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感教育(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0:04:1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感教育(网友来稿)

江西省清江中学 李弗不 2003年5月28日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感教育(网友来稿)

一、 论文摘要:

本文先从“语感”的定义出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语感教育的必要性。在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先要让学生了解语感的心理因素:联想和想象的活动;情感的激发;思维的参与。其次,培养学生的语感还可以通过二条途径:一是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二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文章最后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语感的教育,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二、 关键词:

语感、语文教学、语感教育

语感,指的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是对语言文字的一种正确丰富的了解力。它又是一个总的名称,包括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和语气感,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语感的强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他的语文水平的高低。

早在五十多年前,教育学家夏丐尊先生就要求语文老师“具有强烈敏锐的语感,使学生感染了”并且说:“这是国文科教师的任务”。近十多年来,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又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一个学生的语感强了,他在理解方面和表达方面都会不断前进。”这两位专家的话不仅说明了培养学生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而且指出语感对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所起的重要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那些语感差的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比较低,要提高语文成绩,需要花费很大的努力。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师也反映,有的学生听课抓不到要点,发言词不达意,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这些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差。每年的高考语文试卷分析都显示这样一个事实:考生失分较多的是主观题,尤其是现代文阅读理解题。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仍是当前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必须让学生了解语感的心理因素:联想和想象的活动;情感的激发;思维的参与。这些在语文修辞教学中体现得尤其突出。

一、 联想和想象的活动

在语文修辞教学中,当讲到感知描写,比喻夸张性的语言时,要使学生能准确、迅速的在脑子里呈象,就必须运用联想和想象。比如文段:

“树上的花喜鹊格格地笑起来,孔雀看了花喜鹊一眼,不高兴地说:‘丑喜鹊,你笑什么?’花喜鹊拍拍翅膀说:‘骄傲的孔雀公主,湖里的那只鸟不正是你自己美丽的影子吗?你现在骄傲得连自己也看不起了!’”

倘如我们对这段文字有了敏锐的感受,那就可以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领受拟人的妙处使学生觉得生动、亲切。因为它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了,使不具有人的意识的鸟雀有了个体的意识。这样就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和感染力。又如冰心的《樱花赞》中的文段:

“这樱花,一堆堆,一层层,好象云海似的,在朝阳下绯红万顷,溢彩流光。当曲折的路被这无边的花云遮住了的时候,我就像坐在一只首尾相接的轻舟之中,凌驾着一荡的东风,两舷溅起哗哗的浪花,迅速地向着初升的太阳前进。”

这段话用“云海”来表现樱花的一望无际,展示作者的广阔视野。接着,又用“云花”来表现樱花的层层叠叠,给学生以强烈的立体感,从而唤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二、 情感的激发

当我们在教汉语修辞的综合运用时,一旦遇到具有感情色彩的语言文字时,就常常会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例如:“从头越,仓山如海,残阳如画。”这里“海”、“血”在比喻格式中显现的也是形象色彩。“海”显现了仓山重叠起伏的形貌及其特征,“血”显现了残阳的殷红,它们形象而含蓄地表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血战的壮烈,以及革命斗争道路的曲折。读后,使人所激发的是诗人寓情于景中的“情”,所感触到的是红军战士长征的艰苦。

三、 思维的参与

凭直觉感知语言文字是不能产生语感的。要对描写的文字有所“感受”,必然要求有思维活动的参与。例如,对文字所表达的本质意义的概括,对文字美的追求、欣赏和体味,以及对文字正误、优劣的辨析等,都渗透着思维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活动。文学上讲究意则其多,学惟其少,所谓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都使语言内容更加丰富。因此,有没有语感是会直接影响修辞教学效果的。

可见,语文修辞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因为敏锐的语感既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郭沫若曾说:“大凡一个作家或诗人总要有利于语言的敏感。这东西‘如水到口,冷暖自知。’这种敏锐感的培养,在儿童时代的教育很重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修辞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语感训练当然是更为必要的。

