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专题复习 古诗词鉴赏讲义(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08:34:2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考专题复习 古诗词鉴赏讲义(网友来稿)

湖北  高尚全

高考专题复习 古诗词鉴赏讲义(网友来稿)

一    考点阐释(能级E)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    鉴赏指导

考点知识及鉴赏示例

① 鉴赏作品的形象   形象,又称艺术形象。客观存在的景色,事物及活生生的人,一旦被

拢挫于笔端,就成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它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的载体,是读者把握文学作品情思的主要途径。诗歌按艺术形象可分为:借景抒情类、托物言志类、叙事写人类。

鉴赏作品的形象首先要弄清诗歌的主要意象,即景、物、人(包括抒情主人公)。景色的鉴

赏要抓住情景的氛围和感情基调,并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和心境来准确把握。景物的氛围一般有凄凉、清冷、幽深、空阔、辽远、静谧、热闹等,有冷暖两种基调,可反映出作者或喜或悲,或恬适或忧寂的思想感情。鉴赏时要全面领会,准确感知。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同学们一般以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感伤的心情,其实不然。一二句中的“瑟瑟”指碧玉而不是“萧瑟”之意,这两句写出了傍晚江面红绿交映,波光粼粼的绚丽景象,并无“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伤感。三四句中的“可怜”是“可爱”的意思,对露珠和月的比喻给人强烈的美感。面对如此美丽的秋江晚景,诗人不由得诗兴大发,吟出了对眼前奇景的喜爱之情。

物象的鉴赏要注意其人格化形象所象征的人的品格、志趣、抱负等。如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只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歌以人格化的手法写石灰的采石,烧石,泡用过程,托物言志,表达出诗人宁受千种磨难万般艰险甚至生命,也要保持节操,留取人生之清白。

叙事写人诗主要与怀远思乡、友人情谊、吊古伤今等有关。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

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歌写诗人坐车行于秋天的山中见到的艳丽景色,迷人的枫叶比二月花还鲜红,没有一点萧条冷落之气,流露出作者对深秋山景的喜爱之情,给人以乐观的感受。

②意境  意境是指作者所绘之景与所表之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是诗人的思想感情

与作品的形象完美统一的结果。鉴赏意境要借助物象,领会诗歌中艺术形象的具体特点,以此为拐杖,慢慢去体会。根据诗歌的题材和内容,可分成怀古诗、咏物诗、写景诗、叙事诗、哲理诗等。不同类诗歌的意境的鉴赏略有不同。对于怀古类,一般要弄清所叙述的是哪一段历史,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提到哪些历史人物,再想一想诗人流露了怎样的褒贬态度,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诗歌有无讽今之意。比如《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壮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这首诗通过今昔对比,写出昔盛今衰,鲜明地抒发了感时伤世之情。又如唐朝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凄凄,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这首诗通过写宜阳城人烟稀少,野草茂盛,花开花落,春色空好,无人欣赏,也表达了感世伤怀和叹惋之情。

对于咏物类诗歌的鉴赏要弄清所写何物,此物在作者笔下是何特点,有何喻人之意。比如李

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诗中“金络脑”是一种贵重的马鞍,比喻受到重用。作者借马寄情,什么时候才能披挂上阵,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纵横驰骋,建立赫赫功勋?一股热望建功立业却不被赏识的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对于写景诗的鉴赏要弄清作者描绘了什么季节什么时间什么地点的什么景色,作者写景是为

了寄托什么情感。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这首诗描写了一幅早春雨后的西湖图景,景色明丽,充满生机,特别是白沙堤上翠柳成荫,更是惹人喜爱。一个“最”字突现了诗人对美好春色的无限热爱之情。古诗中的叙事诗往往融叙事于写景或咏物中,可结合写景和咏物进行鉴赏。

③抒情方式      我们常说的抒情方式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

,作者直接对有关人、事表达爱憎态度。间接抒情主要指寓情于景、事、物等,尤其是情景交融,是诗歌最常见的间接抒情方式。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一首诗综合运用了直接和间接两种抒情方式。一二句融情于景,将生活的艰苦和思乡情怀融于迷蒙暗淡的景色之中。三四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报国的强烈愿望和坚定的信念。

