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

时间:2022-04-14 08:38:1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知识与能力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借景抒情的方法。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作者的复杂而微妙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2.品味探究,形成个性理解和共性认识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悟苏轼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奋斗心态。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寄托在文中的幽微难言的复杂感情,正确理解“闲人”二字。

【教学突破】1.引导学生朗读,在反复诵读中体味作品意境,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2.扣住文眼“闲”字做文章,促进对课文的深刻解读。

【教材分析与设想】:

本文描述了在一个空灵澄澈的月夜,作者与好友闲庭信步的情景,传达出作者微妙而复杂的心境。 贬官之作,多“以己悲”,即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心中的抑郁不平。但是苏轼却能面对挫折不气馁,积极进取,正好给现时代的没有经过挫折的学生进行挫折教育。能够摆脱心中的怨气,但又不失奋发向上的取舍观值得我们现时代每一个人借鉴学习。 所以我在教学中完成文言文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想抓住“闲”字“乐”字作深入探究。同时加入苏轼在定州的乡土历史知识的渗透,激发学生的崇文重学的风气。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月夜图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分钟)

同学们,月亮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情思,自古以来月亮就是文人墨客笔下美妙的小精灵。历代文人墨客经常借月抒怀,请调动你的语文积累,说出两句吟咏月亮的诗句。(学生思考回答,各抒己见)(教师用幻灯片明确其中几句)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写月的名文。(教师板书:月)

二、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件显示)(21分钟)

1.首先,请大家观摩欣赏名家的朗诵,并且给文章拟一个小题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题目的优劣。(教师及时引导启发学生:题目应该总结出课文中的核心事件或内容。)(板书:《记承天寺夜游》)

下面,我们共同来了解一下这篇名文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教师使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作者及写作背景方面的精心介绍,为后面的情感的学习埋下伏笔。(教师播放多媒体)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和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定州曾经做过知县,他做的四件事名留史册:植东坡双槐、造中山松醪美酒、创定州稻秧歌、发现雪浪石,同时为维护宋辽边境的治安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元丰二年,苏轼由于和当时主张变法的王安石政见不同,作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职无权的闲差,于是他在郡城旧营地的东面开荒种地,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

学生朗读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教师强调定州乡土历史,并要求学生背诵苏轼在定州做的四件事,及时刺激学生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板书:苏轼)

3.学生自读多媒体中去掉标点符号的课文,解决断句和朗读节奏,同时检测学生对文章的熟悉程度。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一分钟后要求学生齐读课文。

4.再次听名家朗读录音,解决生字生词,重申标点符号,学生自己学的,自然效果就好。(生字红色标注)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5.播放《春江花月夜》,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且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合作疏通文意,感知文章大意。教师出示多媒体,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注意多媒体上的关键字词)合作疏通文意。

(  遂至承天寺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1、念无与为乐者。   2、庭下如积水空明。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五分钟中,学生讨论,教师巡回指导。(方式:质疑--解疑)

7.教师提问学生抢答,教师用多媒体显示关键词和关键句的译文作为总结。教师把学生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重点解释,尤其要注意“庭下如积水空明”说的是谁。

8.课件显示:体会作者的感情,整体感知文意。

(本文主要写了什么事?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学生小组讨论,教师总结: 庭下散步。表达了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思想感情: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和自我排遣的达观。

三、研读及赏析(课件显示)(8分钟)

1、赏析文中写月的句子

(1、正面写月的句子-------,侧面写月的句子--------。 )

学生思考交流,各抒己见。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月色入户。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请对侧面写月的名句进行赏析。

各学习小组热情讨论,分三步走。(找修辞、找特征、找感情)

学生回答,教师用多媒体明确。运用比喻,把庭院中的月光比作一泓积水,把竹柏的倒影比作水中的水藻和荇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和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的特点,为我们点染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好境界,表达了作者复杂而微妙的思想感情: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和自我排遣的达观。(板书:月-乐)

四.探究与感悟(合作探究文章的主旨)(8分钟)

1、本文的文眼是哪一个字 ?

教师提醒学生先找出发表作者感慨的句子,然后再找文眼,提示学生《湖心亭看雪》的找法。学生自然会立刻找到。(只有举一反三,才能触类旁通。)

2、请讨论“闲人”的含义。

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明确:①不追名逐利、超脱而有情趣的人。②心怀愤懑、自解自嘲的人。(板书:人-闲)

五、课堂练习,巩固延伸。(课件显示)(5分钟)

(1.欣然起行的原因是------。

2.张怀民和苏轼有什么共同点?

3.本文以--为线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图,创设了一个--的夜晚,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4.文中哪些句子说明了作者和张怀民的友情。“-----”说明苏轼寻找张怀民的不假思索。“------”说明二人心有灵犀。“------”说明二人关系亲密。“------”说明二人志同道合,气味相投。

5.本文写月突出其-,写景突出其-,写物突出其-,写人突出其-,写情突出其-。

6.本文和《答谢中书书》一样,既有紧扣景物特征的-,又有堪称点睛之笔的-。苏轼是遭到贬谪的“-”人,陶弘景是隐居的“-”人。)

学生思考后抢答,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解决疑难。

六、小结-背诵(2分钟)

本文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那面对困境的积极乐观的旷达心境,不禁让老师想起他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那真是让人感慨万千,佩服之至。下面让我们一起面对如诗如幻的月色背诵本文,感受其美。(师生根据图片同背课文)(板书:旷达)(注:此板书在人的下面)

七、作业设置:(课件显示)(1分钟)

同学们,你们也一定有过各种各样的心情吧。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但是不要直接出现表现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比如你这次考试考得很好,放学路上的景色会有怎样的你的色彩呢?

 

杨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