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3 19:13:0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中心稿)

                             温岭市箬横中学  王建华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中心稿)

    目前语文教学遭到前所未有的责难,有的竟断言语文教学“误尽天下苍生”。这固然是夸大的,但当前语文教学本身存在许多问题却是勿庸置疑的,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忽视了语文课中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普遍存在把生动泼的语文教学变成了机械的题海战术填鸭式教学、熟记答案式教学,来应会各种统考与中考。比较中、美两国的学生,在校园中学习成绩优秀的往往是中国学生,而在工作中美国学生的能力却要比中国学生强。这是为什么?主要原因就在于两国教学思想存在不同。比如同样学习一课叙事文章,对待结尾中国老师往往向学生讲授它是如何的巧妙,而美国老师则会问:你认为这个故事的结尾怎样?有没有更理想的结尾?以此促使学生动脑讨论,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思维。在当前素质教育的大潮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唯有培养每个人独立思考的能力,才谈得上真正的素质提高。下面就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作一些探讨。

一、 培养思考习惯

 能力提高有赖于思考习惯的养成,只有养成凡事都要探究一番,都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习惯,才会在别人司空见怪的事物上发现其独特之处。

 如何养成学生的思考习惯呢?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一个坏的教师是转述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这就是说,要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究、去思考。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尊重学生的发现,即使偶尔出错也不应指责,而应该鼓励提问,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让学生享受思考的乐趣。在一堂小学语文课上,学生纷纷评价捞月亮的小猴子。有的说小猴子笨,有的说小猴子傻,教师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突然有一位学生爆出了与众不同的意见:“小猴子既不笨,也不傻,小猴子好!”“小猴子好---好什么?”教师面带愠色,还故意把“好”字拖得很长。学生嘴角嗫嚅了几下,终于没说下去。其实如果教师讲点逆向思维,想到那皎洁的月亮,突然掉到水里,小猴子出于对美的事物的爱护,昌着生命危险去捞月亮,那小学生当然会情不自禁地赞美小猴子,说小猴子好的!

 这是非常可惜的,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良好的表现就这样被教师压抑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上课并不像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而当代学生的思维尤其活跃、想象尤其丰富。对这种善于独立思考,敢于异议的同学应支持鼓励。要知道,正因为有这些标新立异的人,人类历史上才有了第一个吃熟食的人,第一人穿衣服的人,第一个造房子的人,第一个漂流长江的人……

 当然,对于某些已习惯在语文课上只听记,不思考的同学,教师要善于引导,激发他们的质疑兴趣。学源于思,而思源于疑,激疑对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在学生容易忽略的无疑处提问或在文章前后矛盾处提问,让学生学会细究课文内容,学会独立思考。有位教师在上《二六七号牢房》这课时,抓住一些似乎一看就懂平谈无奇的语句,如“挂在门口的号牌上的名字,从两个换成了三个,又从三个换成了两个,然后又是三个、两个、三个、两个,新的囚犯来了,又去了。”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段话中相同的数量词反复出现呢?学生反复研读后,明白数量词的反复出现,既揭示时间流逝,更包含着复杂感情,有对离去战友的怀念,有对牺牲者的哀掉,更充满了对德国法西斯残害革命者的愤怒和憎恨。在教学《记念刘和珍君》这篇课文时,可让学生找出矛盾的词句来思考。如:“记念”和“忘却”不是自相矛盾吗?“刘和珍是我的学生”同“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这“是”和“不是”不又矛盾吗?这样既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又养成了学生深思质疑的兴趣。

 在语文课上要还学生主体地位,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自己阅读课文,思考问题的习惯,这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基础。

