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谡,你拿什么来拯救自己?(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08:50:12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马谡,你拿什么来拯救自己?(网友来稿)

江苏  张兰

《失街亭》一文中,马谡不听王平的劝告,一意孤行屯兵于山上,并用《孙子兵法》中“置之死地而后生”为依据,加以推断“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以一可当百也。”结果却失了街亭,送了性命。

为什么同样的战术,对项羽和韩信是“置之死地而后生”,对马谡却是“自取灭亡”呢?

我们试以韩信“背水一战”为例,与之比较,来探讨其失败的原因。

“置之死地而后生”是险招,胜既不世之功业,败则身亡军败,甚是凶险,不可轻易用之。

一、韩信用此险招,实乃迫于无奈,而马谡没有必要出此险招.

1、韩信军处劣势和被动地位,采用“攻”势,出于无奈。

韩信率军越过太行山,向东挺进,攻打赵国,而赵军统帅成安君陈余闻之,集中20万兵力于太行山区的井陉口。

井陉口易守难攻,河谷十分狭小,乃兵家必争之地,守住井陉口,便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势。赵军占据了有利地形,处于优势和主动地位。韩信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如果敌军坚守不出,必与韩信不利,韩军远来疲惫,不宜久拖,必须诱敌出击,采取攻势,速战速决,才有可能胜利。

2、赵军兵力雄厚20万大军,而韩信兵力仅1万余人,且均是新招募来的汉军,军心涣散,在紧急关头不一定听命于统帅,只有将他们置之河边死地,使其萌发为活命而拼命作战的勇气,才不致在强敌面前临阵脱逃。

反观马谡

1、先占据了街亭这一有利地势,占据了有利地形,处于主动地位,无必要采取攻势,速战速决。只要坚守街亭即可遏制魏军的前进,能挡住便是成功,取以逸待劳之势,守而不战,急死张郃。 

2、马谡屯兵山上,采取攻势,主要是想建立奇功。实乃冒险之举,马谡乃名门之后,骨子里有一种成就不世功业之念,所以他认为当道扎营不能成就大功业时,便决定上山。这昭示给我们的不是项羽破釜沉舟般的决心,也不是如韩信背水列阵般的勇气,倒更像是一场赌博。结果因好大喜功,以一己私利为念,不顾大局,将有利地形让给了敌方,失去了先机。

二、韩信用此险招时,小心谨慎,知己知彼,并有较大的个人魅力和威信,因而才能化险为夷。而马谡却狂妄自大,草率轻敌,不知己不知彼,岂能不败?

1、 知彼

韩信确认赵军统帅不用广武君坚守井陉口的策略后,才直扑井陉口,才敢用此险招。对于庞大的赵军和井陉口之险势,韩信十分小心,不时搜集赵军活动情况,做到知己知彼。

2、 知己

韩信深谋远虑,自知兵力相差悬殊,采用强攻,必会受挫,因而在井陉口十几里外远远的驻扎下来,反复研究地形、地势及赵军部署。韩信深知己之弱势,也承认对方的强势,仔细推论了强者的心态,采用必要的策略和冒险,小心运用强势者的一小块弱点,准确地加以打击。 

3、 韩信深得将士信任,并能身先士卒。

韩信由于出汉中以来,在战术上常有突出表现,所以深得将士的信任,而又军令如山,言必信,行必果,并能身先士卒,所以在士卒中有较大的威信,因而当处于危境时,士卒仍能安然处之,虽死不乱,即使损失较大时,也拼力死战,宁死不降。

而马谡呢?

1、 不知己

轻敌自大,言必“熟读兵书,颇知兵法”,草率立下军令状,以全家性命担保,其草率狂妄,目空一切,可见一斑!真乃“未见其行,已见其果”啊!王平劝谏时,左一个“兵法云”,右一个“孙子云”,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考虑欠稳妥,思维欠缜密,焉能不败!

