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管见

时间:2022-04-13 18:37:0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管见

冯国彩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管见

 

  阅读教学,也称讲读教学,它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中学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完成,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的训练而逐渐形成的。而阅读能力又是中学生获取知识的最基本的能力,它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因此,如何搞好阅读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事关语文教学及各科教学,乃至整个中学阶段教育质量的重要问题,值得每一位中学语文教师认真研究。而要真正搞好阅读教学,须首先对阅读教学的目的方法、教学结构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规律、基本方式等进行一番深入研究,在洞悉理论的基础上,高屋建瓴的施教,方可取得成效,否则是很难达到预期目的的。

  一、阅读教学的目的要求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过去一般认为是:学习本国和外国的文学作品,掌握文学知识,使学生受到文学熏陶,从而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随着对阅读性质和阅读能力实质结构认识的逐步深入,人们对阅读教学目的要求的认识也逐步发展成为:阅读教学应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使之掌握有关阅读的技能和方法。而目前,人们的普遍看法则是:阅读既是为了获得语言、文字、修辞、逻辑、文学常识等语文基础知识,培养观察、思考、想象等各种能力,也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一言以蔽之,即使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都得到提高。而其中的阅读能力培养则应是阅读教学目的之中的重中之重。关于阅读能力的构成,近年来人们一般认为应包括: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联想能力与鉴赏评价能力。而在这四种能力之中,处于核心地位的则又是理解能力,因为它是阅读能力的基本标志。

  众所周知,阅读一篇文章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理解文章的内容,包括对词语、句子、篇章、写作方法和思想内容各方面的理解。不理解这一切,就无法理解文章真正的含义,掌握不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要真正理解一篇文章,就须在初步感知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释词、诠句、析段、解篇、明理、驭辞等一系列工作,经历局部与整体、形式与内容的循环往复方可。而要完成这一切,就起码要具备三种能力:一是具有正确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包括正确理解词语的感情色彩及成语、典故的能力;二是具有理解各种语言构造的能力,包括根据词序和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去理解句子、段意和整篇文章中心思想的能力;三是具有理解文章中各种表达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能力。而这种种能力不是短时间就能形成的,须在阅读实践中有步骤、分阶段的逐步培养。近年来,有人经过对中学阅读能力训练的研究,提出的“三阶段说”和“四阶段说”就很有见地,也很科学,符合阅读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效法。

  所谓“三阶段说”,即:第一阶段为积累性阅读阶段,主要在初一和初二年级进行知识积累的阅读训练。阅读先要识字,要能理解词义,掌握句子、段落和整篇的意思。为此,就要进行包括感性材料和语言知识、自然社会知识的积累。积累的基本途径是阅读,即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范文和广泛的课外阅读,在字、词、句、篇等语言表达形式和文章所含思想内容方面有了相当的积累后,才能逐步形成阅读能力。

  第二阶段为理解性阅读阶段,即在初三、高一进行以掌握基本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的熟练性阅读训练。阅读理解能力包括对词、句、篇章、写作方法和思想内容等各方面的理解能力。这种能力的训练,要经历一个由模仿别人分析、综合到独立分析、综合的过程;一个由单项分析、综合到全面分析、综合的过程;一个由浅近分析、综合到深刻分析、综合的过程。

  第三阶段为评价性阅读阶段,即在高二、高三年级进行综合性、评价性阅读能力的训练。这种训练,要求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所表达的观点、所阐述的思想、介绍的知识以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写作手法、技巧等方面加以评判。通过评判,吸收文章正确的思想内容和好的表达方式,摒弃或批判其错误内容及蹩脚的表达方式。所谓“四阶段说”,即:①认识性阅读:理解词句、观点的表面直接意义;②分析性阅读:层次、段落、文意、技法的分析;③评论性阅读:鉴别和欣赏;④创造性阅读:辩驳、触发创造愿望。

