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鲜明,论点突出 (高三议论文指导)

时间:2022-04-13 19:51:5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对比鲜明,论点突出 (高三议论文指导)

 对比鲜明,论点突出

对比鲜明,论点突出 (高三议论文指导)

 【作家档案】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生于山东省临清市,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作家。北京大学教授。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系,师从吴宓、叶公超。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被德国哥廷根大学录取。1941年获德国哥廷根大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东方语言学系教授、系主任。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开始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1977年完成全译本。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2009年7月11日病逝,享年98岁。季羡林通晓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之一。 

  【经典赏读】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季羡林 

  当我还是一个青年大学生的时候,报刊上曾刮起一阵讨论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微风。我没有参加进去,认为这种讨论本身就无意义,无价值,不如实实在在地干几件事好。 

  时光流逝,一转眼,自己已经到了望九之年,活得远远超过了我的预算。有人认为长寿是福,我看也不尽然。人活得太久了,对人生的种种相,众生的种种相,看得透透彻彻,反而鼓舞时少,叹息时多。远不如早一点离开人世这个是非之地,落一个耳根清净。 

  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顿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过一生。 

  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索。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过一生。 

  对这样的芸芸众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从何处谈起呢? 

  我自己也属于芸芸众生之列,也难免浑浑噩噩,并不比任何人高一丝一毫。如果想勉强找一点区别的话,那也是有的:我,当然还有一些别的人,对人生有一些想法,动过一点脑筋,而且自认这些想法是有点道理的。 

  我有些什么想法呢?话要说得远一点。当今世界上战火纷飞,人欲横流,“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是一个十分不安定的时代。但是,对于人类的前途,我始终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不管还要经过多少艰难曲折,不管还要经历多少时间,人类总会越变越好的,人类大同之域决不会仅仅是一个空洞的理想。但是,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经过无数代人的共同努力。有如接力赛,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一段路程要跑。又如一条链子,是由许多环组成的,每一环从本身来看,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点东西;但是没有这一点东西,链子就组不成。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 

  但是,这个道理在人类社会中只有少数有识之士才能理解。鲁迅先生所称之“中国的脊梁”,指的就是这种人。对于那些肚子里吃满了肯德基、麦当劳、比萨饼,到头来终不过是浑浑噩噩的人来说,有如夏虫不足以与语冰,这些道理是没法谈的。他们无法理解自己对人类发展所应当承担的责任。 

  话说到这里,我想把上面说的意思简短扼要地归纳一下: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是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选自《季羡林谈人生》) 

  [点评]“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季羡林老先生采用对照式的结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以睿智的思想、精辟的语言,揭示了人生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文章先从反面列举了当今大部分人没有人生价值和意义的事实,阐述了人活着要有意义和价值的重要性。然后,再结合生动形象的比喻,从正面有力地阐述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对人类社会的责任感。 

  【作家秘技】 

  所谓对照式结构,是指文章的开头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围绕中心论点从正反两方面,通过列举事实、引经据典等对论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论证,最后加以归纳和总结。对照式结构的基本形式有两种: 

  (一)正反对比:先从正面论述,再从反面论述。或者是先从反面论述,再从正面论述。如学生习作《雷人食谱的背后》片段: 

  因为像姜德强这样的人能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选择诚信,因为他们能在平常的生活中信守承诺,所以能够使自己赢得世人的尊敬。而那些制造出“食堂奇葩菜”的人违背自己的良心,不讲诚信,势必会遭人唾弃。因此,诚信将决定着一个人的前途,一个人事业的成败。我们正处于高三这一关键性的转折点,将面临人生中重大的选择。只要我们在为人处世中能选择诚信,恪守承诺,就一定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民无信不立”“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轻诺必寡信”,这些至理名言都会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 

  让我们学会选择诚信吧!它能培养我们高尚的品格,引领我们逐步走上成熟,进而实现自己心中的梦想。 

  上述片段,作者以姜德强在人生的道路上选择诚信与制造“食堂奇葩菜”的人进行对比,有力地阐述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诚信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更是一个国家、社会和谐、繁荣的基本前提。我们要学会选择诚信。 

  (二)破立结合:先论证正面的观点,接着再批驳反面的观点。如学生习作《不洒离别间》片段: 

  江淹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柳永也说:“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在很多时候成了伤感的代名词。世间有多少离别不含悲凉之意、凄苦之情?看着那些“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游子;望着那“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的母亲;想着那“一曲离歌两行泪,不知何地再逢君”的友人,无一不让人心情低落,眼眶潮湿。 

特别是女孩子,泪腺发达,一提离别,总会梨花带雨,泪眼愁眉,让人心里难过得很。男孩子还好,往往不用眼泪作为离别的礼物。“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男孩子在离别的时候,往往把泪咽入喉咙,吞进肚里。他们或默默地送行,或洒脱地挥手,或含笑地告别。

其实我们又何必泪洒离别间呢? 