2、 不知己军,不知彼。

未料到所率蜀军战斗力如此之差,一困即降,主观臆断魏军绝了水道,蜀兵必当死战。对敌军张郃了解不多,以为乃一勇之夫,未料到张郃乃文武皆能之名将。

3、 马谡初次领军,缺乏个人魅力与威信。

三、韩信自置“死地”之后,利用敌方弱点,因势利导,在战势和战术上,积极化被动为主动 ,提高军队士气。而马谡则无任何作为,以为“死地”就会自动转化为高昂的士气,结果坐以待毙。

1、韩信士卒在背水布阵之前,鼓舞士气,又将敌我双方形势分析给大家听,将士们对即将面临的危机形势,心理上有一定准备,且布阵前韩信胸有成竹,信心百倍,也令士卒对取胜深信不疑。

2、韩信在井陉口背水布阵,乃兵家之大忌,吸引了赵军出战,并使敌军统帅放松警惕麻痹大意自大轻敌,草率出兵攻击,放弃了“守”势,速战速决。

   背水布阵也给自己的军队制造了一个后无任何退路的绝境,且韩信身先士卒在前冲杀,面对强于自己十几倍的敌军,汉军士气高昂,拼命嘶杀,个个如同猛虎出笼。赵军一时不能胜。

3在战术上偷袭营地,使用“拔旗易帜”。

布阵前一天,韩信半夜里派轻装骑兵2000伏于敌方山上,自己与敌军交战,佯装败退,当赵军倾巢而出追击时,令伏兵急速冲进赵军营地,而赵军一时无法打败拼死抵抗的韩信部队,想退回大营时,却发现营地已被占领,韩信率军前后夹击,打得敌方措手不及。“拔旗易帜”稳住了自己的军心,激励了己方士气,士卒更加勇猛作战;扰乱了敌方军心,惊慌失措,纷纷逃散,即使杀死不少士兵以儆效尤,但兵败如山倒,大势已去。

马谡呢?

1、仅是主观臆断,“若魏兵绝我汲水之道,蜀兵岂不死战?”士卒对此并无任何心理准备,当敌军出其不意围而不攻,断蜀水道,继而使用火攻时,士卒惊慌失措,措手不及无任何防备,也无任何对策。

2、水断并非绝对的“死地”,士卒仍有其他退路选择。

先是张郃于断蜀水源十几个小时之后,蜀军大乱,军心涣散之时,使人招降,于是山南蜀兵大开寨门,下山降魏。再是马谡驱残兵杀下山西逃弃时,司马懿故意放条大路,让过马谡,令其逃脱,因为司马懿知他屯兵山上,意在籍此激励兵将死战,留下西山缺口,也正是不欲蜀军自知死地而与他军激战,有此一降一逃之退路,马谡怎能调动兵士之拼命精神,挖掘出最大潜能和极限呢?

司马懿放条大道,避开了死战,令其逃跑,再者又有张郃追杀,主要为造成一种胜利的气势,也让张郃有了立功的机会。

3、马谡屯兵山上,想采用“攻”势,用奇计战胜张郃,但考虑欠稳妥,欠周密,未料到张郃围而不攻,不按其意愿速战速决,而是拖着,且断了水道,山上无水,军不得食,使蜀军士气懈怠,疲劳困顿至于自乱,使敌军一下子反客为主。马谡只考虑到制高点优势,却未虑及水道,及己方之士气。

4、马谡在战术上无任何作为,以为自置“死地”就一定意味着胜利。不利的地理环境就会自动转化为高昂的士气,与己有利的形势,结果军处绝地,面对雄壮敌军,在山上扎营,犹如将先机送给了敌人;已知大事不妙,却又无法可施,只等外应坐以待毙。

5、马谡不能身先士卒,军将你我相推,无一人敢动时,只知暴怒;自杀二将,呵责将士、士卒去拼死作战,而不能率先杀下山去,鼓舞士气。谁愿白白送死?即使马谡愿意,别人愿意吗?不必冒险,偏要弄险,岂非愚也?

既非韩信般足智多谋,小心谨慎,又非项羽般勇猛无比,力拔山河,气盖云天,披甲持戟亲战沙场,一缜目,只叫敌人目不敢视,手不敢发,以雷霆之势就人马俱惊避易数里,有熊之壮,豹之胆,虎之猛,龙之威。

马谡既无文才,又非武将,又不能身先士卒,假如关羽为统帅,司马懿岂敢来?倘若项羽带兵,第一个就冲下山去;如若岳飞领导,士卒必将拼死奋战,宁死不降 ;假使韩信率兵,就不会屯兵于山上!

马谡啊马谡,你凭什么那么自信地说:蜀兵必当死战,以一当百?凭什么那么自负,相信处于绝境之后,形势必会向着己方的形势转化,一定胜利?之前气壮如牛,之后胆小如鼠,狼狈逃窜,岂非可笑!

草率布署,盲目指挥,妄自尊大,一意孤行,酿成了这个苦果,你又拿什么来能够拯救自己呢?

 作者邮箱: pcliu000@mail.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