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3 18:36:0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李金贵   yzbylijingui@yahoo.com.cn   江苏省宝应县夏集镇成教中心 

过万重山漫想(第一课时)(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课  题 过万重山漫想 课  时 1 授课日期

教  学

目  标 1、理清思路,深人理解文章蕴含的哲理。 

2、体会联想与想象在扩展思路,勾连上下文中所起的作用。 

3、学习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激励学生为征服“新三峡’’而努力学习。

教  学

重  点

难  点 重点: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  具

学  具

预  习

要  求

教 师 活 动 内 容 、 方 式 学生活动方式、内容 旁   注

一、导人新课 

长江三峡是我国著名的风景胜地;古往今来,以其雄伟壮丽的景色不知迷倒了多少文人墨客。而面对这奇观奇景,又有哪一个热血男儿能无动于衷呢?李白曾借“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来表达遇赦东归的欣喜欢快之情;毛泽东曾以“神女(神女峰)应无恙,当惊世界殊”这样生动的笔法赞美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现代作家刘白羽更用“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一通俗浅白的语言形容自己强烈而神奇的感受。是啊,美丽的景色总是让入神采飞扬、神思飞越,这就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三峡的原因,美景的“美丽”所在。那么,本文的作者刘征,面对三峡,又有什么感受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过万重山漫想》。

二、解题 

题目中的“漫想”即随意、不受约束地畅想,由此可知,《过万重山漫想》,是写作者经过万重山时飞越的神思、联翩的浮想。“过万重山”就是所有思绪的触发点,作者是有感于万重山的壮美景色而任思想穿行于历史、今天、未来。

三、文体特点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学习散文一定要体会它“形散神聚”的特点。“形散”是指内容涉及面广、取材自由、表现形式灵活;“神聚”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集中,行文中它既放得开又收得拢。阅读本文要体会各种材料之中蕴含的思想红线是什么,尽快把握文意。

四、提出问题:假如你就站在甲板上,面对如此壮观景象,你会想到什么呢? 

      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⑶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⑸千古兴亡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⑹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⑺面对汹涌的湍急的江流,航道的开辟者是谁?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是谁 ?

五、第一遍读课文,思考问题 

1.挑出生字生词,并结合书中注释理解语句,此外的字词划出,课后查阅字典自己解决。

 2.筛选有助于理解文章中心的语句或段落,达到快速理解文意。 

提示:1.正音的字:怯(qiè)弱    上溯(sù)    凭舷(xián)眺望    啃噬(shì)    脊(jǐ)梁   泯(mǐn)灭 

3.在记叙文或散文中,筛选抒情或议论的语句,是快速把握文意的一种方法。本文所用材料很多,漫想翩翩,是“形散”的典型例子,而表明中心的语句又较明显,以此为突破口,先把握文意,再循序渐进,就可理清思路。

全文一共18段,较鲜明表达主题的有第11、12、14段,在这里出现了“第一个”和“三峡”的象征义,结合全文全段,不难理解“第一个”是指在未知领域,敢为人先,不怕困难和失败的人,“三峡”是象征了等待人们去征服、去开拓的未知的领域,文章赞颂“第一个”向“三峡”进军的人,就是赞颂知难而上、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这样,通过这种方法,就大体上把握了文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