  这后一种观点实际上是就阅读一篇文章的过程而言的,它和目前有人倡导的“三步读书法”可以说是异曲同功,不谋而合。所谓“三步读书法”,即:头遍看内容,标段落、写大意;二遍看思路,理清层次,概括中心;三遍看写法,归纳特点,形成感想。但无论这“说”那“说”、这“法”那“法”,总的思想都在强调阅读能力是一个多侧面、多层级的复合系统,每一层级上的每一侧面都是由相关的智力活动和知识技能构筑起来的,它涉及到知识、技能和心理发展等多种因素,是一个以理解意义为中心的、由认识、理解、评价、创造等不同发展阶段构成的复杂智力活动过程,绝非仅凭“口耳授受”就可完成的,须根据学生实际和能力发展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制定出科学、具体的训练计划,进行扎实、有序的实践训练,方可奏效。

  二、阅读教学的基本结构

  阅读是一种智力技能,阅读一篇文章,从字面意思到内在联系,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须经历一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逐步过渡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包括对教材的感知、理解、巩固和应用四个环节,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就是预习阶段、理解阶段、练习阶段和复习阶段,这也就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结构。

  预习阶段,主要是给学生指出教学目的,提出自学要求,强调学生要有针对性的阅读课文,让学生通过粗读浏览,初步感知内容,对课文有一个概括的了解。

  理解阶段,重在对课文进行具体分析,通过细致研究文章的词句段篇,在了解其内部结构、掌握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归纳、综合,使学生达到理解。在教学中,教师可启发诱导学生讨论、质疑,使之动脑、动口、动手,通过积极思维,解惑释疑、吃透教材。练习阶段,旨在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学生通过各种练习,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进而变为自己的能力,逐步达到“自能读书”的境界。

  复习阶段,重在巩固和完善所学。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全面复习已学课文,并将所学知识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从而深化、巩固所学,完善知识结构,形成真正的阅读能力。

  三、阅读教学的方式方法

  1.阅读方式。阅读的方式很多,根据阅读时的出声与否,可分为朗读和默读;根据阅读的精细与简略程度又可分为精读和略读。其中,朗读要做到发音准确、语气清楚、词句连贯,并在停顿、重音、语调、速度等方面都有具体要求;默读则要注意减少眼停,克服嘴动,并力求扩大视野,注重速度、理解、记忆和辨别;精读重在强调多读、熟读,领会文章思想内容,钻研写作技巧,在深度上下功夫;略读则既要抓要点,又要有一定速度,大致理解即可,主要着眼于广度。

  2.阅读教学的方法。任何教学都包含着教和学两个方面,因此其教学方法也不外是两种:一是教法,一是学法。阅读教学也概莫能外,它的基本教法便是“教读”与“自读”。所谓“教读”,就是由老师指导学生阅读,它以教会学生阅读为出发点和归宿;所谓“自读”,主要是由学生自学,其着眼点和落脚点在于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教读”要相机诱导、适当点拨、指导,重在“导”字上下功夫,必要时还要给予适当讲解,使之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读”则要积极思维、主动揣摩,多读、多练,力求透彻理解,领会精神,掌握规律。教读与自读还应注意有机结合、相辅相成,才能使阅读教学臻于佳境。

  此外,从教师角度来说,以下几种具体的教法如运用得当,亦可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是探究“文眼”法。文眼,即文章的眼睛。眼睛最能传神,因此,凡文章中最精彩、最传神、最能表达课文主旨的句子便是“文眼”。文眼是理解文章的钥匙,抓住它全文就能豁然开朗。如何抓文眼?不同的课文中心句所处的位置不同:有的文章中心句居于篇首,如《天山景物记》、《晋祠》等;有的中心句在篇中,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事事关心》;有的中心句处于篇末,如《岳阳楼记》、《土地》等;有的文章题目就是文眼,如《反对自由主义》、《拿来主义》等。抓住了中心句,就抓住了纲,纲举目张,文路清晰,层次昭然,如拨云见天,可使学生茅塞顿开。

  二是置疑问难法。即在教学中设置疑难。提出问题,启发、诱导学生深入探究。设疑要注意从课文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富于针对性、启发性和思考性,过难或过易都无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是讨论法。凡对理解课文有重要意义的关键问题或者争议的问题可采用此法,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展开热烈讨论,旨在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探索,培养发言习惯,提高口语表达能力。运用此法时,教师要注意把握讨论中心,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导或提示,并在讨论之后做出明确结论,肯定正确意见,指出不当之处,引导学生追求真理、真知。

                      摘自:《甘肃教育》 1995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