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谁是首席?(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08:44:4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语文教学中,谁是首席?(网友来稿)

湖北省秭归县茅坪初中   吴云

语文教学中,谁是首席?(网友来稿)

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不是永久的“首席”?学生可不可以成为“首席”?教师在教学实施中如何发挥“首席”的独特作用?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新理念能否在教学过程中得以真正落实,就以上问题,我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可不可以成为首席?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是一种基于平等地位上的对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这种平等是基于什么方面的平等呢?

我们知道,由于交际与生存的需要,我们每个人均处于由语文信息构成的语文交际圈里。在这个社会里,人做为单个的语言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而存在,其借助语言文字与别的语言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进行交流,完成信息的传递、感情的交流等社会生活所必须的环节。《标准》也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做为交际工具的语文只能在交际过程中掌握,语文学习必须强调交际参与者的主体介入,强调教学中的多项互动、动态生成。

处于语文交际圈里的教师与学生以语言活动中心和交际主体(以下简称语文交际者)的双重身份存在,交际主体借助语言文字进行交际,所以,语文教学应是教师与学生基于语言文字使用上的平等。教师以个体而存在,学生也以个体参与到教学中去,同为个体的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应是平等的,他们都以语言文字为交际工具,所以均为语言活动中心。他们自已决定选择什么人做为自己的交际对象,自己决定运用那些字词组成句,完成交际,所以,他们又是交际主体。做为语文交际者的教师与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借助语言文字进行交际,交际的开始直至结束便是整个教学过程。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语文学习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主体 ,是教育活动中“学习共同体”的重要的一半,能否让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人,关键是看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将学生定位于需要接受教育的被动者,而不是语文交际者,许多教师认为学生没有从事主动学习的能力,这是教师的一种误解。这种误解往往使教师低估学生的能力,期望他们能做得象成人那样却不放手让他们去做。这使得学生不可能在语文教学中积极主动地学习。事实上,哪怕是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已经具有主动性。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不少的经验与知识 ,具有了初步的交往、合作和思考问题的能力,他们是带着自已对生活的理解和不同的经验积累进行学习的。《学会生存》一书中也说:“每个学习者的确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人,他有他自己的历史,这个历史是不能和任何别人的历史相混淆的。他有他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被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所决定。”这些学习者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来到语文交际圈里进行交往,与同为语文交际者的教师围绕某一话题进行交际,互教互学,相互影响,共同提高,成为了全新的“学习共同体”,使教学体现出“双边共时性”①的特色。

语文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教与学虽有不同的主体承担 ,但他们处于同一教育活动中 ,两类活动在时间上具有共时性 ,并时时都产生交互作用 ,而且其作用方式是多向的 :不仅有师与生的相互作用 , 在学生个体间、群体间、个体与群体间都可能产生相互作用。因此 ,教育活动的策划与进行 ,关键是要把教与学两类活动真正组成共时、多向、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要使每一个学生自觉、主动地活动 ,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探索者 ,而不只是被动的接受者 ;要使教师的教在对学生学的诱发、组织、辅导、调节、反馈等方面发挥作用 ,而不只是传授现成的知识与结论 ;要使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形成促进学生发展的合力 ,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目标、形成策略、完成任务、反思过程、自我矫正等一系列自我教育的意识与能力 ,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由“教”到“不教”、从“社会文化” 到“个体成长”的真实、有效的转化。

《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语境的创设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里所说的“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应是一种高度优化的语境,在这种语文学习情境里,学生得以将所学的与已知或已有的东西联系起来,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充分发挥其做为语文交际者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通过多向互动式的交流,实现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和发展价值。

现代交际理论认为:作为个体最基本的关系与活动有两大类。一类指向外界(外向式的),即个体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和实践性活动;一类指向内部(内向式的),即个体与自我的关系和反思、重建性活动。这两类关系与活动中,个体能采取的基本方式也只有两种:或主动,或被动。自然,人不可能时时、事事、处处主动,但从自身发展的角度来看,个体的主动性是十分重要的关键性因素。这种主动包括上述两个向度的关系与活动,对个体的发展,它们不仅是不可或缺,而且密切相关,交互作用。个体的主动性的发生,总是在对外界和自我及其关系、对将发生的行为价值等有了认识并产生意愿后作出的选择与行动。不管最终主体是主动选择“进”,还是主动选择“退”,或选择“保持不变”,都是出于个体本身的认识和意愿。语文教学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通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语文交际者的主动性发挥成为可能并持续发生。

