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理解之辨正(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3 19:30:3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理解之辨正(网友来稿)

泉州五中  陈宏明   Email:qzchm@hotmail.com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是《过秦论》中贾谊对秦朝灭亡原因的总结。

可是,众多教参、辅导资料对这句话的理解都出现让人不可思议的错误。这一现象大概已经几十年了。

比较典型的错误理解有两种:

一、“就因为不施仁义而使攻守形势发生了变化”。

这种理解失误在:(1)“而”理解为表因果关系,错误;(2)没有对“攻守之势”作比较具体的阐释。这样就不免会让人产生悬想:是不是因为秦王朝不施仁义而导致秦朝从进攻的形势转入到退守的形势。

二、“秦朝对于六国采取攻势,武力统一天下,巩固政权,这是对的;统一全国后,形势变了,却不改变政策,不施仁义,残酷奴役人民,采取守势,困守关中,最后自取灭亡。”

这一种理解失误关键在于“攻守之势”理解错误。让我们从两个方面来看问题,首先,这一理解的表述分为前后两个分句,前面说秦朝统一天下之前,采取攻势巩固政权的做法是对的,后面又说统一全国后,形势变了,却不改变政策,这难免会让人产生这样的理解--秦始皇应该改变政策,不能再采取攻势,只能采取守势,才能适应变化了的形势,接着又说“不施仁义,残酷奴役人民,采取守势,困守关中,最后自取灭亡”,言下之意是不该采取守势,这前后矛盾重重。再者,“采取守势,困守关中,最后自取灭亡”会让人产生这样的疑问:统一天下之后,秦始皇是不是应该继续采取攻势,扩土充边,才能避免自取灭亡的命运。

那么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呢?要正确理解这句话,首先我们应掌握“攻守之势”这个短语在原文中的意思。

课文是《过秦论》原文的上篇。让我们翻开《过秦论》的中篇,中篇论秦始皇与秦二世暴虐无道,不能改正错误,致使逐步走向灭亡。这里作者贾谊自己对“攻守之势”作了很好的阐释。

作者是这样论述秦始皇灭亡的必然性:“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与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贾谊的“攻守”的意思应是“攻取兼并,守卫治理”。由此,攻势,指的是秦始皇以前攻打六国、夺取全国政权的之时的形势、局面;守势,指的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形势、局面。那为什么论述秦王朝过失“不施仁义”要谈到“攻守之势异也”呢?理由是:攻取兼并天下的时候,可以诈力为高,可是在安定的时候则要以顺权为贵,当形势从攻取兼并的局面转变到守卫治理的局面时,就要摒弃以诈力权力暴虐治理天下的方法,遍施仁义。秦王朝没有这么做,原因就在于它没有认识到形势变化,政策也应随着改变。这也就是贾谊写这一篇文章的用意所在:他希望汉统治者能吸取秦灭亡的教训,认识到时局形势变了,要改变政策,推行“仁政”,以求经济发展,社会安定。

根据上面的分析,“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中的“而”应该是表转折,“可是”的意思 ,整句话理解为:秦王朝的政治形势已经从攻取兼并的局面转变到守卫治理的局面,(它应该改变政策),可是它并没有施行仁义,(结果导致国家的灭亡)。

 作者邮箱: qzchm@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