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价值取向(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3 19:29:5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价值取向(网友来稿)

张宏伟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价值取向(网友来稿)

         教育是通过有目的的教育和训练使人成长的过程,教育的本质是提升人的精神本质。以人为本是新课程标准价值观的核心。《新课标》在教学“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总之,就是要“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贯彻和落实新课程标准,我们认为应从这样几方面入手:

         一、语文教学要提倡有教具语文教学。使用教具以小学识字阶段为最多,到了初中即已难见,高中几乎绝迹。其实,教具直观性强,符合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这既便于教师讲授,又便于学生理解,因此中学教学是缺不得的。

        说明文大体能够借助于教具,其他文体的课文也有不少的能借助于教具。如《故都的秋》、《再别康桥》可借助于画,《巴尔扎克葬词》、《阿Q正传》可借助于像,《赤壁之战》可借助于图,《琵琶行》可惜助于声,应用文《合同》、《简报》则可借助于实物。这里的关键是教师应建立起千方百计地使用教具的意识并勤于动手。随着电脑走进课堂,每个语文教师必须尽快地学会和使用这个无与伦比的现代化大教具,从根本上改变中学语文教学呆滞的课堂面貌。

        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于学生语文学习的特殊意义有两方面尤其需要注意:

        1.引导学生运用现代新型信息传递手段学习语言,符合未来信息社会的人对文化教育的新需求,即未来文化教育活动中人的主体性越来越强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现代和未来社会的人在文化教育活动中产生了越来越强烈的主体性要求。

        2.让学生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习语言,更能适应学生的个体差异。新型信息传递手段之运用既顺应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增强主体性的要求,自然也就最充分地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它冲破了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将语言实践无限地延伸至一个广阔的天地之中。在这个天地中,学生自己安排时间,决定要求,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殊条件决定自己独特的实践方式、实践内容。

         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语文教学中能起到的作用很明显地表现为:引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加强语文感染力,增强语感;帮助理解,促进记忆,丰富想象,推动思维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适应个体差异,便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自学,有利于人才成长

         二、高中语文要造句。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听了很多节高中语文课,包括市、省级观摩课和研讨课,也包括青年教师创优课。不少的课是相当好的,单从训练看,听说读写都能到位,但几乎无一例外的都缺少造句的练习。问之,则曰:“造句是小学的事,上了中学就不做了。”

       “就不做了”便对吗?这个问题其实是不难回答的,只要看看眼下学生造句的实际水平就可以了。多年来语文界公认的一个事实是:现在的高中生常常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大学生的文字表达水平殊堪忧虑。大学生文字表达水平低下溯其源还是中学,即中学阶段特别是高中阶段语文教师普遍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给词语造句、按修辞造句、定句式造句及限字数造句等多种造句练习。

        《新课标》“课程目标”中对高中语文教学突出学生应该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其中最高发展目标是“表达与交流”,并对此作了9项要求。听、说、读、写是学习语文最基本的四条途径。人们学习语文的顺序一般是先听说,后读写,然后是听说 读写的有机结合。听说是基础,读写是发展,二者之间存在着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辩证关系。叶圣陶说:“不善听未必善读,不善于说未必善写,故应当一把抓”。今天的中学生正面临一个日益开放的社会 ,经济蓬勃发展,社交空前活跃,人际间的联系更加密切、频繁。口头语言作为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工 作、学习、生活最便捷的一种手段,显然越来越重要。认清这一语言发展“行情”,克服重读写轻听说的传统 教学模式,及时开展听说教学是一项有百利而无一害的教学改革,它对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要“活”。语文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间语言交际的过程,常常表现为以教师的情感为核心,进而形成师生对教材及师生间的情感体验去作用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因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语文学科由于把一篇篇文章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这就使教学过程难以形成严密的序列而常有一定的随意性;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文字千变万化的运用去接触一个个千差万别的学生,这就给语文教学过程带来一定的灵活性,因此,语文教学过程非活不可,语文教学方法非活不可。近年来我国涌现出的教学方法大约一百多种,它们都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最优化,但真理是具体的,因而不可能有一种适合于一切情况的通用的教学法,真正掌握一种教学法的教师,他是会随机应变的,他的教室里是生气勃勃的。你叫他换一种教学法,他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取其所长,舍其所短,同样取得成功。总而言之,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之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活”的核心是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只有适合于那一特定氛围之中,并在使用中效果显著的教学法,才能称为优化的教学法。 教有法而无定法,在千变万化的现象中,规律是支配多变的不变因素。

         新《语文课程标准》突出了四个理念,但贯穿整个语文课程的新理念却是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究竟是以传授知识为本,或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以教师为中心,或是以学生为中心;是以被动接受性学习为主,或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这是新旧教学理念的分水岭。

         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实现教学重心的转移,就要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上规定涉及学习兴趣、自主意识、学习习惯、学习情境、学习方式诸方面,都属于学生主体的意识和行为。

       当前,对“学生主体”谈得很多,但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议而不行”,而缺乏操作层面上的“行必有果”。如果仅此而己,实际上是把“主体”虚拟化、抽象化。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而常见的语文教学却是匆忙地将具体的抽象化、感性的理性化,把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一下子转化为“用符号表现的专门知识。”为此,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中介解决学生生活的多样性、具体性和教材内容的抽象性、概括性的矛盾。

         四、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阅读、复归于言语。 总的来说,中学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祖国母语,通过培养听说读写能力来灵活自如地运用 汉语,使之成为人生的一项基本技能。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摒弃语文教学的应试理念,把听说读写能力的 培养推到首要的地位。中学语文的听说读写教学,有两个途径是不可逾越的:一是阅读,二是言 语的科学分析。 

