到老师不但不打招呼,而且总是低着头怯怯地走过。于是笔者经常主动地喊住他,说几句无关紧要的话,有时甚至开几句玩笑,一次,两次……不知不觉,这名男同学现在只要一见到老师就远远地微笑着,而且,据他的班主任和同学反应,该同学性格现在开朗多了。

    总之,师生见面,谁先打招呼,我们要用平常心对待:学生先打招呼,我们热情回敬;学生不打招呼,我们主动问候。作为普通教师,我愿和我的同事们共勉:平常生活中,只要时时留心,处处都是实施教育的好时机。

(作者单位系宁波万里国际学校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