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习惯,提高语文素质(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3 19:20:3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培养良好习惯,提高语文素质(网友来稿)

刘伟英  

培养良好习惯,提高语文素质(网友来稿)

一、养成习惯,获益终身

叶圣陶先生说:“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应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

《辞海》中说“习惯”是指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方式。心理学指出,学习习惯是人们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系统性和稳定性的学习心理和学习行为方式,是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

习惯是一种内部需要,有了这种内在需要,就利于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从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方面发展和完善学生的个性。培养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良性循环、真正提高语文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语文学科进行素质教育的一部分,对学生的终身教育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近几年来,语文教改可以说是搞得热热闹闹,甚至是轰轰烈烈,教改模式不一而足。这是语文教学走出高耗低效、少慢差费尴尬境地所迈出的可喜的一步。但是,就我所见,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似乎只在小学、初中受到注意,并没有引起广大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视。

俗话说,少成如天性,习惯成自然。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变成一种自动自觉的行为,哪怕遇到困难和障碍,也不需要意志的约束,会自动去克服,从而使习惯的行为方式得以实现。好的习惯使人受益良多,坏的习惯却只能形成坏的品质,严重阻碍人的前进。

二、严重的问题

普通高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存在着很严重的 不良习惯,如:

1、不爱读书。

大纲要求:一个高中学生每年应读100万字(小学50万字,初中80万字)。新教材配发的读本每学期50万字,再加上小学、初中所读和规定的必读书系列,这个数字应该很可观了。但实际情形呢?

高中毕业,古今中外名著也看不上三五部;教材上的课文也生疏得似乎素昧平生。去年我让刚接手的班级制订语文学习计划,其中一个学生的学习计划中有这样一句:今后我一定把课文读一遍以上!现在一二年级的使用都是新教材,可是据说《语文读本》上的文章能读够一遍的不到半数。

2、害怕背诵。

一有背诵要求,就痛苦如小儿吃苦药,厌烦、惧怕,一节课背不了二百字。现代社会发展速度加快,知识更新加快,生活节奏加快,等等这些因素,再加上强调理解记忆、排斥死记硬背等观念的影响,学生自身的惰性等的作用,导致背诵在语文的教与学中没能受到应有的重视,直接影响了学生语文基础的奠定。新教材要求背诵的篇目增多,克服怕背诵的心理,提高背诵的效率,是给我们教师和学生提出的重要课题。

有人说,背诵是最残忍的做法,但对于提高语文能力来说,也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我赞成这种说法。从我国传统的教育方式看,从学生的生理特点、记忆力的阶段性来看,从语文学科的规律来看,没有大量的背诵,错过了学生记忆的黄金时节,就很难形成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从而为以后的学习和语文素质的形成奠定良好基础。大量事实证明,凡是在语文方面(无论是研究还是写作)有较高造诣的,无不与青少年时期的大量诵读有密切关系。

即使单纯从应试角度考虑,如果学生能熟练背诵30-50篇优秀的文言文,那么,文言文部分的20分应该唾手可得。

3、懒得查工具书。

遇到疑难字,宁可问老师,一般是跳过去了事,似乎颇有“亮独观其大略”和“五柳先生读书不求甚解”的 气魄,可惜少有“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的时刻。鉴于此,我反复给学生讲使用工具书的好处,要求学生配备字典、词典,我现在所教的学生,有不少是到了高三才开始习惯查字典的。

4、害怕写作文。

有老师说:布置完作文,最好闭上眼睛或走出教室,免得看学生痛苦厌烦的样子。不少学生把写作文的日子看成是受难日,每逢作文,都如同张君瑞害相思,茶饭无味,日夜难寐。苦思冥想、饱受煎熬之后,只好无病呻吟一番以塞师责。所以我们做语文教师的常叹息说,学生不尊重我们的辛勤劳动,我们仔细批改过的作文,学生看一眼甚至看也不看就扔到一边去了。其实,那主要是因为他们自己觉得文章并非心血所化,情感所成,不值得再仔细研读。

5、对老师的讲授有严重的依赖性却又不愿像小学、初中的学生那样听老师的指导。

我曾经 问学生,为什么对刚学过的高一、高二的文言文印象模糊,而对初中 时学习的文言文却记忆清晰,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那时侯傻啊! 