④艺术技巧 艺术技巧又称表达技巧,是对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和结构技巧的统

称。表达方式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描写中的白描手法在诗歌中经常运用,它的特点是对景物粗线条勾勒,不加铺陈和修饰。如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就是对草原景象的白描,显得简洁有风骨,写出了草原的壮美,点染出牧民的生活。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还是常见的几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比(衬托)、对偶、设问

、反问、双关、互文、引用(用典)等。比如李煜的词《虞美人》里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就是经典的比喻,他用江水的深广多长比喻自己亡国后的无尽愁思,深刻而有韵味。这种写法,跟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一样,把抽象的愁情形象化了,让人想起他读一故都金陵的不舍与怀想,也难怪会因此招来杀身之祸。又如辛弃疾的“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词人突出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渲染了一个愁字,将少年时的故作愁态与而今的忧国忧民,报国无门之愁鲜明对比,强化了此愁之深。

诗歌中的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情景交融(寓情于景、以景结情)、虚实结合、托物言

志、动静结合、象征、反接等等。比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楚江微雨里,建业暮时钟。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前六句寓情于景,渲染了沉重的心情;尾联以景结情,把送别的绵绵情意归结到可以让人尽情想象的“沾襟比散丝”上,真是余味无穷。诗歌的结构技巧主要是照应、铺垫、抑扬等,不展开叙述。

⑤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  诗歌的思想内容一般包括送别惜别、羁旅情愁、思

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 。

 作者的感情一般包括惜别情、思乡情、恋友情、怀古 情、黍离情、讽谏情、报国情、热爱情等。比如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秋风”这一经典意象往往和很多伤感的情绪联系在一起,“见秋风”的氛围更容易撩拨客人的怀远思亲之情。这首诗写思乡,作者寄情于叙事中,再现了写信和寄信两个生活片段,表达出内心复杂的愁绪,真切动人,别具一格。

又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诗人写

羁旅愁思,虚实结合,用可远隔千里寄相思的明月抒尽对亲人的绵绵思念。再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这是杜甫很难得的闲适诗,从视觉和嗅觉两方面写诗人的强烈感受,用工笔描绘的飞燕图和睡鸳鸯与粗线条勾勒的春日艳丽图景交相映衬,清晰表达出安史之乱后定居成都草堂的安适心境和面对欣欣向荣景色的喜悦心情。

⑥诗歌的语言风格 诗歌的语言特点主要有:形象生动、清新淡雅、平实质朴、含蓄隽永、

工整华丽、豪放激昂、节奏鲜明、反复叹惋、抑扬顿挫等等,同学们要加强对这些说法的揣摩和理解。

⑦诗歌中的常见典故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典故意象很多,以其能激发所有华人的共同情

感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成为人们思想感情的传递媒介,在诗歌中经常出现。常见的有:杨柳、鸿雁、杜鹃、鹧鸪、潇湘、南浦西楼、高楼、飞蓬、浮萍、明月、菊花、梅花、胡琴羌笛、船帆等,弄清这些意象的经典内涵无疑有助于对诗歌内容的鉴赏。

来自《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杨柳”因谐音和送别时

折柳相送的习俗而成为惜别的象征,能简洁形象的表达离别的愁绪。汉乐府《横吹曲》有《折

杨柳》歌,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次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就用听到《折杨柳》歌撩起了故园情表达出怀远思乡之情。姜夔在《雨

霖铃》中灵活地用“杨柳岸”也表达了离别之情。

鸿雁,即大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飞,排成“人”字,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

旅乡愁。鸿雁的叫声特别哀婉,更令人触景生情,平添愁怨。鸿雁还被作为传书信使在诗歌中普遍应用。

杜鹃又叫子规,叫声常凄厉,在诗歌中寄托诗人的思乡情和哀怨。也有人将子规人格化,表

达其他的情感。宋朝王令有一首《送春》“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换不回。”诗歌拟子规啼叫是为换回春天,表达了惜春之情。

潇湘因湘妃的故事成了哀怨或愁情的象征。南浦(浦指上船离去的地方)常指送朋友和朋友

分别的地方。西楼也指 送朋友和朋友分别的地方。西楼如果临水,则成为典型的“望江楼”

