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玛蒂尔德说《项链》的人物塑造和主题(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09:25:3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玛蒂尔德说《项链》的人物塑造和主题(网友来稿)

张志峰

从玛蒂尔德说《项链》的人物塑造和主题(网友来稿)

玛蒂尔德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大师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中的主人公。这部作品历经一百多年长盛不衰,几十年来,一直被选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成为影响中国学生最深远的篇目之一。但是,关于小说的主人公及小说的主题,一直也是在不断的争论中发展着。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一部优秀的小说,对于其中的人物及小说的主题的认识和理解,能不断有新的发展,也是很正常的。

玛蒂尔德出生于一个小职员家里,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法子让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它、了解她、爱她、娶她,无奈中只得跟教育部的一个小职员结了婚。在那个时代,那样的社会,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然而这一切,恰恰是玛蒂尔德所具备的。这正是玛蒂尔德一心梦想过高雅和奢华生活的资本。她不满足于现在的生活,住宅的寒伧,墙壁的黯淡,家具的破旧,衣料的粗陋,都使她苦恼不堪。连勃雷大涅省的小女仆,也能引起她悲哀的感慨和狂乱的梦想。她一向就想望着得人欢心,被人艳羡,具有诱惑力而被人追求。现实与梦想的矛盾,使得这位路瓦栽夫人由于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常常整天整天地哭泣。教育部长的请柬给玛蒂尔德的梦想的实现带来了一线希望,她用路瓦栽准备买猎枪的四百法郎存款做了一件长裙,又向她的有钱的女朋友借了满意的钻石项链。夜会上,玛蒂尔德得到了成功。她感到了极大的满足,她完全陶醉于自己的美貌胜过一切的女宾,陶醉于成功的光荣,陶醉在人们对她的赞美和羡妒所形成的幸福的云雾里,陶醉在妇女们所认为最美满最甜蜜的胜利里。

不幸的是,玛蒂尔德回到家中突然发现项链不见了。项链的丢失,几乎把玛蒂尔德推到绝境,她无法按时向朋友送还项链,只好写了封信,借口把项链的搭钩弄坏了来拖延时间。她付出了最大努力,结果还是没能找到丢失的项链,又决然做出决定,到珠宝店买一挂相同的项链赔偿朋友。钻石项链非常的昂贵,标价是四万法郎。老板让了价,只要三万六千法郎。三万六千法郎,除去路瓦栽父亲遗留的一万八千法郎,也使玛蒂尔德夫妇足足用了十年的时间,省吃俭用,苦苦努力才还清债务。玛蒂尔德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这十年时间,是玛蒂尔德人生最宝贵的青春时代。债务还清了,玛蒂尔德也显得老了。她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但是有时候,她一个人坐在窗前,就会回想当年那个舞会,那个令她陶醉的晚上。更不幸的是,佛来思节夫人的出现,告诉了玛蒂尔德项链是假的,这也就是说,玛蒂尔德夫妇十年艰辛也只是为了一挂价值至多只值五百法郎的项链。生活跟玛蒂尔德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生活再一次把玛蒂尔德推向了更为痛苦的深渊。玛蒂尔德的命运为什么就这么悲怜?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对人物的性格和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环境进行分析。

玛蒂尔德出身小职员家庭,受过教会学校的教育,有个有钱的女朋友。但是,由于她天生美丽动人,使她对命运的安排感到不能接受。她一心想过有钱人的生活,但她没有机会接触有钱人,无法让有钱人认识她,了解她。因此而伤心、悔恨、失望、困苦,这说明玛蒂尔德有强烈的不满足现实的思想。过去,人们一直认为这是玛蒂尔德的虚荣心,认为这是造成玛蒂尔德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今天看来,对于一个美丽动人的女人,有此想法,也并不为过。何况作者也并没有告诉读者是她的这种心理造成她的悲剧命运,只是说,“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对于人们来说,如果只永远满足于现有的生活,安于当道,不思变革,社会又怎能发展?玛蒂尔德的问题在于她的不满于现状的思想只是因为她生的了一幅美丽动人的姿容,认为因此就该过上有钱人的生活,于是陷入了深深的想望的痛苦中不能自拔。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玛蒂尔德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她先是向丈夫索要了四百法郎定做了一件满意的长衣裙,又向朋友借了一挂最满意的钻石项链。从这个角度说,玛蒂尔德还是有自己的生活追求而并非只是空妄的虚荣。玛蒂尔德在夜会上得到了成功,“所有的男宾都注视她,打听她的姓名,求人给介绍;部里机要处的人员都想跟她跳舞,部长也注意他了。”这说明,玛蒂尔德的确具有当时社会女人往上爬的资本,她的想望,在当时社会来说,是现实的;如果不是项链的意外丢失,也许玛蒂尔德的生活就该发生正如她本人所想望的改变了。是那一挂项链改变了玛蒂尔德的命运,对于意外事情的发生,我们谁也无能为力,只能向受害者表示同情和无奈。

