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冗杂走向简约--我理想的阅读教学摭谈(论坛帖)

时间:2022-04-13 18:46:0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冗杂走向简约--我理想的阅读教学摭谈(论坛精华帖)

论坛精华帖:/vbb/showthread.php?threadid=5309

从冗杂走向简约--我理想的阅读教学摭谈(论坛精华帖)

256213    山东省邹平县台子中学   /  王海萍

你如果一半时间是学生在活动,你是个合格的老师;如果是以教师活动为主,你是个不合格的老师;如果2/3的时间让学生活动,这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如果3/4的时间都给学生,你是个优秀老师;你要是把全部时间都给学生,老师只是几句点到而已,最多1/10,你就是特级教师了。

--兰本达

顶谈--

教材教师学生,三方互动

新时期以来,在“科学主义”的光环下,本来十分清晰、简约的语文课堂教学,其花样却越来越冗杂得令人眼花缭乱了,什么“多少段多少环”、什么“几步几级几式”、什么“某某板块”等时髦说法,如每年春天满天飞扬的沙尘暴,搞得一线的语文教师越来越扑朔迷离、懵懵懂懂、都快找不到北了。所以从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所折射的崭新理念看,语文教学需要正本清源,除尽铅华,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只有坚决革除那些脱离教学实际的、教师用着别扭、学生学得费劲的价值不大的花拳秀脚、条条框框,给课堂教学减负,把语文教师解放出来,让他们去实践、去领悟,去反思,去自主进行教学设计,让语文教学反朴归真,让课堂教学从冗杂走向简约,语文教学才能从根本上走出“少慢差费”的泥沼,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我们知道,学生语文学习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借助文本和作者心灵对话;写作,是借助笔墨和自己心灵对话;上课,是借助教师和文本对话;交际,是自己和同学以及其他人的直接对话。通过各种卓有成效的对话,学生乐学语文,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接受真善美的熏陶和教育,打好精神底子。在对话的诸多形式中,有人认为三方对话最为有效,谓之“顶谈”(中央电视台的许多节目--像“实话实说”、“东方时空”、“交流”等即是此种形式)。这种由三方参与的顶谈,由于某一方在问题的交错中处于“旁观者清”的位置,故可使对话峰回路转,盘旋上升。

在此,笔者以阅读教学为例,在如何从冗杂走向简约方面,谈谈本人的一些思考和探索。

阅读是什么?阅读是读者的个性化行为,是一个由内而外的“读书--感悟--表达”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三方面的价值:一是提高语文素养--包括传统文章学意义上的语文知识与能力,现代信息处理意义上的语文知识与能力,中国传统语感意义上的语文素质;走进作者心灵--结合具体语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理解作品内容;读者意义上的:激活读者的生命意识--感悟启迪、联想想象、质疑推断、品头论足。就是说,读者借助语言文字接受文本、走近作者、理解文本,在此基础上超越文本、提升自己。在此期间,教师的价值就是给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情景氛围、提供充足自由的学习时空、引导学生自己解读、自己理解、自己感悟,使学生在阅读中丰厚语言、信息的储存量,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在人文熏陶的过程中发现自身生命的亮点,进而提升生命的质量。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可以分为两个环节:学生自学、反馈深化。

自学--

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引导点拨

阅读教学既然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顶谈”过程。学生在自学过程中,“顶谈”是以学生和课文的对话为主要的双方,教师处在旁观者清的位置。这个“旁观者清”的角色是建立在教师自我解读文本、洞悉教材特点、课程要求和学生个体学习态势,有能力优化学习环境和诸多因素的基础之上的。注意这里提的是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因为学生的学习不论处于哪个阶段、什么水平,都不可置教师的作用于不顾,而一意孤行地采取大撒把、大放羊式的学习,这是问题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教师应做到大处调控、细处放开。尽可能的在学习方法程序、策略方面、难点疑惑处,给学生以实用有效的启发和帮助--关键是这种启迪和帮助在于适时、适度和有机,在于平等、民主和合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习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既要抓准教材的精髓,又要号准学生读书感悟的脉搏,尽可能的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和设想,给学生留有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自由的选择余地,不能束缚学生、限制学生,更不能采取那种请君入瓮式的预谋引导。

从阅读的规律看,文本解读本应沿着两个维度运行,一是理解,让学生走向作品,其特点是思维方式的封闭性、思维指向的单一性以及思维结果描述的一元化、机械化、模式化,其指向主要体现在陈述性知识、作者的原创价值及其某种程度举一反三的迁移方面,学生则被动的接受,理解的结果往往是一元的(其实人与人还是有些许差别),这也正是传统教学所固守的那一亩三分地--以师为本,以知为本,以教参为本。二是感悟,让作品走向学生,这是一个语言文本与读者心灵相撞击而产生灵感的过程,其指向主要体现在作品从当代意义上对学生身心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不论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想象、疑惑、评判等,学生都是主动的,可以各取所需,感悟的结果往往是多元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感受不仅是吸收和理解,更是一种创造和表达,是一种自身原有的语言沉淀、生活阅历、思维和情感等参与其间的综合性语言活动。这正是语文新课改所展示的语文学习的广阔前景。