        语文教学应以阅读为基本方法。培养语感是学好语文的前提,而阅读正是培养语感的必要途径。阅读可分为默读和朗读。默读的过程有思维的参考 ,伴随着对课文的理解;朗读的过程由于声音的干扰,不利于思索,但容易激发情感,有助于对课文情境的体 验。二者都可促进语感,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偏废。教学中应改变对课文重思想分析和语法分析的习惯作法, 要求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默读和朗读上,同时要求学生尽可能有意识地扩大课外阅读,学生的语感就 能得到明显加强,运用语言的能力也就相应提高了。中学语文教学把阅读放在首位,教师的工作重在指导学生对课文 的理解和体验。

       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是把语言和言语区分了开来。简单地说,语言的基本构成是词汇和语法等,表现为一个民族 语言的基本材料和运用规则;言语则是个体对前者的运用过程及其结果。语言带有相对抽象的理论色彩,而言 语则是生动活泼的,与每一个个体心理特点相联系的听说读写行为及其结果(如文章、作品)。因此,现行的 语文应试教学,实际上是把汉语的词汇和语法规则等这些主要属于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对象,当作了中学生的学 习重点,或是把生动个体的言语活动及其成果(如课文)分解成毫无生气的语言材料和抽象理念(如中心思想 等),这对于中学生学习语文而言,无疑是痛苦而事倍功半的。中学生的任务应该是通过学习言语而掌握运用 语言的能力,即是学习课文,学会听说读写,而非学习语文理论。当然在学习言语过程中要通过语法、词汇这 些语言规则和材料来进行,但孰主孰次应是一目了然。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就应该重视言语分析,即着 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句子的言语语意,了解课文、句子的表意方法。了解它的言语交际功能及特点,以至于 掌握文章的作法,而不要再在思想内容和语言符号上打转,不要以解题的技巧训练来代替语感和听说读写的训 练。言语分析应成为语文教学走出迷途的又一块试验地。

         五、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体验思维、铸进情绪、塑造人格。同一种教 材,有着千差万别的处理方式;即使处理方式相同,课堂效果也完全可能迥然有别。因为教者的投入状态、教学机敏等有很大差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材观念,不能将语文教学视为简单的知识传授,而应是能力和素质 的训练。这样,在处理教材时,教师就变传授而为引导学生操作,从根本上杜绝满堂灌,这是创造性处理教材 的前提条件。

         1、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入语言的思维内容,去“复印”作者的思维轨迹,去分析 概括,去归纳演绎,去筛选辨别等。这里必须注意两点:一是教材的重点与思维训练的重点并非一回事,思维 的重点就是教材里思维密集的“地区”,比如质疑多、内蕴丰富的地方。教师应把思维训练的重点作为教学的 重点,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在钻研教材时,教师应努力发掘教材的思维密集区,多方设疑,从纵深角度拓 展。二是所谓教学内容的密度和容量,就不能用知识内容的密度和容量来衡量,而应用思维的密度和容量来衡 量。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什么都讲到了,殊不知这种面面俱到就等于什么也没讲,因为学生的思维是空白,什么 印象也没留下。要切实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必须在思维训练的层级上狠下功夫,使学生养成阅读的悟性, 形成思考钻研的良好习惯。

        2、教师要在思维训练的同时,运用各种手段 激发学生进入情绪体验状态,深刻地“复印”作者的情感轨迹,扮演教材里的性格角色,使学生成为体验的主体。没有深切的感受,就不可能有深刻的认识;不能成为体验的主体,也就不可能真正成为思维的主体。教师 应在下面的几方面下功夫,激发学生的情感。首先,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有强大的感染力量。教师的台词应是生 动形象的文学语言,具有典雅感人的风格。教师的语调表情应丰富生动,具有抑扬顿挫之美。教师的态势语, 也应配合有声语言,具有表演的感染功能。这三者的结合就使教学语言声情并茂,教师也就进入角色扮演之中 ,产生强大的情感力量,激发学生想象的翅膀,进入体验状态。其次,教师要善于巧设情境,营造氛围。一堂 好的语文课应有情感的高潮,教师要将思维训练与情绪感染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互动模式”,即情绪推动 思维,思维加强情感。而情感与富于形象性的情境分不开,情境的设置能调动想象,激发情感,而且启发思维 。

        3、要在思维体验的同时,挖掘教材的思 想内蕴,引进生活教材,诱导学生成为思想的主体,即变教材里的思想为自己的思想,将它转化为观念和人格 ,干预生活,影响自己的立身行事。在这里,教师应抓住情绪感染的契机,进行诱导,让学生体验到渗透了高 尚人格的思想力量,模仿优秀的人格,进而塑造优秀的人格,培养丰富的自我意识,以此支配命运,创造灿烂 的人生。值得注意的是教材里的思想是抽象的,必须在体验的状态下挖掘,切忌教师空洞的说教。教师应根据 学生的思想的实际,绝不能脱离实际,生搬硬套,强硬灌输。这就触及引进生活教材的大问题,生活教材如果不能 引入教学,学生是无论如何也不会成为思想的主体的。 

        新理念的确立,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新课程观、学生观、质量观,要求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新理念指导下的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时代在进步,事物在发展,语文教学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惟有创新型的教师才有教学的创新研究;惟有教学的创新研究,才会使语文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

邹平县教育局教研室

邮编--256200 作者邮箱: zhw4344827@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