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3 19:41:1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中心稿)

水榭抚琴 

在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教师中心稿)

 

    走进二十一世纪,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科技日益发达的知识经济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大到国力竞争,小到企业发展,无不取决于人才的培养。许多有识之士早已意识到,只有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才是教育的出路和关键。二十世纪末,世界教育界就提出一个响亮的口号,那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 1990年国家教委修订的《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让他们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在学习语文的实践中,自觉提高认识,获得知识,增强能力,发展智力。我国的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的行动计划更是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从幼儿教育到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共同任务。”可见,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迫切要求。

    创造性是指思维活动或者体力活动具有的创造活动的特点或倾向,或者这些活动的产品带有的一定的独创性。它是以解决科学或艺术研究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为前提,用独特新颖的思维方法,创造出有社会价值的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等的心理过程。它的特点就在于“创新”。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语文知识教育。语文知识是创造性思维的产物,是智慧的结晶,本身就具有智力与创造性的价值。而且语文知识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与智能的基础。有了语文这个基础工具,才能真正将学生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出来。

    语言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以听读说写教学为例,学生听话需独立思考,进行心理交流,方能很好感知说者的思想观点,并由此迸发出创造性的思考。阅读与写作则需借助联想与想象,同作者与写作的对象进行“心理位置互换”,才能更好再现生活图景与表达真情实感,触发新的联想与创造性构思。

    汉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语言现象纷繁复杂,千变万化。学习语言,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其中一条规律就是语言训练必须和思维训练相结合。如对语言的理解,在理解中有变通,在变通中有发散,在发散中又有变通,只有这样,思路才会畅通,才会进行创造性思考。同时,语言同心理过程中的感知、想像、思维、记忆,与心理意向过程中的兴趣、动机、感情、意志都有密切联系。无论对语言的理解与摄取,或运用与表达,都要从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心理出发,发掘其潜在的智能,才能在学习语文中有新的发现与创造。

    以教学《大铁椎传》为例,文中有“时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一句,学生一般都把“鸡鸣”译为“鸡叫”、“鸡啼”。有学生说:“大铁椎和贼人的野外决斗,能听得见鸣叫吗?”课后师生共查参考资料,弄清了“鸡鸣”是古代时辰名称。汉武帝时,有人将时辰分12段: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鸡鸣”指凌晨1时至3时。《李愬雪夜入蔡州》中“鸡鸣”,雪止一句,前有“夜半”,后有“晡时”,亦指时辰。师生讨论明确:两课“鸡鸣”均指时辰。这就从求异思维的角度,否认了教材与教参中将“鸡鸣”译为“鸡叫”的翻译。此例说明知识乃是创造的基础,有了扎扎实实的基础知识才有利于开启思维的闸门,去探索求异去纠正谬误,去发现新知。

2.有利于开发智力。语文教学应重视智力开发,智力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所表现出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必然通过外观的具体活动来展现。学生表现出的智力活动,必然与一定阶段的语文学习有关,必然体现为一定生理状况与心理状态下的活动。学生个人的创造心理意识的外观与具体活动中创造性思维心理及能力的显露,便是智力发展的结果。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开发学生的智力,那就必须在丰富学生语文知识的同时,使构成智力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得到发展,与此同时,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当然智力的外露与发展,并非单纯的智力行为,它同智力以外的非智力等诸多因素相关。创造性思维心理环境的优化,不仅有心理认识过程中质的飞跃,还包括心理意向过程和个性心理的展示,使心理认识过程与心理个性很好组合,才能提高智力水平。所以,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焕发学习心理的动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去发现,去创造。如《陌上桑》中写罗敷的美貌,调动了多种艺术手段:有美好景物的渲染,有精美器物的陪衬,有美丽服饰的直接描写,有为她美貌倾倒的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的侧面描绘。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感受和美学体验,展开丰富的想象。这样,每个学生心中创造的罗敷形象一定是各式各样的:或丰盈秀美,或苗条俊秀;或杏核眼,或丹凤眼;或柳叶眉,或卧蚕眉......学生的认识心理与个性心理在创造想象中得到了优化组合;聪明才智在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中,得到了良好的显现。

3.有利于培养能力。能力是人作为个体的一种本领,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必要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语文能力是进行听、读、说、写的基本能力,也是从事语文专业活动的特殊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一定的语文活动所具备的必要条件和心理特征的总和。语文能力是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也是从事语文专业活动的特殊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一定的语文活动和以语文为工具的相关学科活动所具备的必要条件和心理特征的总和。按照信息学原理,听和读属于输入的信息、说和写属于输出的信息。就输入的信息来说,当学生接受来自外界的各种信息之后,他们不可能全盘吸收,他们要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对这些信息进行辨别、甄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当学生需要向外界传递信息时,他们会根据相关的对象、内容,选择恰当的语句、色彩、感情,甚至逻辑、修辞加以表现,以最简洁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信息,表达自己思想感情。不论输入或输出信息,都需要他们运用学过的知识,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在输入(学习知识)--思考--输出(表达思想感情)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与提高。