二、 教给思维方法

在学生改变了死记硬背的填鸭式学习,有了质疑的兴趣后,教给思维方法就很有必要,这有助于促进学生习惯的养成。                           

首先要加强世界观,方法论指导。思考的最终目的是认识,所以思维方法的核心其实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有怎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会有怎样的思维方法。宁鸣彬老师在教学《蚊子与狮子》这则寓言时,问学生:蚊子打败狮子和落入蛛网都是偶然的事。那么,这两件偶然事情的结果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其中有没有必然的因素呢?让学生明白偶然性中存在着必然性。教给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进行分析。同样,我们在教学《简笔与繁笔》这篇课文时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地方用简笔,而在有些地方用繁笔?两者是否可以调换?从而明确简笔、繁笔各有优劣,让他们懂得以一分为二的辩证方法来分析问题。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其次,要让学生学会联想、想象,纵横比较等思维方法。联想是根据事物间的某种联系,由一事物想到另一有关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人们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联想与想象对一个人的思维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由眼前荷塘的荷花,想到采莲的事情,又记起《西海曲》里的句子;由眼前的荷塘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而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而《绿》中的联想更有特色,由梅雨潭的绿联想到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联想到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联想到西湖与秦淮河的波。让学生比较两种联想的不同之处,明白联想有相关联想和对比联想。这一比较,既锻炼了思维,又掌握了方法。当然《绿》一文中,作者由潭水想到少妇的裙幅、鸡蛋清、碧玉、飘带、眼眸、少女,这是联想的另一种--相似联想。结合教学可以进行一些训练如模仿课文句子“我若能……我若能……”来造句,也可以以《露珠》《零》等为题让学生作联想短文。

想象更是思维的一种重要方法。中国文字虽然有很多是象形字,但更多的是表意文字,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必须要通过想象的再创造。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如“巉岩”是什么样子的?需要想象。《荷塘月色》中描写荷香“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描写光与影的和谐说是“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对这两个句子的理解也离不开想象。孔乙己是怎样的人?随着文中对他的描述,我们在头脑中不断给这个人物添彩加色,在头脑中逐渐形成清晰的印象,这一过程也离不开想象。有位教师在教《孔雀东南飞》总结时讲:“如果刘兰芝没有举身赴清池,焦仲卿也没有自挂东南枝,那么,他们俩能有什么结局?”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既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促使学生合理想象。

至于比较,上文已略有涉及,比较既可纵向比较,也可横向比较,如写同一个有不同文章的比较(《一面》与《琐忆》),文章材料取舍的比较(《黄山记》与《黄山三天》),换词换句的比较等,运用比较,可促使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温故而知新,运用比较,可以更好地辨别事物之间的不同特点,养成深思慎取的思维习惯;运用比较,还可以促进学生语感的加强,提高感受,分析运用语言的能力。如一老师在教授《狼》时问:课文第一层有两句话,如果改成“一屠归,两狼缀行”,行不行?学生在比较后觉得,无“晚”字 ,没有时间;无“途中”,  没有故事的地点;“甚远”说明狼的狡黠。“肉尽”“剥骨”与下文情节关系紧密。文中原句不可改,然后教师乘机要学生诵读,一遍下来,几乎全班都能背诵。于漪老师在上《孔乙己》时,让学生比较“排”和“摸”两字,明白作者通过前后两字的置换,刻画出了孔乙己精神彻底被摧毁的悲惨景象。学生对作者遣词造句的工力赞叹不已。这一些比较练习,一举多得,高超绝妙。

三、 锻炼思维能力

培养兴趣,教给方法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但要想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必须在读写中运用启发教学,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应包括思维敏锐性,思维的综合性,思维的深刻性与思维的周密性。

所谓思维的敏锐性是指思维的灵活反应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思维的敏锐性?我觉得应从“快”和“变”上着手,所谓“快”就是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增加教学密度。有些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好”字当头,一再放慢节奏,把必读课掰开揉碎地讲,把学生搞得不胜其繁。“好”却并不见得,也养成了学生拖沓松驰的习惯。而快则要求“快速阅读、快速听读、快速记录、快速背诵、快速默写、快速质疑、快速答问、快速作文、快速查阅工具书”,从而使学生的思维高度集中、活跃,锻炼敏锐感知能力。在快速的同时指导其思考问题的角度,回答问题的针对性及技巧,使学生达到快中求好、快中求准、快中求深。当然心理学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注意力不可能自始至终高度集中,这就要讲究“变”。“变”是指在安排教学环节时要做到张驰有序,不断变换教学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始终高度集中与活跃。在求“快”的同时,安排听、说、读、写交替进行,采用多种辅助媒体教学,让学生大脑皮层的学生兴奋点不断转移,既锻炼思维的灵活反应能力,又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何乐而不为?

