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09:51:58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再别康桥(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廖红健

再别康桥(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课 题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诵读吟咏,感受诗歌中涌动的激情,把握诗歌的主题2.分析诗中意象,理解诗歌中创造的形象,感受诗中营造的意境。

能力目标 了解新诗的体裁、风格及艺术表现特点,理解诗中运用的象征手法。

情感目标 作者创造的意境鲜明、富有动态的画面--诗意美

知 识 点 教 法 与 手 段

1.体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的艺术特点。2.体会全诗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绘画美。 教师讲解学生思考讨论

教 学 重 点 与 难 点 处 理 方 法

1.理解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2.理解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教师讲解学生思考讨论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生活动

A.提问 1.找同学背诵《泌园春长沙》 (5分钟)

B.导语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他就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传世的《再别康桥》留给了诗坛,也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人们。现在让我们走进徐志摩,走进他的《再别康桥》。 教师(2分钟)

C.解题 在中国现代文学的诗坛上,曾诞生了这样一位诗人:他出身巨商名门,才情横溢光耀,思想率真复杂,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又汲取了欧美文化--特别是剑桥文化的精髓,在中国的新诗史上创造了迷人的艺术奇观。他就是浪漫主义诗人徐志摩。 年轻的诗人奔波“云游”,社交极广,结交了许多文化名人,早年曾游学于英美,因此康桥时期是诗人一生的转折点。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教师(3分钟)

D.读课文 教师范读一遍,学生自读、齐读各一遍辨析字音:荇() 斓() 衅() 溯() 衍() 谰() 畔() 朔() 师生互动(5分钟)

E.分析课文 1.怎样理解《再别康桥》的“画面美”? 这首诗意境优美(诗中有画)。通过联想、想象,读者可以感受到,七节诗展示的是七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卷,诗人用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法,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2.怎样理解《再别康桥》的“音乐美”? 这首诗韵律和谐。诗人深崇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尤重音乐美,因此除第五节不押韵外,其他六节都严格押韵,而且频频换韵,追求音节的波动和旋律感。四行一节,诗作的单行和双行错落排列,每句字数基本上是6、7字(间有8字句),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此外,“轻轻”“悄 师生互动(30分钟)

教学过程 教 学 内 容 师生活动

E.分析课文 悄”等叠字的反复运用,增强了诗歌轻盈的节奏。诗的尾节与首节句式相似,节奏相同,遥相呼应,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3.怎样理解《再别康桥》这首诗别出心裁、不落俗套的构思? 首先,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 其次,诗人为离别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气氛。一般离别,或执手叮咛,或牵手顿足,其中总带点“伤离别”的味道。而这首诗只着色绘景而不摹声,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增加了飘逸的成分。 第三,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照一般情况设想,诗人告别康桥时,当有送行的人,诗人的眼中也会看到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中也会听到机械轰鸣。但这一切,诗人都没有摄入镜头,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是“云彩”“金柳”“柔波”“清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给人一种清新感。 独特的构思,来自诗人对个人自由天性的追求,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五四以来的时代精神。 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张人类接近自然、回归自然、融合自然。他发现的“康桥世界”是人类心灵共同的“自然保护区”。在诗中,他与大自然似乎有一种本能的感应和认同,与大自然达成和谐,如“我”与“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觉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做“一条水草”的体验等。 师生互动(30分钟)

板书设计 再别康桥 徐志摩一.作者简介:徐志摩 笔名:云中鹤 《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二. 现实(1) 飘然而去 依恋 金柳 借寻梦 水草 康桥景色 秀美 景(2-5) 清潭 抒 星辉 情 现实(6-7) 飘然而去 依恋

教学回顾

作者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