人的主动发展可能性的依据可以借用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埃德加莫兰所提出的生物的主体性和自组织理论来说明。莫兰认为,生物具有自我产生和自我再生的自组织能力,这个能力是通过处理一系列信息的、通过自己和为了自己的运算来实现的。“生物的最小行动都以‘我运算’为前提;通过这个运算,个体自我中心地根据它自己来处理所有的对象和材料。主体就是这样一个进行运算的存在”。这是从生物体生存意义上谈主体的“自组织”。从教育的眼光看,人的这种认识-运算活动,不仅指向人的物质生存的环境与对象,它还指向人的精神生存的环境和对象;不仅指向个体的外部世界,还指向个体的内部世界。当指向内部世界的认识和运算直接关注个体自身的发展问题时,即个体对自身的发展作出主动的思考、批判、选择目标、策划过程和准备付诸实施的时候,人就具有了主动把握自己人生和命运的个体发展意识和能力,这是人所具有的最重要的可能,是人不同于任何生命体的最重要的“自我产生和自我再生”的能力,也是作为个体的语文交际者实施主动交际行为的内在保证。语文交际者的主动交际意识一旦激活,他便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形成对外界和自我及其关系、对将发生的行为等所能实现的价值认识并产生意愿作出选择与行动,他便自觉不自觉地使自己处于话题中心的位置,这时,这个交际者就是“首席”。当他不再是话题中心时,他便仅仅以一个语文交际者的身份存在于这个语文交际圈里,成为旁观者、参与者。

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做为一个语文交际者,是可以做为语文教学中的首席的;也只有在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首席”时,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文学习的主人。

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是不是永久的首席?

《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由此可以看出,在学习活动中,教师主要承担两项任务,一是组织学习,二是引导学习。这与传统语文教学中的教师把持学生的学习有着本质的区别。

我这里所说的把持是指教师控制教学过程、组织教学活动、制定教学内容和评判学生学习成绩,这体现出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动性被严重扼杀,学生的见地被教师残忍地贱踏,学生不被当作一个“真正的人”,不是做为语文交际者的身份出现在学习中,而成为了教师把持下的学习奴隶。新课程认为,教学是一种交往,语文教学过程是基于语言文字使用平等基础上的语文交际者之间的多向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的作用与传统意义上的作用有着本质的区别。《标准》指出:“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教师不再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把持者,而成为了学生的一种学习资源, 成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语文交际者,教师与学生组成“学习共同体”,在以话题为中心的交往中,互动互学,相互影响,多向交流,共同发展。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方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据专家分析,在未来的课堂上,知识将由三方面组成: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教师个人的知识、在一定语境中通过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新课程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权威,做为一个语文交际者的教师与学生、教科书及其它教学构成要素一起成为了组成一定语境的资源。教师的职能不仅仅只是传授知识,他做为语文交际者的个人知识也将被激活,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的比重将大大增加。这种学习方式的改变,必然导致师生关系的改变,导致教师与学生的角色发生变化。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扮演什么角色?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 在这里,教师不再是权威,也不是学生学习的操纵者,而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伙伴、朋友和监督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体现这些角色呢?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把学生看作“对象”、“主体”,还要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和生成者。学生进入教学的初始状态,是教学能否对学生发展起真实、有效作用的基础性资源,也是课堂上师生交互作用的起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通过教学后学生呈现的变化状态,则是评价性资源和下一个教学流程的基础性资源。有了这种“活资源”的意识,教师才会在课前、课堂和课后,把自己的心思不只是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努力放在研究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上,才会不把学生在课堂中的活动、回答看作是一种对教师教的配合,而是看作对教的过程的积极参与和教学过程创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不仅是知识的“呈现者”、对话的“提问者”、学习的“指导者”、学业的“评价者”、纪律的“管理者”,更重要的是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信息的“重组者”。学生动起来了,绝对不意味着教师无事可做了,而是意味着教师要在收集处理这些信息的水平上作只有、也应该由教师来完成的更高水平的“动”,通过教师这一层面的动,形成新的、又具有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绝不是学生的主动活动能自发推进教学过程,没有教师这个“重组者”角色的重要作用,就不能有高质量、有效的互动,学生将可能变成散沙一团,教学也失去了它的意义。所以,在语文交际圈里,我们不是不关注教师作用的发挥,而是要求教师在“首席”上发挥教学过程“重组者”、动态生成“推进者”的重要角色。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成为教学中的“首席”角色是有一定条件的,只有当学生的学习行为呈现出教学中不应出现的“日常情境中的学习”(一团散沙、教学呈无组织、无纪律状态)情景时,教师才能做为“首席”出来对学习行为进行矫正、教学过程进行重组。教师不能也不应成为课堂教学中永久的“首席”!那在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究竟如何发挥“首席”的独特作用呢?