“语文教学读为本”,引导学生自学,应在“读”字上下重锤,我认为可以采用四遍读的策略--

读书四遍:用心阅读,可出声、可默读,可独立读、可小组轮读,因文因人因班情而异;在书的空白处笔录收获,可文字、可符号--所提要求,应尽可能地板书在黑板上或者设计成多媒体课件,这样就不至于过多地打断学生的思路,干扰其正常的学习。

⒈感悟读:整体感知正文。在陌生化状态下,集中精力读正文,把握课文大意,感受作品内容,体验作者情感,生发阅读灵感,并及时记下阅读中忽然出现的感受和发现:包括联想想象、启迪感悟、豁然开朗的感觉等。

⒉全程读:全程精读教材。包括单元提示、课前提示、正文内容、课下注释、课后练习及其他相关材料。之所以全程阅读,一是借助辅助资料,帮助学生换位思考,从作者的角度理解消化文章;二是让学生对课程标准、编者意图有所把握,从编者的角度认识作品;三是学习了解作品中新出现的词语--包括会认、会写、能理解、能运用;四是借助各种资料,深入理解作品,读出作品的原汁原味;五是质疑问难:用怀疑的目光审视课文:划下不理解的语句,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发表与作者或别人不一致的看法,对语言评头论足,给作品挑毛病。

⒊思考读: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表述,让读书有所指向,使阅读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所谓问题,主要是学生自己读书中发现的问题,也包括课文编辑设计的问题、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提示的重点问题。带着问题去精读、研读、反复读,边读、边思、边记录,这是整个自学的核心环节。目的有六:①积累重要的信息(一般文章须积累六个方面的信息--作者的生活情思信息、所展示的生活社会信息、应包含的知识信息、文章所固有的章法信息、作品中颇具魅力的语言信息、学生自我指定的信息);②让学生养成读书品味、“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③结合上下文和读者自己的生活见闻、经验、阅历、体验等走进作品,与作者对话,对课文进行由浅入深、多角度、多层次的个性化的揣摩、领悟--在换位思考的过程中,读出自己心目中的“哈姆莱特”;④让学生从中悟出有效的阅读方法和写作方法,在读书中学会阅读,学会写作;⑤实现阅读中学生自身认识上的飞跃,从中获得许多人生启迪:⑥有所质疑、有所探究。

⒋鉴赏读:品味欣赏作品的美。既然是属于拿来教学的作品,里面一定有许多称道的东西,特别是语文味浓厚的语言。因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语言,学习值得学习的精品语言,对这些语言要引导学生学会去品味、去鉴赏(广义的)--包括对精美语言的鉴赏(遣词造句的妙处,言外之意的感悟)、行文结构的鉴赏,文体风格的鉴赏,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美与灵性的感悟,在开发自我观察力与想象力和生命灵性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现力。

就一篇文章而言,亦可从以下一些具体的方面入手,来引导学生:

⒈此文是否能引起你情感方面的共鸣?文章能让你受的哪些启发?

⒉读罢此文,你感受(印象)最深、收获最大的是什么?

⒊你喜欢文中哪些内容和语言?能结合生活阅历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吗?

⒋你若也有相应的材料,假如让你写篇文章,你将如何从所读文章中有所借鉴、有所创新?如何行文?

⒌学习文章后,课文后面的思考探究问题你能自己解决到什么程度?

⒍作品哪些地方引发了你的联想和想象?

⒎你有文中类似的生活、认识和体验吗?说说看。

⒏你能就作品或作品展示的内容开阔阅读吗?

⒐假如让你当老师指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你将确立怎样的目标?从什么地方入手?选择哪些内容?采用什么方法?

⒑假如您想向你的好朋友推荐此文,你会怎样介绍?

……

这些方面,或全都展示给学生,或选择一部分展示出来。每次都做到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有所选择,有所取舍:因时而异--每次上课,每篇课文根据教学目的、教学时间、教学情景的差异,可以有所侧重,有所突出;因文而异--不同文体的作品,要体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独特性。总之,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有事可“做”,尽其所能“跳一跳,摘到桃子”。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一篇文章经过这样用心的、反复的阅读几遍,一般问题都能自学解决,同时对文本也能有自己的独到深刻的见解和感受。

