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训练也需套子--谈作文的阶梯式训练

时间:2022-04-13 19:20:2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作文训练也需套子--谈作文的阶梯式训练

                                 福建永安一中     黄芳

作文训练也需套子--谈作文的阶梯式训练

   “创新”无疑是时代的最强音,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说:“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运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语文作文教学毋庸置疑是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语文教学大纲也把“作文要观点明确……力求有创意。”摆在作文要求的第一条。近年高考作文进行了话题作文的改革,话题作文的自由性、开放性为创新提供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广阔的写作空间。

    但有些地方又往往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一味求新求异而忽视了写作方法的指导。尤其是这几年的话题作文很时髦且要求中常常文体不限。有些教师和学生就以为是不要文体,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甚至低年级学生的平时作文训练也都爱赶时尚,常常是话题作文且文体不限。这样训练下来往往会出现两种情况。一部分学生只选自己擅长的文体训练,变成只会写某一种文体了,这是稍好的一种;另一种情况就不容乐观了,一部分学生的作文写出来四不象,没有文体感。面对这一情况,我们不得不冷静下来。不会走就想飞肯定要摔跟头,没有扎实基本功就一心只想创新,其结果必然是空中楼阁。练拳要有套数,习字要有字帖。因此,在作文训练中也需“套子”,“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嘛。

    我所在的备课组在两年的教学实践中,结合《作文自我训练点拨》(范纯正著)一书,进行作文阶梯式训练的改革,收效显著。

阶梯本义是台阶和梯子,用来比喻向上的凭借或途径。作文阶梯式训练是一种教师提供范例和写法(即台阶和梯子)让学生模仿借鉴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使学生具有写作的特长或技能的训练方法。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语文的人和编语文教科书的人,都要弄明白究竟该教会学生哪些本领,这些本领该有哪些项目,这些项目哪个该排在前,哪个该排在后,哪些该相互交叉、相互渗透,要合理地设计出个序列来。该训练正如是做,它把中学作文训练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应用文及综合训练五大板块,每个板块分为若干训练点。每个训练点均明确单项的“训练目标”并提供“写法提示”、“参考材料”、“例文”、“例文分析”,再按照“训练题目”进行训练。这样就明确学生作文训练中要求掌握的各个知识点并按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由单项到综合的顺序合理地设计出了个序列。这一序列的训练有利于学生一步一个脚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循序渐进地掌握作文的写作方法。下面就作文阶梯式训练中如何通过模仿培养学生的文体感谈一点浅陋的认识。

    古人谓学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这种“偷”就是模仿。 模仿是启发式教学法在作文教学中具体运用,对作文训练尤其是起始阶段有着重要作用。

    朱光潜先生说:“文艺不必止于创造,却必始于模仿。”要模仿的自然不仅是“其字”、“其意”,还有“其气”。这个“气”可以理解为包括文体样式、语言风格、表现手法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文体感。学生通过对范文的模仿借鉴,习得较强的文体感。这种感觉一旦深入作者的创作心理结构,就会在内心形成一个“关于世界的内在模式”。这个“内在模式”大到各类文体的结构模式,小到开头结尾、过渡照应、构思线索、描述表达……。仅以结构模式为例:且不说格式严格的应用文,更不说被称为“洋八股”的科技论文。就说一般意义上的议论文要求“引论-本论-结论”三个部分;一般的叙述文要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并且常常“卒章显志”。《程门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有这样一段话:“读书如消铜……作文如铸器,铜既消矣,随模铸器,一冶即成,只要识模,全不费力。”这个“内在模式”一方面把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情感化、规范化,塞进不同的文体中,另一方面又制约着作者按照各自的文体样式去感知处理客观对象。也就是说,强烈的文体感可以让写作者按照自己内心的“关于世界的内在模式”主动选择、排除、同化生活。所以,我们要强化学生的文体感。但文体感不存在于原始生活经验中,不存在于教科书的理论条框里,只分别存在于大量不同的文学作品中。可见要习得文体感,离不开模仿“现成的样子”。 

    作文阶梯式训练提供的范例和写法就是初学写作者很好的“现成的样子”,学生模仿借鉴后,容易获得较强的文体感。这一点从培养学生议论文的文体感就可以管见一斑。

    首先让学生习得议论文的结构感。教学时把议论文的结构分解为引论、本论、结论(即开头、中间、结尾)三个单项训练点进行训练可以化难为易,使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苹果。每个训练点提供范例和写法,如引论部分提供三种写法:正向式、引言式、设问式,并各提供一个范例。1、正向式:先说与论点有关的话,为论点的提出打下基础,然后提出论点。(例文:创造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源泉,因此,我们要培养创造能力。)2、引言式:先引名言再进行阐释最后提出论点。(人生最大的聪明是有自知之明,此话很有道理。自知之明是一个人成才的必要条件。人,贵有自知之明。)3、设问式:一问一答,答即提出论点。(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接着要求学生以“战胜自己是最大的勇敢”为题写出以上三种写法的引论。学生在模仿借鉴中既得到写法上的指导又获得写作上直感,通过动手实践很快就掌握了这三种引论的写法。三个单项训练点训练完后,学生也就写出了一篇结构完整的议论文。

