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读西山宴游记》导读(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3 19:09:2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始读西山宴游记》导读(网友来稿)

安徽省当涂县第二中学  汪茂吾  邮编  243100

唐代著名文学大家柳宗元的名篇《始读西山宴游记》,作为一篇新课文入选于人教社初语第五册。笔者在研读这篇课文时,发现其有如下几个特色。

1.独特的历史写作背景。要彻底搞懂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必须了解作者写作此文的历史背景,因为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定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本文的写作背景是这样的:唐顺宗永贞元年(805年),柳宗元因参加翰林学士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为永州司马。司马是个闲职,在编制之外,没有什么公务,甚至没有办公处所。柳宗元到任后,寓居寺庙为家,无所事事,与僧侣朝夕相处,谈经论道。但他的抑郁情怀并未能因此好转,只好“闷即出游”,“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与李翰林建书》)在永州九年,他关心人民疾苦,游历当地山水名胜,提倡“古文”创作,写下了不少诗文名篇。其中8篇山水游记合在一起统称为“永州八记”,本文即是“永州八记”的首篇,篇幅比其他七篇都长,思想内容也更为丰富,可以看成是这组游记的开宗明义之作。

2.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文章开头并没有直接写游西山,而是先交代自己的身份--“僇人”和一直惴惴不安的郁闷心情。由于作者是“罪人”,才能有闲暇终日“施施而行,漫漫而游”。这种游览方式有两个特点:一是无目的性,“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二是放任性,“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尽管这种游览的滋味有些苦涩,但也不免有乐,可谓苦中作乐。以上这些描写,都反映了作者被贬永州后的郁闷而复杂的心情。但这并非目的,出人意料的是,作者笔锋迅疾一转,写道:“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至此,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上面这些笔墨都是虚晃一枪,为的是衬托和突出“未始知西山之怪特”。从这一点来说,第一段的文字只是个引子,正文还未开始。接下来的文字才是文章的重心所在。

3.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始得西山宴游记》的开头写道:“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由于柳宗元因参与革新失败一再被贬,政治理想得不到实现,因此他的山水游记明显带有鲜明的身世遭际和个性色彩。其原因就在于他不仅写出了什么,而且写出了是怎样做的。游,有各式各样的游法。他既不像谢灵运那样豪华纵恣,又没有王维的那种高人雅致,也不同于后来的欧阳修出守滁州时,偕同众位宾客游宴醉翁亭的那种从容不迫、优游自得的气象。他是以一个“罪人”的身份,怀着抑郁忧惧的心情乘间出游的。“施施而行”,步履是那样的舒迟缓慢;“漫漫而游”,意态又是那样的随随便便,不自检束,不像一位官员的样子。只二十几个字,就把“风波一跌逝万里,壮心瓦解空缧囚”的作者的出游形象写得形神兼备,活灵活现。“从‘始得’字着意,人皆知之。苍劲秀削,一归元化,人巧既尽,浑然天工矣。”(清沈得潜《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卷九)

此外,作者还常常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方法,把自己政治上的失意痛苦之情,交织、渗透在精妙入微的景物描写之中,或者说,他是以饱和着感情的笔触,依据自己主观的真切感受来描绘景物,从而创造出一种意与境浑的诗一般的境界来。所谓“中多寓言,不惟写物之工”。(清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三十六)作者明写西山,暗写自己。“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就是借写山岭集中提示自己被贬的原因。读者在诵读、鉴赏的过程中,披文入情,沿波诗源,自然可以体察到他内心的痛苦,领略到他的幽伤隐愤。请看他在客观地描绘了西山的险势高峻和气象之宏阔雄远之后,接着写道:“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这几句话,其实还是写续写西山高峻的,不过是笔与情偕,带有更多的主观感受、更为浓郁的情感色彩罢了。正因为西山“特立”“不与培塿为类”,也就是说它拔地倚天,耸立云表,横空出世,所以由山顶举目四望,仿佛觉得它与元气混而为一,广漠无边,横无际涯,而作者自己也仿佛消融在这渺远无限的大自然中,与之合为一体,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这种主宾俱化、物我两忘的境界,既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抒写,也是对西山所特有的景色的描摹。渗透于这种境界中的作者的情感,乍一看去,似乎是心旷神怡,但是,把它和篇首叙写联系起来比较,就不难发现在这种境界的深处或背后,仍是一片战惧惴栗气氛。“全是描写山水,点眼处在‘惴栗’、‘其隙’四字。”(近代林纾选评《古文辞类纂》卷九)可以这么说,这篇山水游记,反映了作者从对贬谪的愤慨、漫游的苦闷到“始得”西山的惊喜,直至借景明志、物我合一的心态变化。

4.语言精炼形象,描写生动真切。如:“日与其徙”句的高山曰“上”,深林曰“入”,回溪曰“穷”,泉水清澈曰“幽”,石头千姿百态曰“怪”;“遂命仆”句中的湘江曰“过”,染溪曰“缘”,榛莽曰“斫”,茅筏曰“焚”,无论动词或形容词,都是千锤百炼,简洁精当。又如:用“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写人物悠闲的神态;用“披草而坐,倾壶而醉”,“相枕以卧”,“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写人物陶醉于山水和美酒之中乐而忘形的神态,莫不形象生动。而“苍然暮色”三句更妙。暮色无情,本不会动;但作者登高远眺,本来是极目千里,待到夕阳西下,暮色降临,远的地方先一片蒙蒙,随着视线的逐步缩短,最后连近处也看不见。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就是作者的这种感受。

本文已发表于《语文天地》2003年第9期。

 作者邮箱: wangping9918@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