在学生自学时,教师可作这四方面的事:①和学生一道读书,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不要忽视自我的存在,从自己的人文视野、生活阅历、性格习惯、心理状态、兴趣爱好出发,有所思考的读、有所联系的读:或主旨、或题材、或手法、或语言,或读有所启发、或读有所顿悟、或读有所联想、或读有所疑惑,进而再读、思考、探究、实践,读出自己心目中的“哈姆莱特”;此外教师的自我解读还有更独到的育人价值--以自己良好的习惯感染熏陶学生,进而让学生从中悟出求知做人的哲理。②采取个别点拨的策略,除学生自学中极个别的普遍问题外,一般采取谁有问题对谁辅导的个别方式,这样一来教师就能真正发挥因材施教的作用,又能避免因教师统一讲解而对学生个体的自学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③引导学生养成笔录灵感的好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将思考情况记录在案,能防止遗忘,保存思维轨迹,以便进一步的去拓宽、加深、完善、提高、创新;再者说,每个学生性格不一,老师提问时,有的喜欢回答,有的不喜欢回答,若事先让学生记下自己的学习思考所得,教师不必再让学生举手而可以叫任何学生回答,从而达到面向全体的目的。④通过巡视等方式了解、督促全班学生向着既定目标认真自学,了解每个学生自学的情况,督促极个别的、心不在焉的学生,对那些过于偏离方向的学习行为予以提醒、约束和引导。

反馈--

评价鼓励,深化探究

学习反馈环节中,“顶谈”的对话双方主要是在学生和老师之间展开的,而课文既是师生对话的因由和凭借,又处于顶谈的“旁观者清”的位置。也就是说,对课文的理解是否正确与恰当,是评判这场对话的重要依据之一。在反馈学生自学成效时应注意如下几点:

⒈学生的认识是否全面、准确并不全重要,关键要看学生是否真正积极主动的参与自学了,里面是否有他自己独到的东西,他是如何思维的。因此对学生的做答我主张解读无错误。

⒉尽可能的顾及到每个层面的学生,特别是那些平常在学习中经常被忽略的学生(有些特定内容一旦触及他们的心灵,他们也会表述得很精彩、很感人)。

⒊或采取小组竞争的方式,或采取量化打分的方式,要设法煽动起学生的参与欲来,给学生口若悬河的充足时间。让他们争得面红耳赤,让思维在争论中碰撞,溅起灵感的火花。

⒋在此期间教师不再充当居高临下的教导者的角色了,而应该扮演和学生地位平等的学习者、引导者和示范者的角色。教师对某问题的理解也只能属众多意见中的一种,或者启发学生再进一步深入思考的一种契机和方式。

⒌坚持以语言学习为核心,教材文本为主要凭借,体验感悟为主线、听说读写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原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反馈之前,教师应根据学生自学情况,和自己对课程标准、教材要求的认识和把握,整合学生学习情况,理出教学要点,重新进行重点备课,化非预设为预设。然后再进行反馈。

具体程序如下:

⒈读书一遍:边读边找回自学时产生的感觉,充实自己的读书收获,独立探究所疑所惑,深入理解重点内容。

⒉合作讨论:四人小组就个人无法解答的问题或学习重点,进行灵活多样的交流探讨、彼此启迪,生发灵感,将思考讨论后的理解、认识、感悟写在学习记录本上。

⒊抽查提问。采取三种方式抽查提问学生:①主动问,给主动学习者以参与的机会;②指名问,让平常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意识者崭露头角;③抽签问,因为机会均等,这样就把每个学生都置于学习的情景中,使之思维高度集中。

⒋学生回答。学生或侃侃而谈,或朗读自己事先准备的手写稿,或再度发问加深认识。坚持解读无错误,并做到“四允许”:允许学生不会、允许学生误读、允许学生改正,允许求同存异。在师生互动评价认识水准时,从这样六个角度入手:①评价其思维广度,②评价其认识或知识水平,③评价其语言运用能力,④看其是否积极主动,⑤看其口语表达怎样,⑥看是否答得头头是道、有根有据。

⒌重点探究。从系统论的观点看,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四种思维流程,一是作品本身的、二是教材编者的,三是学生的,四是教师的。阅读中教师作为引导者的责任之一就是:围绕学生个体阅读这一核心,整合以上四个方面,使之优化组合,产生最佳效益。具体地说就是,教师通过和学生商量来确立学习重点,然后引导学生对重点内容深入学习,重点探究,以达到课程标准的要求。

⒍教师参与。①以和学生平等的身份参与读书与问题理解;②当学生不知所云时,给学生示范和点拨;③对学生的回答予以鼓励性评价,或通过商榷,指明其症结所在,帮助其加以完善;④教师运用教学智慧因势利导,将某些重点问题引向深入;⑤收交部分作业,以便更全面的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给予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

在整个反馈环节中,教师的参与可见机行事,穿插进行,以便把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读书感悟,让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敞开心扉。--你会发现:学生比教师预想的要聪明多了。

从冗杂走向简约,其实质就在于遵循阅读规律,走出模式误区、简化教学程序、逐渐弱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学生更多的学习时间和自由,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释放其心灵能量。最终达到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会语文、会学语文,建构学生自己的精神家园 ,进而促进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vbb/showthread.php?threadid=5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