。因为江水东流更易生发悠悠离愁。温庭筠《忆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白萍和飞蓬都有飘散不定的特点,常比喻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明月是寄托相思的载体,菊花和梅花是人格是化身,菊花还可喻隐居之意。船帆是代指船的

,船是古代常见的交通工具,也就成了远去的代表了。

⑧风格流派 从题材和内容可分成:豪放派与婉约派;山水田园诗派;边塞诗派;现实主义

与浪漫主义等。

⒉诗歌阅读技巧及规范答题

①读诗“六看”  即看诗题,看作者,看小序,看诗句,看注释,看题干。

看诗题就是要把握标题给读者的重要信息,如写的是什么季节里什么时间的什么景物或什么

事情,具体是什么地点等,还包括诗歌的体裁,内容等。如这样一些字眼:吟、歌、行、咏、

抒怀等带很强的抒情性;登、览、过、望、送、寄等带很强的动作性,往往写景叙事,写见闻

感受。具体像这样的一些标题:《暮江吟》就该知道是写晚上在江边吟哦,抒发心中的情感;

《寄李儋元锡》就可知道是对李儋元锡表达内心的思想感情;《宿建德江》写投宿建德江是的见闻感受;《山居秋暝》写的是住在深山中感受秋天傍晚的情趣;《越中览古》写作者经过越地触景生发的感慨之情;《出塞》写到边疆去的见闻和复杂心情;《登鹳雀楼》写登楼所见所感;《过华清宫》是见古迹生发出的思考;《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绵绵不绝的离愁别绪……

看作者就是要知人论世,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实际情况来理解分析。

看诗句要加强对句意的理解,把诗歌当成文言文对待,注意倒装句和不完全句,要依诗得意

,既要全面关照,又要抓关键句,抓诗眼,切不可把诗句的意思搞错了。诗歌鉴赏题中如果有小序和注释,一定不能忽视,要认真对待。做题很关键的一点就是看清和读懂题干了。没

看清就乱做,很容易答非所问,白忙乎。善于做题的人必然以题目的问题作为思考的方向,得出准确规范的答案。

②结合“六看”,抓关键词句,准确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揣摩作者炼字和炼

句的精彩效果。通常情况下,每首诗歌都有它特别闪光的地方,就是所谓的“诗眼”,往往是动词或形容词,阅读中要特别注意。比如王维的《过香积寺》:“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出钟。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划线的两句中“咽”和“冷”就是“诗眼”。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挡,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和“冷”两个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幽静孤寂的景色(意境)。也有一些诗句似曾相识,应该联想到所学过的诗歌,他们可能有异曲同工之处,这样整首诗歌就好理解了。如唐代李华的《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妻妻,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前两句让人很容易想到柳永的《扬州慢》里感慨城市昔日繁华热闹,今日却恍如郊野的诗句: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后两句特别是“自”和“落”则让人想起感慨春光无限好,却物是人非,满眼苍凉景象的诗句:花自飘零水自流。因此不难理解全诗表达了作者面对城破人稀情景感世伤怀的叹惋之情。

③答题要尽量规范准确,一般要注意扣住问题定向思考,结合诗歌鉴赏的基础知识回答;要

清楚答出你的对有些诗句理解和分析,适当运用鉴赏方面的术语,但不能乱贴标签;要安排好解答要点,详略得当。也有一些规律性的表达,像写出诗歌的意境时一般要包括诗句的句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两部分;像对修辞的分析就应把含有修辞的那句诗的含义和使用某种修辞的一般效果结合起来具体回答,对“诗眼”的分析也大致如此。

例如诗人严维的《丹阳送韦参军》:“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

,寒鸦飞尽水悠悠。”请简析划横线句的意境。就可用解释诗句加上诗人情感的方法去答:这两句写的是诗人独自站在江边遥望朋友远去之处,不愿离开,直到很晚。秋夜清冷,乌鸦都已归巢,唯余江水悠悠不尽,诗人以景物描写绾结了对朋友的无尽思念之情。

在这篇讲义中,我们比较全面系统地讲授了古代诗歌鉴赏的基础理论知识,并借助大量详细

的实例触摸了古代诗歌鉴赏的一些规律和方法,同学们一定要反复琢磨,加深理解,尝试运用,才能举一反三,增强诗歌鉴赏能力,真正提高语文素养。 作者邮箱: gause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