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力是这样产生的 --合肥十中语文课进阅览室实验纪实

时间:2022-04-13 18:56:1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魔力是这样产生的 --合肥十中语文课进阅览室实验纪实

                             中国教育报  2003-06-14   本报记者 俞路石

魔力是这样产生的 --合肥十中语文课进阅览室实验纪实

 

   倘若要问合肥十中高二(4)班的学生们最喜欢哪天的课,他们会异口同声地告诉你:星期二!因为每周这一天的语文课都是在学校的阅览室里度过的。 

  学生杨晓娟曾经在题为《倒计时45分》的短文中这样描写自己在阅览室上语文课的心情:“阅览室内的倒计时45分钟似乎是以光速计算的,下课的铃声已在催促大家了,但每个人的脸上却都写满了意犹未尽。于是我们开始期待,期待下一个倒计时45分钟。” 

  究竟是什么“魔力”让过去并不受学生喜爱的语文课,在这一学期变得如此受欢迎呢? 

  学生:我们是学习的主角 

  “魔力”其实很简单,那就是语文课进阅览室之后,学生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角。 

  传统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的“一言堂”,对课文支解性的讲析使得语文既失去了活力,也缺乏魅力。合肥十中曾对高一学生进行过新教材课外读本的阅读情况调查,在600名学生中,能够认真全部阅读的仅占5%,勉勉强强读过的占18%,2/3以上的学生完成情况很不理想,这一数字让语文老师们十分震惊。如何改变这种“高耗低效”状况?老师们把突破口选定在改革阅读教学、发挥学生主动性上。“语文课进阅览室”的创意得到学校领导的支持,学校选择高二、高一年级的5个班进行每周在阅览室上一节语文课的实验。 

  既然是实验,就要有比较。高晓荣老师在安排实验班级时,就有意在自己任课的两个班中确定一个语文成绩差一点的理科班,并有意把进阅览室的时间安排在下午第三节课,而且第二节是体育课。一段时间下来,高老师惊讶地发现两个“没想到”:一个是没想到课堂秩序会这么好,原来体育课后上语文课,刚刚进行剧烈活动的学生要有一段时间才能静下心来,现在进了阅览室,大家立刻各就各位,而且很快进入阅读环节;第二个“没想到”是见效这么快,半个学期的10多节课下来,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作文水平普遍有了改观,期中考试,语文成绩也明显进步。 

  学生田雨的话也许最能够代表成为学习主角的学生们的心情:“上课可以光明正大地看‘闲书’,再也不必担心被‘老板’活捉。” 

  老师:要当好学习的导演 

  “语文课进阅览室”,学生成了学习的主角,老师该干些什么?合肥十中担任实验课教学的语文老师们的体会是: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当好导演。 

  毕竟,让学生进阅览室学习的目的还是激发学习积极性,从而提高语文学习的能力和成绩,因此自由、自主的学习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当好学生学习的导演,老师们比正常的课堂教学付出的心血还要多。高二(4)班是文科班,担任实验教学的王国文老师针对学生语文基础较好的实际,指导学生们在阅读时,把注意力相对集中在自己喜欢的刊物上,并组成兴趣小组,阅读与研究、交流相结合;并设计出“语文课进阅览室交流平台”,以学生为主持人发表同学们的“荐杂志”、“知类文”、“赏奇文”、“谈方法”、“说感悟”,让学生们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激发学习的成就感。 

  刘中华老师在指导学生上阅览室上语文课时,把阅读扩展到研究型学习的领域。他把整整一个学期的阅读课设计为“古月照新尘”的大主题,围绕“月亮”,分解出月亮与情感、探索月球、“月”字演变、咏月古诗、月亮与民俗等十几个专题,然后按照学生的兴趣组成相对应的兴趣小组,在阅读过程中,查找、摘录资料,做笔记、写心得,并根据阅读的进程,开展“观察月亮”、“吟唱歌曲”、“演讲故事”、“创作新月诗”、“制作新月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对架构立体语文进行了成功尝试,而且在阅读中涵盖了语文、物理、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大半个学期下来,刘老师的电脑里已经装满了学生们的研究成果。 

  学校:去搭建完善的平台 

  “语文课进阅览室”,对于师生而言是方式和角色的转变,从而带来了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的根本变化;对于学校而言,更多的则意味着在教学资源整合与配置上的嬗变。 

  阮光厚校长认为,把学生带进阅览室上语文课的教学改革实验,主旨是实施资源教学,使语文教学“立体化”,在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和丰富其内涵的过程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他说,合肥十中近年来软硬件环境都得到了明显改善,为各科教学改革搭建了平台。譬如,物理、化学、生物等理科课程都以探究性试验取代了传统的演示性试验,依靠的就是10多个标准实验室;能够顺利开展“语文课进阅览室”实验,也是因为学校科学馆里配置了200多平方米的阅览场所和5万多册藏书、150多种报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