玛蒂尔德不愿做失信于朋友的事,然而事情的发展不随人愿,她不得已给朋友写了一封托词信,希望能够找回丢失的项链还给朋友;如果不能,再想办法买一挂相同的项链给朋友,但最好不要让朋友认为自己是贼。由此可见,玛蒂尔德是一个多么讲信誉的女人,多么看重做人本分的女人。为了买一挂相同的钻石项链,玛蒂尔德和她的丈夫几经周折,不惜背上沉重的债务,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辞退女仆,迁移住所,做起家里一切的粗笨活儿和讨厌的杂事,为了一个铜子一个铜子与人争价钱,受嘲骂……坚持了十年,才还清债务,连那高额的利息和利上加利滚成的数目都还清了。这不仅表现了玛蒂尔德严守信誉的优良品质,也表现了玛蒂尔德明确的生活目标和为实现生活目标而努力的高贵品质。在这十年中,玛蒂尔德表现出了一个普通劳动妇女所应有的全部品质。她生活节俭,勤劳朴素,具有坚定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显示出真正的英雄气概。为了还清债务,玛蒂尔德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她显得老了,成了一个穷苦人家的粗壮耐劳的妇女了。然而玛蒂尔德并不因为自己变老了而伤心、痛苦,只是有时候一个人坐在窗前,回想当年那个令她陶醉的晚上。追求更高的生活标准是人的本能,对于一个普通的女人来说,如果连搁在心里想一想的权利都要被剥夺,岂不是太不合情理了?

玛蒂尔德是不幸的。债务还清了,她本可以安安稳稳过她的生活了,谁料想她的好朋友佛莱思节夫人却告诉她项链是假的。这对于从没想过项链是假的玛蒂尔德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十年艰辛竟是为了至多值五百法郎的假项链;也许这还不是更主要的,玛蒂尔德一向信奉“真”字,她不想骗人,也没想过要骗人(借项链参加舞会在玛蒂尔德来说,是因为自己有美丽动人的容貌),更没想过有钱的佛莱思节夫人会买假项链,自己一心想望的有钱人社会竟是一个骗人的社会……玛蒂尔德会怎么想,我们不得而知,作者没有继续告诉我们,我们只能从小说结尾知道,假项链给玛蒂尔德的打击比项链的丢失、还债务都更大。因为,项链丢了可以买一个赔偿,有了债务可以过几年紧日子慢慢偿还,而这十年艰辛竟是为了至多值五百法郎的假项链带来的心理伤害是用什么也无法补偿的。

玛蒂尔德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但没有人否认玛蒂尔德是世界文学殿堂中一个典型的人物。莫泊桑成功地塑造了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形象,为读者留下了一个永远的话题,这是莫泊桑为世界文学做出的伟大贡献。我们在为莫泊桑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所折服的同时,不能不认真地学习探索莫泊桑在人物塑造方面所留下的经验和智慧。