基于以上理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创造性思维的特点,结合可内教学,拓展课外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一)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

    所谓求异,就是关注现象之间的差异,暴露已知与未知之间的矛盾,揭示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差别的一种思维,即从多方向、多角度、多起点、多层次、多原则、多结果等方面思考问题,并在多种思路的比较之中,选择富有创造性的异乎寻常的新思路。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写有《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在香如故。

    1961年12月毛泽东同志“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也作《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毛泽东的咏梅词昂扬奔放,乐观坚毅,一反陆游词的低沉抑郁、消极颓丧,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者的博大襟怀。教师引导学生将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与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训练,能增强学生求异思维的培养。

(二)敏锐洞察的思维能力

    洞察是知觉和思维相互渗透的复杂的认识活动。在洞察的过程中,不断地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有的知识或假设联系起来思考,把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异性、重复现象进行比较,发现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获得新的发现和发明,这也是创造性思维所具有的特征之一。

凡是创造力高的人,必然对客观世界具有高度的敏感,心理经常处于高度积极的觉醒状态,经常发现和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新问题,并着手去解决问题。因此洞察的敏锐性是创造思维得以形成的重要心理特征,有了洞察的敏锐性,在语文学习中就能进行积极、周密的思考,对问题正确判断、迅速作出结论。

(三)丰富想像的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始终伴随着创造性想像。创造性的想像,能不断履行旧表象,创造新表象,赋予思维以独特的形式。想像有时难免带上种种主观臆测、虚假和错误成分,但它却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可缺少的环节。

    想像犹如三棱镜,它能够创造出七彩人生。学生一旦有了丰富的想象力,也就有了创造性。反之,没有丰富的想象,就没有创造。例如,柳永词《雨霖铃》: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是作者离开北宋都汴京(今开封),与情人话别所写。全词充满创造性想像。上阙想像临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借寒蝉、长亭、烟波、暮霭构成气氛,可以使人想像到离别时哀伤的心情。下阙进一步想像别后伤离的场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全词正体现了文学创造想象的特点,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

(四)知识结构的独特性

    举凡科学文化教育的创新,皆建筑于既有知识结构之基础上。而创造思维的新成果,又是对已有知识的突破与创新。故创新性思维与已经掌握的知识密不可分。然而知识与创造思维能力又各有其内涵。思为创造性思维能力,包容着诸多因素,不仅需知识提供必要的内容,还需知识上升为思想因素与智力因素。否则知识就会成为死板的、凝固的、束缚创造力的桎梏。一般说来,良好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泛的邻近科学知识,以及有关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成就的知,要培养学生好奇、好学的特点,建立起独特的知识结构,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

(五)灵感的活跃性

    从创造性思维的角度讲,灵感作为一种综合性的突发的心理现象,是人脑以最优越的功能,加工处理信息的最佳心理状态的体现。灵感往往能突破关键性的问题,使兴奋的选择性泛化得到加强,造成神经联系的突发性接通,使思维空前活跃。语文教学的实践证明,那些创造性思维发展较好的学生,灵感思维也较活跃。如《“28”之谜》的报导:国外礼仪鸣放礼炮21响,而毛泽东主席在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却鸣放礼炮28响,为什么?美国人说:“共”字由“廿”与“八”组成,毛泽东把共产党写上天;苏联人说:毛泽东得天下有28功臣;英国人说:毛泽东与杨开慧结婚是28岁;日本人说:28是指八卦八门中两个门,有吉庆的意思;尼克松访华时说:毛泽东三个字用繁体写是28画;几个外国人汇集在一起谈此事,不禁惊呼:毛泽东真神人,他能预测自己寿命为84,84是由三个28组成--毛泽东28岁时中共诞生,过了28年中共诞生,再过28年逝世了;最后是周恩来对尼克松的回答:曾听主席讲过,中国共产党到开国时已28岁了。以上七种说法,从个人功绩,家庭私事,古代学说,数字巧合,党的历程等方面出发,来猜测“28响”的含义。有老师让学生就这些观点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思维发散,提出了各种观点,可谓“百花齐放”!这是对旧思维的突破,是灵感活跃起来对新思维的接通体现了灵感创造的活跃性。

    知识经济呼唤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呼唤创造性的教育。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摈弃陈旧的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努力创造条件,采用灵活的方法,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努力培养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⑴ R.J.斯腾伯格,斯皮尔-史渥林著.思维教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7月

⑵倪文锦,欧阳汝颖主编.语文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本文收入《南平师专学报》2002年9月第21卷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