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模式之一--自导式语文导读实验课题结题报告摘录(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3 19:00:4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研究性学习模式之一--自导式语文导读实验课题结题报告(摘录)(网友来稿)

娄方钦  

研究性学习模式之一--自导式语文导读实验课题结题报告(摘录)(网友来稿)

(本文获全国第7届中青年教师论文大赛二等奖、重庆市中学语文导读课题成果展示二等奖)

重庆市綦江中学 (已调入重庆市巴蜀中学 )      娄方钦

笔者从1996年起便进行“自导式”语文导读实验研究,实际上是对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下面将其作法及效果摘录如下。

一、“自导式”教学的实验步骤如下:

1、主持法。由二至三名学生作自导主持人,像电视“正大综艺”或“十二演播室”节目那样,在课堂上引导其他同学阅读、分析、理解课文。主持人通过有趣的提问、严密的分析、生动的串缀,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兴越、发掘其潜能。

2、“卡拉OK”法。先就某一课布置学生阅读,课堂上在主持人引导下大家登台各抒已见。或者围绕某一篇文章,让学生去找相关篇目阅读,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亮出自己读到的文章,并汇报自学体会。

3、游戏法。高中学生(特别是刚进高中的学生),毕竟没有完全脱离幼稚期,学情调查显示,他们也希望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于是,由他们自己主持,自由组合,就语文知识的学习采取游戏方式进行。如:对对联、命题口头作文、以物咏诗、成语顶真式续接、语文知识猜谜、词语辐射等,让学生乐学,在游戏中愉快地主动获取知识。

4、表演法。即让学生根据具体课文上讲台表演。有诗词朗诵,议论文演讲、戏剧作品分角色表演等。

5、对抗辩论法。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主持、自己推选评委,就学习中的某些焦点问题展开辩论。

6、讨论法。由自导主持人根据课文重点、难点、知识点、疑点、热点,设计若干问题,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小组,分任务研读讨论,形成一种活跃气氛,深入钻研课文,然后各组推荐代表发言。让学生在讨论中训练思维,学会自学。

7、主讲法。

以上七种方法,在自导课上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运用。每堂课一般都有一个固定节目:“假如我来导学这一课”,时间约在8分钟左右,这个节目最能掀起学生学习的高潮,调动学生乐学的兴趣,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在这阶段,主研人娄方钦的《用导读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一文发表在《中学语文教学》杂志上,《“自导式”教学实验阶段小结》在市、县教研工作会上交流。

1998年1月-1998年12月为总结提高阶段。继续进行“自导式”导读实验。主攻学生自学习惯和方法的培养,使学生自导更得法。

(一)、导之以势

就是为了使学生语文学习的气氛更浓,为之造就一定的声势。具体体现为“三分钟演说”、“周五工程”、“兴趣活动”等。

1、兴趣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别人每周补课的时间,我则用来开展兴趣活动,引导学生发展特长,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具体开展以下一些活动。

(1)名著导读。

(2)名片欣赏。

(3)作文竞赛

(4)演讲赛、辩论赛

(5)理想形象设计

(6)戏剧小品表演

(二)、导之以法

一是“三本制”,二是“五九学法”,三是自评自改作文法。在这三方面对学生进行语文自学方法上的导学,让学生形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和能力。

1、“三本制”

(1)周记本

(2)错题集

(3)知识小结本

这三本,要求学生保管到高三,作为自己的学习档案。

2、“五九”学法

给学生“五九”学法,作为自学课文的钥匙。“五”,是指读课文的预习提示、注释、课文、思考及练习、单元知识介绍。“九”,是针对每篇课文的知识点而言的,即学习:①生字词;②修辞方法(含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③重要句子的含义及层次;④特殊标点符号;⑤妙语佳句;⑥文化文学常识;⑦主要表达方式;⑧全文结构思路;⑨中心意思。文言文的要求既有共通点,但又不完全一样,要求学生将若干知识点(亦含考点),依据一定顺序和类别,进行一定范围和一定量的归类,也有“九”个方面的内容:①三常(文学常识、文体常识、文化常识);②三音(古音、破读音、通假音);③两义(一词多义、古今异义);④两类(重要的文言实词类、常用的文言虚词类);⑤三活用(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⑥三用法(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⑦五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⑧一语(成语出处);⑨一句(即名言名句)。学生拿到一篇文章(无论现代文还是文言文),都可以从九个方面去深入钻研,学习的目标很明确。

3、自评自改作文法

教师根据每次作文的文体要求和写作目的,从字、词、句、表达方式、谋篇布局等方面提出具体的评改标准、评分细则,再让学生分组或交换评改,根据评分标准和评分细则,打出项目分数和总分,并写出100字左右恰当的评语,然后推荐好、中、差作文向全班朗读,并说出评分依据和所给分数,又由大家充分发表评改意见,教师再加以点评,最后由学生自己修改,正式成文。这更能培养学生的批判力、选择力、创造力。

学生用这些方法进行“自导”,思维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培养,语文素质明显提高。

1999年1月-1999年7月为后期实验阶段。一方面进行课题攻关,另一方面对试验班和对比班的效果进行分析。在这阶段,主研人在市“语文导读”工作会上汇报了我校的实验研究情况,娄方钦的导学经验《周五工程》发表在《重庆教育》1999年第5期上。

二、实验效果

(1)学习兴趣更浓厚

(2)掌握学法信心足

(3)学生素质明显提高

(4)考试成绩突出

在会考中语文成绩全部合格,高考中成绩突出。在1999年全国高考中全班有57人(另1人因病休学)参加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考试,语文科人平103.74分,比市文科人平高7.29分(市文科语文人平96.45分,理科语文人平97.02分),在市文科人平成绩低于理科的情况下比同年级理科最差班高出8.74分,上线人平108分。全班高考正式上高考录取线43人(有2人是艺术生),超指标13人,为全校高考上线人数最多的班级,也是綦江中学历史上正式上线最多的班级。其中有15人是重点本科。未正式上线的14人中,有12人被新高职正式录取,2人被警校中专录取。

学生在日记、周记、课后小结中纷纷称赞“自导式研究性导读课效果好。

 在1999至2002年的第二轮深入实验中,效果更为明显,在2002年高考中,高2002级9班文科班在转入很多差生的情况下(有的甚至是本年级理科倒数1、2名),高考语文人平106分,超重庆市文科语文人平(市人平为98分)8分,全班通过“自导式”研究性学习实验,各科学习更得法,全班高考上线率为98%,上重点线23人,上北大线2人,被清华大学、中国人大、北师大等名校录取5人,超过本校普通班历史最好水平。

2002年11月

 作者邮箱: loufq@email.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