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对话飞进语文教学的窗口(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09:26:1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让对话飞进语文教学的窗口(网友来稿)

【摘要】 语文教学是“言语育人”与“育人言语”的统一。对话,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具体的教学中,对话方式体现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以及学生与自己内心的对话。“对话”教学旨在创设民主、轻松、群体参与的课堂氛围,增强语文课堂教学实效,达到全员提高的目的。

让对话飞进语文教学的窗口(网友来稿)

【关键词】 对话 言语育人 育人言语 文本 实体

作者姓名:陈玉虹

工作单位:莱钢集团有限公司教育处第十中学

家庭住址:莱钢金鼎花园16#楼205室

联系方式:0634-8098828 13863451779

邮 编:271104

电子邮箱:fxl1974521@mail.china.com

说明:本文已获2003年山东省语文教学研究论文评比一等奖,但并未在任何刊物发表。

让“对话”飞进语文教学的“窗口”

教育处 陈玉虹

【摘要】 语文教学是“言语育人”与“育人言语”的统一。对话,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具体的教学中,对话方式体现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老师的对话,以及学生与自己内心的对话。“对话”教学旨在创设民主、轻松、群体参与的课堂氛围,增强语文课堂教学实效,达到全员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 对话 言语育人 育人言语 文本 实体

引言

好像一只美丽的蝴蝶,“对话”曾长期蹁跹于语文教学的“窗外”,可望而不可即。新颁《语文课堂教学标准》明确指出:“教学应在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只“蝴蝶”终于冲破重重阻隔,飞进课堂。我们在惊叹它的美丽的同时,不妨先问一句:“你从哪里来?”

翻阅史料,可以发现,谈话教学并非新话题。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先圣孔丘就曾驾车携众弟子周游列国,一路风尘仆仆,一路富有教益、响彻华夏史册的对话,一部《论语》,荟粹连珠妙语,精警名句,体现出了“对话”非凡的艺术魅力,千年之下,言笑犹在耳畔。诸子文学,承继孔孟谈话遗风,光耀千载。“焚书坑儒”--不仅烧毁了无数文学艺术珍品,也焚烧了文人们奔如泉涌的灵思,桎梏了足以光耀中外的华夏文风,“对话”从文学与教育中销声匿迹。今天,再次倡导“对话”教学,应该说是重拾先圣遗风,再创言论自由的氛围。

语文教学是“言语育人”,与“育人语言”相统一的过程,因此,“对话”具有双重意义,如何理解“对话”,使用“对话”,是进入对话教学的两个阶梯。下文略陈己见,与大家商榷。

一、关于“对话”

“对话”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两个或更多的人之间的谈话”。既然这样,教学中的主角就势必将化单一为群体,曾经的“一言堂”局面显然是不合时宜的、也是行不通的。因此,这一思路革新,对于传统的“驯化型”和“训练型”教学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冲击,同时,对于“对话”的界定,还应放置于语文教学的特殊背景下。这里的“对”,是“相对”、“面对”、“对等”,绝对没有“对立”、“对峙”的意味,“相对”是指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是相对存在的,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他们将是对话的主体;“面对”指出的是一种关系,绝非教师高踞讲台,学生臣服台下的面对,而是一种近距离或零距离的直面,是一种心与心的沟通;“对等”,不是言语与知识的“对等”,而是付出与收获的“对等”,在对话中,教师给予的是知识、经验、方法,学生给予的是朝气勃勃的生命力、求知欲望和别出心裁的创意与灵感。“对话”的“对”, 只有师生双方在完全平等的相互交流中才能得以形成,

如果说“对”是框架的话,那么“话”就是填充内里的实体,这个“话”不只包括浅显意义上的说话,还涵盖着许多特殊语言符号,在不同学科特定的知识环境中,呈现为不同的形式:在数学中,可以抽象为凝练的公式、定理与运算;在地理中,可以具体为抽象与形象相结合的地图;在音乐中,可以幻化为流动的音韵河流;在体育中,是融于矫健英姿中的肢体语言。但在语文中,“话”的内容既可以包容这一切,又远非如此简单,它是多重意义的组合,是集意识、形式、音韵、画面为一体的多元综合体。

在语文中,“对”和“话”缺一不可,如果偏离或忽略,“对话”便成了一个掏空内容的时髦空壳。

二、对话的形式

具体到语文教学实际,“对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

一、 与文本对话

语文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这里的“才”,从纯学科语文的角度来看,指的是文才、口才,是较高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与文学素养。

阅读是最好的文学思维训练体操,曾有一位先哲说∶“读一本好书,就是与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既然有这样一条足不出户,神交古今中外风流人物的绝好途径,语文教学有什么理由拒绝这种学习方式呢?

尽管文学艺术和现实人生之间存在一定距离,但在现实阅读中,读者往往把自己想象成书中的某一个人物,而与其他人对话。如阅读《孔已己》,常感觉自己是孔已己,与它共同经历和感受世事人情的悲凉和冷漠;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会在驰骋的诗思里,在目眩神迷的梦境里,与天地星辰同呼吸,和天仙神灵相往来;阅读《绝唱》,自己俨然是台下的一名观众,在绝妙的音乐世界中浮想联翩。因此,高品质阅读的本质就是读者与文本两个主体在道德、认识、情感上的交流与碰撞。

1、 学生与文本在道德方面的对话

当学生与文本在自由的基础上,彼此心灵与胸怀彻底敞开进行交流时,常受到文本中人物形象魅力的感召和影响,灵魂得到洗练和净化。达到见贤思齐的效果。例如,读《背影》中的父子情深,学生不禁会潸然泪下,深受感动且启发他们的亲情和家庭伦理道德观念;读《纪念刘和珍君》,体会刘和珍直面淋漓鲜血,临危不惧,从容捐躯的爱国大义,能不惊叹她的勇毅吗?

