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语文教学的钥匙(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3 19:34:0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开启语文教学的钥匙(网友来稿)

江苏省乐余高级中学语文组 潘山

开启语文教学的钥匙(网友来稿)

语文教学是表达的艺术,也是接受的艺术。教学实施艺术的空间主要是课堂,教师要遵循美的规律,把握美的特征,营造美的氛围,将课堂创作成一篇优美的散文,使学生不仅受到课文的影响,而且在课堂上师生互相受到全方位的影响。这种情感当然是思想的、情感的、智慧的、心灵的等等。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智利生活,亦让学生见到了一个怎样的老师,动力效应便油然而生。这种潜在动力,将促进学生更快成长,使语文课效果更显著。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英国著名心里学家布鲁纳说过:“追求优异成绩……不但同我们教什么有关系,而且同我们怎样引起学生兴趣有关系。”兴趣是学生的动力,亦更是灵感的再现。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也是最持久的方法,是教师的思想深度、学识修养、语言的感染力以及人格的吸引力。这就要求教师的综合素质,不仅能博采众长,用丰富的知识武装头脑,敢于解放思想,敢于大胆舍弃,敢于推陈出新,时时让学生保持旺盛的精力,而且还要善于点拨,善于提问,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成功的前提是学生自己的求知兴趣和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给学生创设一种急于求知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教学中,我常常通过巧设导语,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很快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绪之中。一首《游子吟》,能使学生重温父母伟大的爱,从而在情感的海洋里去体会《背影》中深沉的父爱,还要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有情的语言,去撞击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以强烈的情感去品味作品,产生思想及情感上的共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内心的求知欲望。教师如果把课真正教活了,何愁学生没兴趣呢?

(二),让学生学出“语文的味道”来

我始终认为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基础学科。在今天,它应当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门基础课。因此,语文教学不应该是单纯的语文文字教学,而应当包含着自然、适度、得体的思想教育。教学过程,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以事悟道,因道悟文,在领悟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同时,深刻领悟作品所展示的情景、意境和深刻丰厚的意蕴,让学生全方位去感受作者在词、语、句、段,在整篇中所展现的艺术技巧和缜密构思,所传达的思想感情。只有让学生在品尝课文中去感受文章处处有学问,处处有味道,才能使学生爱上语文。

在教学过程中,我喜欢多角度提出问题,特别在教记叙文时,我从“主题、线索、场景、细节”等方面设置问题,这是启发学生活跃思维的好方法。当学生感到有事可问,有事可想,有话可说时,学语文的热情就会再高涨。我总觉得满堂灌,填鸭式,任教师从头说到底的教学,只会使学生思维处于睡眠状态,而教师巧妙的提问,常常会有“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再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善于对课文提出问题,而且还要善于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哪怕是简单的、幼稚的,无论如何都说明学生已进入课文。当学生提出有深度的问题时,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进一步去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探求的精神。当然,有的作品寓意相当深刻,学生一时无法提出较理想的问题,这时,由教师提出问题是十分必要的。譬如,我在教《纪念刘和珍君》时,针对课文第一节我提出,鲁迅说“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哪里还有什么言语”,然而第五段一开头又说“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课文结束时作者又说“呜呼,我说不出话”。作者到底说了吗?如果说了,那又为何又说“说不出话”?经过组织讨论,让同学们充分发表意见,教师再来一个归纳,这样便使学生心中疑团涣然冰释了。总之,在教学过程中善于设疑,善于释疑,便能启发学生多思考,多提问,充分让学生从语文课中去品尝滋味,去闻到来自课文的阵阵芳香味儿,去自说“乐在其中”,去深深地爱上语文,这样一来,又何愁语文学不好呢?

(三),精心呵护学生的直觉判断,培养学生的灵感思维能力

直觉、敏感,这两个创造学上的术语,因其难以琢磨,往往被笼上一层神秘的面纱,然而,在语文教学中,直觉和灵感却总是有意无意地光顾,语文教师应该善于发现这蕴含这巨大创造性因素,鼓励学生直觉判断,引导学生直觉思维。很多语文教师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通过语感教学培养直觉思维等。其实不只语文教学中能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阅读教学中也能培养。教师要做这方面的有心人,要关心学生的认知过程,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留意学生积累个性化的独到体验,直觉思维常常伴随着个性,有时甚至让人措手不及。从这个意义上讲,关心学生思维比引导、培养更为重要。每当学生有独到体验的时候(尽管他说不出所以然),教师都应该尊重学生的感知,努力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素,例如,有位学生在学习莫泊桑的著名小说《项链》时,从作品主人公玛蒂尔德这一形象入手,用心体会主人公的思想,情感,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那个充满欲望、虚荣的氛围中,结果他直觉的意识到,如果自己是玛蒂尔德,就绝不会在教育部的走廊里还摸过它(项链),因此,这位学生认为,作品中这一处的细节描写不真实,是作品中的一处败笔。这位同学的感觉是相当敏锐的,它的问题涉及到了作品的真实性问题,甚至涉及到对整个作品主题的把握,而这正是我们学习《项链》一文的难点所在。这一问题引发的思考是深刻的。这位学生提出问题本身,就很有价值了,何况它提出了一个很有创意的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保护学生有价值的直觉思维成果,因为他已接近创造,或者说是某种意义上创造了。

语文课堂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兴趣,品尝语文的味道和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作为首要教学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语文课的目标内容已不在停留在“听、说、读、写”和归纳、演绎、综合的能力培养上,而是进一步拓展到语言信息的获得,拓展到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顿悟和创造上。因此,无论是未来社会的需要还是语文课的本身特点,都要求语文课必须有所创新,而不能满堂灌,一定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学出语文的味道来,不断提高他们的直觉思维能力。我相信,成功的语文课即将实现。

 作者邮箱: forever2friend@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