三、教学实施中,教师如何发挥首席的独特作用?

《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要“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适时发挥教师做为平等中的“首席”作用。

一、精心策划话题,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语文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教学,对于语文交际者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基础性决定语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价值,“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由此可以看出,语文学科不仅对其他学科的教学具有奠基作用,还可以为学生借助语言文字认识、阐述、感受、体悟、改变这个自己生活在其中并与其不断互动着的、丰富多彩的世界(包括自然、社会、人,生活、职业、家庭,自我、他人、群体,实践、交往、反思,学习、探究、创造等等)和形成、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提供唯有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提升学生对语文美的发现、欣赏和表达能力。

语文教学是以语言文字为主要载体的教学,语文交际圈理论认为,这种教学是基于话题展开的,是围绕某一话题而进行的聚会,在这个聚会里,教师与学生同为语文交际者,互为资源,多向互动,动态生成,交往的开始直至结束便是教学过程。在这个聚会里,教师与学生都是各自的主体,他们有权决定自己的一切,尤其是学生自己有权决定与那些人在一起交往,有权决定自己是否对这一话题感兴趣,是否接纳别人的加入,有权选择适合自己的交往方式。在这个聚会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是自由的、可选择的、可自行支配的,他们的生活本身和已取得的经验得到所有人的尊重,他们之间是一种平等、双向理解的人与人的关系。为了让这种聚会得以完成话题内容所承担的独特的育人价值,教师做为话题的组织者必须将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的事先策划结合起来,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语文交际圈教学强调教学过程中课的动态生成,但并不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式的展开教学,而是要求有教学方案的设计,并在教学方案设计中就为学生的主动参与留出时间与空间,为师生间的平等交往、“首席”角色的可能出现和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在教学方案中,要设定教学目标,但目标不局限于认知,它还涉及到学生在这节课中可能达到的其它目标。目标的设定要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分析、对可能的期望发展分析的基础上。目标有“弹性区间”,这既是为了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教学过程的设计重在由何开始、如何推进、如何转折等的全程关联式策划。至于终点,何时嘎然而止,并不是绝对的,重要的是水到渠成,不是硬性规定的步子大小与全班齐步行进。过程的设计也要有“弹性区间”,可以通过不同的作业、练习、活动来体现。过程设计还要策划教学行进中的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与方法,活动效果的预测和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间的互动方式等一系列方面,最后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这一新的设计要求,较之设计出精细的提问、预定标准答案,写下教师上课要讲的每一句话,准确计算好一节课不同环节的时间分配等传统教学方案的风格来说,似乎线条要粗得多,留下了太多的不确定性、可变换的弹性目标、空间和时间。然而正是这些不确定性和可变因素的引入,使课堂教学有可能更贴近每个学生的实际状态,有可能让学生思绪飞扬,兴趣盎然,有可能使师生积极互动,擦出创造的火花,涌现新的问题和答案。通过对统一制定的确定性的教学内容的深度开发、重新组合和多向激活,通过把弹性因素和不确定性引入到教学过程的设计,使教学设计为师生课堂教学的实践提供了主动参与、积极互动、创造生成的可能。