2、 学生与文本在知识内容方面的对话

知识是文本的实体,文本中蕴涵着大量的科学文化知识。通过二者对话,能极大地开拓学生的知识空间,丰富知识素养。如《卧看牵牛织女星》一文,融知识于文学中,把陌生的天文术语与浩渺的宇宙空间介绍得深入浅出,具体可感。

3、 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对话

作者在创作文本时,心灵是开放的,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心灵也是开放的,二者之间平等的、不设防的关系,使这种情感的交流畅通无阻,从而产生共鸣。如,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绿叶田田,荷花朵朵,清香缕缕,月色溶溶,如诗如画,学生马上会展开联想,身临其境地感受美景;再如读《陋室铭》,作者高洁情操与清雅的环境相得益彰,学生读后不自禁心向往之,与作者相隔千年却心灵相通。

除了书本,学生还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之中,报刊、网络、电视、这些有形无形的文字和语言都在碰撞学生的视野,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感知,同时也成为捕获语文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二、 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心理学家认为:心理上的差异是人际交往的鸿沟。的确,平等是自由对话的前提。而学生之间的交流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在生与生的交往中,充满创造与创新,思辩与生气,他们自由地在语文中含英咀华,举一反三,把一个平面问题演绎成多角度多侧面地立体思维,疑中有进,疑中有成,互相启迪,身心融于文学艺术的感悟之中,短短的45分钟,学生充分启动自己的灵思,与同伴互促互进,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个性、见解和风采的天地。这样,学习还会成为困难的事吗?

在生与生交流的舞台上,老师不是退居二线,而应充当导航者: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的对话氛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适当调控来自各方的意见,使对话更深入且不偏离主题。

生与生的对话,充满了把学生从被动世界解放出来的人文情怀,使学生在对话中认识自我,自我提升,拓宽思维,成为富有创新与合作精神的现代人,

三、 学生与教师的对话

走进语文课堂,我们常看到得是教师滔滔不绝地分析文章的绝妙或有选择、有重点的拣出几个知识点,让学生牢记,更有甚者,断章取义,截取某个语句或某个段落进行操练。一篇作品作为一个艺术整体,被分割得七零八落,学生则拣拾碎片,琢磨推敲。乍看,师生在共同学语文,其实只是变一种花样灌输罢了。

如何做到不灌输呢?

首先,学会聆听,学会平等地探讨,不仅老师要听学生的见解,学生与学生之间更要学会在聆听中取长补短。如同一万个读者有一万个对哈姆莱特的认识一样,同一文学艺术作品,在学生幼小心灵上的感悟亦不相同。语文教学就是鼓励有独立见解的教学,不同侧面地分析,不同见解地发表,加以老师的穿针引线,就构成了文本精华要义的再现。

其次,制造语文学习的互融互动。相声艺术中因为有了“捧哏”与“逗哏”,单口相声发展为多人合作的艺术,并因之焕发出新的语言活力。课堂教学亦如相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要互相 “捧”、“逗”,相互激发,在自由的交流中质疑解难,自教自学,开启一个个艺术密码,袒露心思,多面交流。对老师来说,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契机,对学生来说,这是一个与语文亲密接触,树立学习信心与兴趣的出发点。

第三,老师的角色:充当“红娘”,制造情景,创设情景,鼓励交流碰撞;充当“导游”,恰当指引,把艺术殿堂的绝色佳境推介给学生,即,引人入胜;充当忠实的“观众”,欣赏学生,为他们的精彩而喝彩,为他们的争论而心悬;充当“导演”,指导牵引,精练到位,启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把课堂的主权还给主角--学生。

四、 学生与自己心灵的对话

倾听心灵的声音,确立自我的概念,就是与内心进行“对话”的过程。同一切学科一样,语文学习的兼收并蓄是为了为我所用,这个“用”即是具有个性意义的领悟和发于内而现于外的文学素养。

克洛德凡尔纳曾说∶“艺术是‘我’,科学是‘我们’”,强调的正是语文学艺术中的个性特征。西施捧心,是自然的流露,所以愈曾增其美;而东施效颦,只能引人嫌恶。因此,捧心在西施是真情性的流露,在东施则成为生搬硬套。所以,语文欢迎个体与自己内心坦诚“对话”,去掉平庸的复制、模仿,建立“我”自己的体系,唤醒独属自己的鲜活个性,才会在“对话”中让个性焕发光彩。

总之,素质教育的晴空鼓励少数精英脱颖而出,但更期待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人成才。基于此,我们期待“对话”这只美丽的“蝴蝶”,飞进每一扇语文教学的“窗口”,希望通过语文教学导引学生构建起更为美丽、灵动而又坚实的文学艺术大厦。而这,不正是语文教学的追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