在初中时,自我意识不太强,初中老师对学生要求得也相对严一些,所以老师让背诵的篇目不敢不背,不管当时理解程度如何,毕竟把它记熟了,随着理解能力的增强,知识面的扩大,对过去所学的文章就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当然,还有很多类似的不良习惯亟待我们及时发现并下工夫去纠正。

所以,我觉得即使是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仍是重中之重。

三、养成哪些习惯

(一)阅读习惯

1、天天阅读,日积月累

要形成这种习惯,老师要先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及需求,研究不同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 根据这些设计科学的序列。如现在读本上的有些篇目,虽是古今中外名篇佳作,但未免与学生的理解能力、学习兴趣等不相一致,使学生望险峰而却步。

开始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督促学生的阅读;也可以讲一些名人或学生所熟知或敬佩的人的读书故事,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南朝的袁峻,幼时家贫,无钱买书,借书苦读,边读边抄,每天抄50页,不抄完不睡觉,终于成了南朝的著名学者);也可以讲一些读书的方法,以指导学生的阅读(比如《五人墓碑记》的作者张溥,坚持抄书,终能下笔立就,书斋即名为“七录斋”;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积少成多;蒲松龄的“五要”读书法--书要天天读、夜夜读、老年读、抄书读、分类读,一日不读书,就觉得愧疚万分……果如此,真的会使学生终身受益,我们做教师的也就“其功至伟”了);还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论读书的名言警句,以鞭策自己……

2、写读书笔记

写读书笔记有很大的好处,可以帮我们广泛搜集、积累知识,形成勤于思考的习惯,有助于对所读内容的理解和消化,有利于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甚至还可以为日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线索。

写读书笔记,常见的有:书中标注(符号标记和文字评论等)、摘录笔记(抓重点、注出处、分门别类、准确可靠、工整清晰)、提要、心得、卡片形式等等。(参看佟士凡著《语文学习论》)。

3、咬文嚼字

语言教育是语文教学的一个基点,所以在听说读写训练中,应该以培养语感为核心,学会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思想内容,让学生用心品味生动形象的字词和精辟优美的语句,从而培养他们敏锐的语言感受能力。

古人作诗文,大多是呕心沥血、惨淡经营,如“语不惊人死不休”,如“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如“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等,都道出了在炼字、炼意方面所 做 的巨大努力。了解这些,学生就会在阅读时仔细体会文中精彩之处,在写作时尽力推敲琢磨。

所以有老师说:别人都说我们教语文的好咬文嚼字,其实,我们的语文成绩提不高,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咬文嚼字方面做得还很不够。 

4、朗读、背诵

宋代朱熹说:“大抵观书必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而不忘。”这里所讲的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学好语文的适宜的学习方法,而且还揭示出语文教育中心理因素的重要作用,和现代的“记忆、保持、再认和回忆”的复杂心理过程相近。

5、勤查工具书

常用的工具书有很多种,针对学生的学习实际,最常用的就是字典、词典类,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简明同义词词典》,以及古诗文鉴赏辞典、各种成语辞典、语文知识辞典、各种专业辞典等。

在我们这样的农村普通高中里,上到高三,有的学生连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都没有。 这对语文学习很不利。我想,各种题库、题典可以少买甚至不买,常用的字典、词典是不能不买的。

(二)写作习惯

1、注意观察、积累材料 

学生怕作文,主要原因是“难为无米之炊”,如果他们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有自己独到的思考,就不至于在写作之时视茫茫、心惶惶,写出来的文字也就不至于气息奄奄、没有灵魂了。

观察的对象,可以是自己的亲人、同学、老师、邻居乃至社会上人,了解不同身份、年龄、性情的人的不同特点;也可以是周围的或自己游历的自然景观,甚至是某一件物品……

2、写日记

清代唐彪说:“读十遍不如做一遍。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又说:“人之不乐多做者,大抵因艰难费力之故,不知艰难费力者,由于手笔不熟也。”只有常写,才能熟悉章法,且熟能生巧,由难变易。

日记的形式和内容都十分灵活,是一种很好的练笔方式。

3、写作文提纲

列作文提纲,可以养成认真审题、认真构思的好习惯,克服不切题、无中心、详略失当等毛病。

4、修改文章

(三)其他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我们还要重视学生其他习惯的培养,比如独立思考 、善于质疑,使自己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盲从他人,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珍惜时间,提高时间的利用率;认真书写等。

 四、要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充分认识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作用

2、循序渐进,切忌 急于求成。

3、激发兴趣,采取激励机制,防止简单粗暴的强制性做法。

4、引导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就是运用科学方法的习惯。

5、严格要求,检查督促,帮助学生提高自制能力。

6、持之以恒,反复历练,不断巩固。

7、发挥教师示范作用 

总之,从一定意义上说,习惯的养成就是能力的形成,所以在语文教育教改中,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良好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尴尬局面的一条有效途径。我们如果能切实地抓好两三种良好习惯的培养,就可能带动其他,从而走出教育困境,也使学生终身获益。

                                                                         2002年4月12日 作者邮箱: liuweiying958@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