玛蒂尔德是小说《项链》中的主要人物,其复杂的性格和悲剧命运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作者在塑造这个人物时,并没有将自己的褒贬强加于人物身上,而是从现实中寻找素材,还一个真实的完整的玛蒂尔德。我们不能用自己的带着褒贬色彩的眼睛来看玛蒂尔德,只能从实际出发,认识和了解玛蒂尔德。小说中,玛蒂尔德的命运分两个阶段,舞会前和舞会后。舞会前,玛蒂尔德因为出生于小职员家庭无缘结识有钱人,无奈中嫁给了教育部的一个小书记。婚后的生活很不幸福,尽管她的丈夫是个很本分又能体贴她的人,但无法满足她对生活的想望,她由于伤心、悔恨、失望、困苦,常常整天整天的哭泣。作者一开始就将玛蒂尔德置于矛盾痛苦中,让故事在主人公的矛盾痛苦中发展。也许有读者会问,既然没有机会结交有钱人,能嫁给一个门当户对的丈夫也不错了,何必再为无缘结识有钱人而折磨自己?不幸的是,玛蒂尔德偏偏生得美丽动人,而在妇女,“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她们的出身;天生的聪明,优美的资质,温柔的性情,就是她们唯一的资格。”这不能不使玛蒂尔德有所想望,不能不使玛蒂尔德因此而哭泣。她丈夫拿回教育部长的请柬,给玛蒂尔德实现她的想望带来了希望。但玛蒂尔德却因为没有满意的衣服和首饰而懊恼,为此她花费了丈夫准备买猎枪的四百法郎做了一件长衣裙,又向有钱的好朋友借了最满意的钻石项链,她为参加舞会做出了最大的努力。在舞会上,玛蒂尔德大出风头,获得了成功,她完全陶醉在舞会给她带来的幸福中。这说明,玛蒂尔德过去的确是因为没有机会结识有钱人才与教育部的小书记结的婚。她的不幸,是因为她的出生地位低而造成的。不过,我们不能忽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当时社会分明的等级观念和妇女的社会地位。为什么“美丽、丰韵、娇媚”就是女人的出身呢?那只能是女人充其量不过是有钱人的玩物罢了。现在所讲的爱情,在那时不过是有钱人与女人间的一场游戏,各取所需而已。而玛蒂尔德不过只是倚侍自己的天资想求一种有钱人的虚荣,实在是一种悲哀。莫泊桑的高明正在与此,她没有让玛蒂尔德的梦想永远得逞,而是让玛蒂尔德在陶醉之余突然发现项链丢失,使玛蒂尔德一下子由兴奋的最高点跌至最低点,使玛蒂尔德因此几乎陷入绝境。此处一转,似乎也并无太值得读者惊叹的,令读者值得寻味的是玛蒂尔德为了做人的本分和信誉,先是写信打消朋友的疑虑,后又费尽心思寻找相同的项链,并不惜背上沉重的债务买了一挂真钻石项链还给朋友。即使这样,还担心被朋友发现项链是假的而被朋友把自己当作贼。一个人能把信誉看得如此重要,实在是难得。更何况为了还清债务,他们夫妇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省吃俭用,勤奋劳作,为了一个铜子一个铜子而被人嘲骂。十年艰辛,终于还清债务,连高额的利息和利上加利滚成的数目都还清了。莫泊桑为什么要这么塑造玛蒂尔德的形象?很明显,作者要让读者知道,玛蒂尔德的悲剧不是个人的行为造成的,而是社会环境造成的。那么,为什么作者还说是“一件极细小的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呢?项链的丢失是一件偶然的小事,但如果没有为参加舞会而借项链,没有对有钱人生活梦寐以求的想望,也就不会有后来悲剧的发生了。

玛蒂尔德是个值得同情的普通妇女。她的性格的形成是与社会环境及其出身分不开的。她出生于小职员家庭,虽然比不上有钱人家也无缘攀附有钱人家,但毕竟可以雇得起女仆,可以不像穷苦人家的妇女一样做粗笨的活儿。这样的生活处境,最容易使那些美丽动人的姑娘产生梦想。随着处境的改变,玛蒂尔德的性格也跟着发生了改变。她的生活目标变得更加明确而现实,她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一下子显示出了英雄气概。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许多在过去看不到的优良品质。她虽然显得老了,但她完成了人生一次大的转变,尽管在她的内心深处,还存留着年轻时的“骄傲”和“自豪”。对于玛蒂尔德的这些梦想,莫泊桑给于了更加彻底的批判。佛莱思节夫人的出现,正是给于这种梦想的有力一击。项链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这也就是说,玛蒂尔德的十年艰辛,不过只是因为一件至多值五百法郎的假项链。这哪里还是对玛蒂尔德的批判,这明显是对金钱的罪恶的批判,对有钱人社会的批判,是对那种扭曲人性的社会现实的批判。一挂假项链,彻底改变了玛蒂尔德的命运。但是,我们却从中看到了,玛蒂尔德一心梦想过有钱人的生活,结果连一挂假项链也买不起;而当她不再做有钱人生活梦的时候,十年时间,她不但可以买一挂真正的钻石项链,甚至连买项链借的高利都还得清。这一失一得,不正表明了作者创作的态度吗?作者是在告诉读者,有钱人的生活并不值得羡慕,有谁知道其中的荣华里有多少骗人的假货;做人,就应该实实在在,靠自己的勤劳和节俭去争取自己所想要获得的物质需求,这样的生活,虽然会失去那种所谓得“美丽动人”,但这才是真正的生活。

莫泊桑在塑造玛蒂尔德这个人物时,选择了“项链”这一女人最钟情的首饰作为小说的线索,使人物性格在矛盾中发展。虽然小说的主人公的性格在还债务一节已经基本发展成熟,但作者并不就此罢手,没有让主人公获得幸福,反而让主人公的命运更加可悲。这样的安排,不是因为主人公的原因,而是要更加彻底地揭露和批判金钱的罪恶,唤起读者对勤劳节俭生活的追求。然而多少年来,人们只是注意了玛蒂尔德的虚荣,而忽视了作者更重要的创作意图。今天再读莫泊桑的《项链》,不能不对莫泊桑再生敬慕之意。作为19世纪的作家,能对金钱的罪恶和扭曲人性社会现实批判得如此深刻,并能指明实现梦想的道路,与今天我们所说的勤劳节俭的治家方略如同出一辙,实是难能可贵。

作者邮箱: sxafime@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