  上述片段,作者针对“自古以来人们在离别之时伤感洒泪”的观点提出相反的观点,即树立“离别之时何必洒泪”的主张。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采用了先破后立的方法。第一、二两段以“破”为主,指出自古至今人们常洒泪、多伤感的离别情绪,这似乎已成定律,然后第三段为“立”,提出自己的观点:“其实我们又何必泪洒离别间呢?” 

  使用对照式结构,我们必须注意两个方面:1.对比鲜明强烈,通过功过、是非等的对比,突出其中的一个方面。2.爱憎、褒贬分明。行文过程中,字里行间要真切流露出自己的情感,不能够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在线作业】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於陵子人间》中有一个故事说:中州有一只蜗牛想振奋起来干一番事业,却又时时责备自己软弱无能。想向东攀登泰山,计算一下要走三千多年;又想向南去跋涉长江、汉水,计算一下也要走三千多年。再想想自己的寿命,不过朝暮之间就要死去。于是不胜悲愤,枯死在蓬蒿杆上,而被蚂蚁嘲笑。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优秀作文】 

  做一个行动者 

  贾 龙 

  《於陵子》中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古代中州有一只小小的蜗牛,一心想振作起来干一番大事业,想着登上泰山,算一下要三千年;想着南涉汉水,算一下也得三千年。但是,它又想到自己的寿命是极其短暂的,悲从中来,自嗟自怨,放弃了心中的宏愿,结果枯死在蓬蒿杆上,而被蚂蚁嘲笑。 

  这只蜗牛是可悲的。如果它在树立了远大的理想之后,能及时行动起来,执著地前行,即使不能到达目的地,也可以逐步接近目标,可以享受到追求过程中的欢乐。谁又能说它是一个失败者呢? 

  因为有了行动,松柏才能扎根悬崖,获得“任尔东西南北风”的赞誉;因为有了行动,腊梅才能傲雪开放,赢得“梅花香自苦寒来”的赞叹。 

  不仅松柏、梅花如此,人类也是这样。我们在确立了自己的目标之后,只要能积极地行动起来,朝着既定的目标不懈追求,就一定能实现心中的梦想。 

  克雷洛夫有句名言:“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河川的桥梁。”我们只有行动起来,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最近,美国一家网站调查了1000位成功人士,有99%的人说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能成功。在成功之前,他们没有完整的实现成功的计划。他们有的是凭着感觉,有的是因为勤奋,有的是因为爱好。因为一直没有放弃对成功的追求,并始终不渝地行动着,奋斗着,最终成就了人生的伟业。 

  随后,该网站又向公众征集1000份完美的成功计划书,并且对这1000份完美计划书的拟定者进行了跟踪采访。结果发现,这1000人几乎全都是“失败者”,或者说是正在努力,但还未成功的人。为什么成功人士不知道自己是怎样成功的,计划着要成功的人却没有取得成功?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事实上,在那些想要成功的人周密地计划着如何成功的时候,那些最终会成功的人已经认准了方向,毅然前行了,由此可见,付诸行动才是最重要的,空有梦想是不能成功的。 

  然而,并不是说有了行动就一定会成功。我们无论做任何事,在行动之前都要有一个明确的、可行的目标,切忌盲目地行动。只有我们明确了行动的方向,并付诸行动,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打开理想之门。 

  让我们做一个真正的行动者。 

  [点评]这篇文章可以说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作者先由材料引出论点,由物及人,过渡自然。然后,作者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举例论证,有力地阐述了中心论点。文章结尾,作者笔锋一转,指出有行动不一定能获得成功,强调只有将行动与目标紧密结合,才能取得成功。这样,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总之,论证严密,论据充分,是文章最突出的特点。 

冯振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