在语文交际圈里,作为语文交际者的教师与学生通过语用过程实现教学,这种语用过程不是“日常情景中的学习”过程而是基于精选话题的“教学过程中的学习”过程。所以,这样的教学既不是“牧羊式学习”,也不同于由教师把持的传统课堂教学,而是一种新型的以语言文字使用与占有平等为基础的聚会。众所周知,“日常情景中的学习”是自古至今每个人都有的,与生命、人生经历共存的学习成长方式,语文交际圈教学理念的最终指向也是将语文人推进社会化的生活中去自觉自主地学习,但基于学校教育的语文交际圈教学则十分重视以课堂为阵地、以话题为中心的“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所以,在进行弹性化设计时,应妥善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成长”与“日常情景中的学习成长”之间的关系,以免走入了“无政府教学”的状态。

二、监控教学过程,灵活运用“首席”策略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特定的语境中实施的语文教学里,教师可以成为“首席”、学生也能成为“首席”,“首席”就如一个特殊的精灵,这个“精灵”活跃在语文交际圈里,成为话题中心人物的附着物,随着话题中心的转移而转移,主动地向每位想成为话题中心人物的人靠拢,并融入这个语文交际者的头、身及心灵,发挥着巨大的独特的作用。“首席”这个精灵对围绕话题中心人物的其他语文交际者进行教育、引导,使其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话题内容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话题内容具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占有,充分发牢挥话题内容对语文交际者的“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当这种转换、占有遇到困难和话题内容不能实现其应有的教育价值时,做为语文交际者的处于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地位的教师便必须成为“首席”这个精灵的附着物,承担起“首席”的角色;而这种聚会里没有出现上述情况,教师便不应粗暴地把“首席”揽于自身。这是“首席”的运用策略。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在语用过程中我们应如何运用“首席”策略呢?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语用有一种正确的理解。

语用从其发展阶段来看,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以教科书等资源为载体的教学语用阶段,二是以实际问题解决为目的运用语用阶段。语文教学过程主要承担的是第一阶段的语用过程,而非第二阶段的语用过程,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做教师的不能包办学生语用学习的整个过程。而这两个过程在以话题为中心的交际聚会里又是客观存在的,两者之间会及时地相互转化,有时是教学语用,有时是运用语用,“首席”这个精灵就在教学与运用语用的相互转换中发挥着它的作用。做为语文交际者的教师与学生围绕某一话题进行交际时,要适时掌握语用的呈现状态,并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使“首席”这个精灵在作为学生的语文交际者的身上及时地附着,让学生成为主动的语文交际者,通过“多项互动、动态生成”完成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弹性化的教学方案”,指导学生进行语用交际,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情境、活动,指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经验、体验、问题、想法或预习时收集的信息,进行交流,开发学生的“原始资源”,实现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在教师初步汇集资源基础上,生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新的问题“生长元”,通过网络式的生生多元互动形成对“生长元”多解的“方案性资源”;教师汇集不同的方案性资源,组织学生一起作讨论、比较、评价、互补、修正,形成较不同方案性资源而言更为丰富、综合、完善的新认识,并引出新的开放性问题。正如加拿大学者史密斯所说“教学乃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但愿每位语文教师能深知这一点。

“首席”策略的正确运用,直接关系师生双方在教学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我们作语文教师的心中只要不把自己看作学生学习的主宰,多还学生以学习的时间、空间、工具、提问权、评议权②,以一个语文交际者的身份参与到由教师、学生及相关的资源组成的“聚会”里去,与学生多向互动、共同交流,语文教学必将呈现另一番天地。我真诚地期待着这一刻的早些到来!

附:①出自《更新教育观念,创建面向21世纪的新基础教育》,作者叶澜,华东师大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本文中的部分观点均引自此文,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②出自《“新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之二》,作者叶澜。 作者邮箱: wuyun_0320@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