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教案示例:《归田园居》《游山西村》《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时间:2022-04-14 08:13:0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四首教案示例:《归田园居》《游山西村》《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教材简析】

诗四首教案示例:《归田园居》《游山西村》《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

  这四首古代诗歌都写得情景交融,以景传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幅优美的画卷。诗人用他们的笔触,带领我们走进那色彩各异、形象鲜明的诗境之中。《归园田居》表现的是陶渊明辞官归隐乐于农耕的思想,《使至塞上》的作者王维是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这首诗写的却是边塞的风光,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点,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表达的是初次离乡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游山西村》表达了陆游对农家淳朴风俗的留恋。

  【教学设想】

  《归园田居》和《游山西村》都是描写农家村居生活,《使至塞上》和《渡荆门送别》都通过画面展示不同空间内景物的风貌,可打乱课文的原顺序,把它们分成两组进行比较阅读,通过朗读体味诗的语言美,通过联想与想象领会诗的意境美,通过讨论加深对诗的印象。

  【教学目标】

  1.朗读并背诵、默写四首古诗;

  2.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3.品味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

  2.感知古代诗歌的内容。

  3.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

  【教学过程】

《归田园居》《游山西村》

  一、作者生平,交流引读

  同样是写农村生活的诗人,陶渊明与陆游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各学习他们一首诗,通过比较,来了解他们不同的风格、思想感情。那么谁能够说说他们的生平事迹呢?

  先和学生交流,之后通过教学媒体资源给学生呈现他们的生平。

  二、课文讲解。

  1.了解课文背景

 2.欣赏、跟读

  教师指导学生跟随媒体资源朗读:①通读,要求读准音、读顺畅;(自由读、齐读)②诵读,要求读出重音,读出节拍,读出韵味;(请学生个人读,具体指导的重点放在重音和节拍上)③再读,要求读出诗句的情感、美感。(个人读、分组读或齐读)学生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3.学一学:

  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解词析句,教师和学生一起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

  三、研读品析,语言品味。

  (一)你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一下诗人归园田居的情景吗?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二)你能说说陶诗中的“愿”指的是什么?

  意愿。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三)你觉得陶诗的语言怎样,你能说说吗?

  语言“自然、通俗”

  (四)《游山西村》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吗?

  全诗围绕一个“游”字展开。在一个丰收的年景,诗人受到邀请,来到农家。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终于来到山西村。在山西村,正值社日临近,农民们衣着简朴,吹箫击鼓,结队往来,热闹非凡。诗人盼望着以后能够有时间乘月色出游,随时拄着手杖来敲门拜访。

  (五)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现了诗人陶醉、留恋之情。作者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中,留恋村民的好客、热情、淳朴,对此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六)你能说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联成为名句的理由吗?

  1.对仗自然工整,显示出作者非凡的语言功力;

  2.富有哲理:比喻困境中依然蕴含着希望。

  四、问题研讨

  比较赏析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相同:都写的是乡村生活;

  不同:1.作者的身份不同:陶以农民身份;陆以客人身份。

  2.陶写了自己一个人;陆写了欢聚的许多农人。

  3.陶诗用语朴素,不加修饰;陆诗语言生动,感情丰富。

  4.陶心情闲适,遁世;陆心情喜悦,留恋。

  5.陶用的是五古;陆用的是七律。

  五、课后作业

  1.学生模仿古人朗读表演。

  2.朗读背诵,加深理解。

  3.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这两首诗的意境。

一、作者生平,交流引读

  1.介绍生平

  谁能够说说王维的的生平呢?先和学生交流,之后通过教学媒体资源给学生呈现他们的生平。

  2.解释引读:

  唐朝时由于边境战火不断,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那么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又是什么呢?一起来了解一下。

  二、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教师通过教学媒体资源播放诗歌朗读《使至塞上》,学生跟读。

  2.说一说:

  学生对照课本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并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三、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使至塞上》写的是什么情景内容?

  奇特壮美的边塞风光。

  2.你能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人胡天”一句的含义及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过了居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3.这里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的是哪一联诗句,你能画画它的图景,说说它的意境吗?

  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大漠茫茫无边,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背景之上,那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显得异常醒目。“孤烟”两字能状其神韵,“孤烟”之后随一“直”字,使景物显得单纯简净。“长河落日圆”写出了苍茫的沙漠,没有山,没有树,只有黄河横贯其中。视野所及,大漠无边无际,黄河杳无尽头。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将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对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

  四、送别诗歌,感受李白。《渡荆门送别》

  送别,是古今诗人墨客常写的题材,如高适的《别董大》,那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呢?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今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另一首送别诗--《渡荆门送别》,这又是谁送谁呢?那么谁能够说说李白的生平和这一首诗的背景呢?

  五、诵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教师通过教学媒体资源播放诗歌朗读《渡荆门送别》,学生跟读。

  2.说一说:

  学生对照课本注释,解词析句,理解诗歌内容。并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六、品读提升,感悟意境。

  1.《渡荆门送别》写的是什么情景?

  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的景色,含蓄地表达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2.你能想象一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画面,说出自己的感受。

  (允许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

  用游动的视角描写景物,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3.你能说说颈联描绘了怎样的意境呢?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当时见到景象时的欣喜和新鲜。

  4.本诗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 写景的又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七、课后作业

  1.从本诗来看,它是否为朋友送行?如果是你,你又会怎样表达呢?

  不是,是告别故乡,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依不舍送别远去的游子,游子思乡之情不言而喻。

  2.背诵这两首诗;喜欢绘画的同学,可以挑选自己喜欢的诗,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用图画描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