思维的综合性,是指对事物整体把握、整体感知的能力。这是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在较短的时间获得较大的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整体感知能力、宁鸿彬老师在《皇帝的新装》的教学中,在学生初步阅读课文时就抛出问题:“能不能用一个字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学生思维高度活跃,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骗”字最为准确。两个骗子骗人,而其余人:皇帝、大臣、骑士、百姓,都是既受骗,又骗已骗人。这样,一个问题促使学生整体感知思维得到训练。文章标题往往是全文内容的要点,运用好标题,同样可收到很好的效果。教学《药》可直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用“药”作题目,这样一下就能把文章的明暗两条线索及文章的主题紧紧抓住。教学《故都的秋》阅读后让学生扩充标题成“故都……的秋”的形式。这样的设计,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广阔的领域。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通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本质及相互联系,只有由表及里地认识事物,才可以说是真正地认识了该事物。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需要老师的引导深入。如在《简笔与繁笔》教学中,学生在领会简笔与繁笔各自的巧妙之处后,适时提问:在洋洋百万言的《水浒》中为什么在环境需渲染时作者只用“被落”与“紧”两字来写影响冈的荒凉与山神庙大雪漫天的景象,而打死镇关西的三拳尽可略写时却又写得这样的详?让学生在形象的感知后得出抽象的普遍性的规律:应根据文章思想与表述的需要确定繁简。教学《皇帝的新装》,在学生读懂了文章的事情与人物的性格后可问:“为什么除了小孩子外其余人都会被并不高明的骗术所骗?”引导学生从深处明白:自私自利是罪恶的根源,只有无私才能无畏。要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查根究底以促使其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培养他们思维的深刻性。

遇到问题时如果只是粗略地一想,所得的认识可有是片面的或者有漏洞的,这就要求思考问题时,做到精细、周全、不疏忽大意,这就是思维的周密性。在教学《最后一课》时对于文中的主人公到底是谁学生争论不休,一说为小弗朗士,一说为韩麦尔,谁说服不了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告诉学生世上的事物是彼此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大家应该从这两个人物彼此联系中找到答案。可这样想,写小弗郎士对表现韩麦尔有什么作用,对韩麦尔先生的描述对小弗朗士有什么作用。学生仔细讨论后得出结论,虽然文中的“我”贯穿小说始终,但“我”的思想转变是因为韩麦尔的教导才产生的,写我是为了突出韩麦尔先生的爱国精神,所以小说的主人公应是韩麦尔先生。《项链》的主题一般人都认为是批判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但我们联系上下文可发现,当她未丢项链前,她因为有虚荣心而整天郁郁不欢,而当十年劳动磨粗了她的手指时,她却是那么的自信与平和,小说的主题能这样概括吗?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路瓦栽夫妇。当夫人不高兴时路瓦栽做了什么?丢了项链后路瓦栽又是怎样做的?夫人为什么会改变原先的虚荣心而不凭美貌出卖色相呢?我们从这一系列的相互联系中发现,文中主要歌颂了人格的尊严和真挚的爱。锻炼学生思维的周密性要让学生学会多方面,多角度地联系分析。

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时,尤其要重视的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对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前辈教师提出了多种方法,如交叉思维、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但万变不离其宗,最根本应是发散思维与求异思维。

培养发散思维。曾有一个故事,说一位老师问学生,春天到了,花儿怎样了?小朋友有的说花几笑了,有的说花儿睡醒了……老师说不对,应该是花儿开了。我们有的老师就强调唯一性,扼杀了学生的发散性创造思维。而优秀老师决不会这样,如宁鸿彬老师让全班同学用“无边无垠”造句,要求每个人角度不同,于漪老师教学《晋祠》导入新课时让学生每个说一处祖国的名胜,这一些举措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无异是有益的。

培养求异思维。常常见到在教学中教师煞费苦心用尽手段想把学生引入既定的答案之中。其实,让学生大胆说出他们的见解,是一种很重要的创造性训练。求异思维就要求敢于怀疑,不迷信。如《孔乙己》一文,以前参考书都认为是揭露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但有位同学认为,科举考不上的人很多,像孔已己的人很少,孔乙己自身有许多问题应是主要的,好吃懒做、死要面子、不负责任。这些都应是他悲剧的根源。况且文中对科举制度批判一字末见,而别人嘲笑孔乙己的描写却有多处,这应是揭露世人的凉薄。如此求异,能说不是一种很好的创新吗?教学中应鼓励学生不要死守现成答案,而要敢于批判,以培养创造精神。

搞好思维训练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要有正确的教学思想,“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随时改变课文时计划。”(苏霍姆林斯基语)有位老师开公开课后,听课老师指出在课堂上他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回答问题。他说:“我下面有好多的教学步骤要完成,没有时间给他浪费啊。”着种想法是错误的。我们不能只顾完成教学计划而罔顾学生的思维实际。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教是为了不教。唯有重视学生的思维训练,而不是一味的赶进度,才能真正达到让学生学会求知的最终目的。只要我们真正确立了学生主体地位,我们的教学方法肯定会更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