    其次让学生习得议论文的语感。时下中学生作文中,不重视提高语言水平几乎成了一种痼疾。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平时无法自觉地进行语言积累,许多学生一到写作文就咬笔头、搜肠刮肚,好不容易造出的“车”来,语言常常不是缺少文采,就是粗糙、干巴、乏味;甚至词不达意语句不通顺,就连最起码的作文字数都凑不够。这种现象在议论文中尤其突出。很大一部分学生还认为议论文语言平实准确能把道理讲清楚就行了,用朴素的语言宣传一个朴素真理固然很好,但如果能用精彩生动的语言宣传一个朴素的真理不是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吗?同样的命题,比较接近的观点,类似的论证结构,有的文章中看,有的不中看,在考试中则表现出较大的得分差距。这其中的主要原因便是语言问题。  而这一问题 的解决,作文阶梯式训练无疑是个省时高效的好办法。它能每天利用课前五分钟较短的时间里为学生提供一个优秀的范例让其模仿借鉴,从而习得较强的语感。下面介绍几种使议论文语言精彩生动的方法:

   1、 运用比喻 

    比喻是增强语言形象性的最常用的手法。在议论文中,运用比喻来说明事理,常常能使深奥复杂的道理变得形象具体,使议论显得生动活泼。比如,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作者用“留声机”比喻留学生一切照搬外国,用“钦差大臣”、“瞎子摸鱼”等比喻主观主义者不了解实际乱发号施令,这些通俗而贴切的比喻,都增加了语言的生动性。因此每天课前提供一个比喻的范例让学生模仿借鉴。如提供连续类比的比喻句“蚜虫吃青草,锈吃铁,虚伪吃灵魂”(2000高考题)经过指导学生写出了“狂风塑造戈壁,流水塑造峡谷,勇敢塑造辉煌。”;“桥梁跨河岸,彩虹跨天边,友谊跨国界。”等好句子。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多数能在说理时自觉运用比喻了增加文采。

  2、运用排比句

    议论文中运用排比句可以充分说理,增强语势,加深感情,坚定立场。如《过万重山漫想》一文中有“第一个使用石器的人,第一个隧木取火的人,第一个弯弓射箭的人,第一个跨上马背的人,他们越过了人类儿童时代一座又一座真正的‘三峡’……”要求学生围绕“第一个”写一个排比句论证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伟大作用。学生经过模仿借鉴写出了“人类在月球上迈出的第一步,麦哲伦船队的第一次环球航行,南极大陆上的第一个考察站……这个‘一’虽然历经艰险,但却是勇敢智慧的象征,勇敢智慧的结果。”这样富有气势的无可辩驳的句子。

   3、适当运用成语、古诗文名句 

    我国的古代语言,往往凝练隽永,音韵和谐,形象生动;尤其成语言简意赅,古诗文名句典雅而富于文采,适当运用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例如,《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用“粗枝大叶”、“夸夸其谈”、“生吞活剥”、“一知半解”等成语来形容主观主义者的不调查研究、空谈理论。这些成语的运用,都使文章的语言显得简练而生动。又如,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作者引用明人解缙的一幅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为主观主义者画像。古代诗文名句的引用,增添了文章的文采,使语言更显典雅生动。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后,出几个引用诗句题目让学生学会运用。如 “                          ,青春是美丽的,但青春属于努力学习,力争上游的人!”学生经过思考,填上了诗句“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经过多次训练,学生就能灵活运用了。 

   4、 注意句式的选择和变换 

    作为句子,从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句式,表达效果也各不相同,比如,长句细致严密,短句简洁明快,整句整齐匀称,散句自由活泼,设问句发人深思,反问句语气强烈,对偶句铿锵凝练,排比句气势磅礴等。一篇文章,如果句式单调,总是一个节奏,就会平平淡淡,缺少波澜。恰当地选择句式,充分发挥其表达作用,注意句式的变换和综合运用,写出的文章往往会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作文阶梯式训练只不过是一个手段,不是目的。学生通过序列训练后掌握了文章的各种写作方法,学会了自己走路,就可以尝试飞翔进行创新,化腐朽为神奇,最后打破“套子”写出有自己独立见解的个性化的好文章,这才是我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