一方面,重视语感的培养,可以把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结合起来,从而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例如:“他(指志愿军战士马玉祥)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的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用“像秋天田野里的一株红高粱那样”写出志愿军战士十分可爱。这个比喻中蕴涵的感情可说得很分明,用“红高粱”描述性语言比喻在学生的头脑中呈现出再造战士形象,是表象的因素。在此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产生对战士的品质的理性认识,就是逻辑因素。而这里的语感就是表象因素和逻辑因素的有机结合。

另一方面,重视语感的培养,还可使修辞课的思想教育收到实效。修辞教学能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作者往往把他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具体生动的语言中,让形象来说话。这时,只有让学生在感知和理解作品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产生语感,才能发挥形象性的语感作用,例如“共产党像太阳”这个比喻中,“共产党”这个抽象概念,用比较具体事物“太阳”来比方。这样就十分形象地说明了共产党给人们带来的温暖和光明,激发着人们对共产党的热爱之情。

当然,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除了要让学生了解语感的心理因素外,还可通过以下两条途径培养:

一、 增加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只有在自己学习语言的过程中,语感才能逐渐形成并得到加强。全国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无论是魏书生还是钱梦龙,他们成功的经验之一就是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在第一步“定向”之后,就是 让学生自学、讨论、答题、自测、总结;钱梦龙有“六步自读法”是认读、辨体、审题、发问、质疑、评析,都是首先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课文,自己去感知课文的语言。清江中学十年前的“大改本”教改实验及其后的“初中语文达标实验”也摸索出了一些培养学生语感的好方法,如:课前一分钟说话训练,天天写日记、抄录名诗格言、自办手抄报、小记者、影评等。这些活动之所以有效,就是因为大量的语言实践使学生丰富了词汇,语句逐步通顺了,语音感、语义感、语法感都增强了。

但是,这些好的做法,并没有完全推广。目前,我们仍有一些教师课堂上讲风太盛,“学生为主体”的地位没有突出,填鸭式地灌,弄得学生兴味索然,这当然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感。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在课内给学生创造读、说、写的机会,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自己学习课本语言的过程中增强语感。

二、 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

语言和思维是相互依赖的,语言是思维的直接反映,因此,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是结合在一起的。

首先要进行正确理解和掌握语音语义的训练,这是培养语感的最基本的训练。譬如,对于词语的理解,不能光靠查字典,不能浮于表面,而要精细、深入,养成品味辨析的好习惯,这就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一词多义的情况。例如“狼狈”一词,本是指两种互相勾结起来做坏事的动物。而在《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两处用到“狼狈”的意义都不同,一处是“神色狼狈”,这个“狼狈”表示“尴尬”或“受窘”;另一处是“满脸愁容,狼狈不堪”,这个“狼狈”表示“困苦”。这就是一词多义的现象。第二要注意选用不同的词语来描写同一事物的情况。如《故乡》中描写夜空用“深蓝”,而《探索星空奥秘的年轻人》则用“深邃”,各有各的意图和作用。第三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如《纪念刘和珍君》中,“中国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其中的“伟绩”、“武功”都作反语用。如此种种,我们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时候,就应通过启发、提问等方式让学生思考、比较、分析,直至深入理解,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

其次是应用语言的训练。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只有确切地掌握了语言的含义、色彩、情感以及用法之后,才能正确地使用语言,因此,应用语言训练是一种培养学生语感的综合训练。作文评改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运用语言工具表情达意的能力,以达到叶圣陶指出的“不待老师改”而“学生自能作文”的境界。作文评改的内容当然是多方面的,而每次评改训练的重点,也应是有所不同的,但都要从评改作文的语言入手。评改有两层意思:一是分析评论,二是加以修改。作文中的句子、用词是否符合作者要表达的情意,是否符合语法、修辞、逻辑的规则,是否准确、鲜明、生动,这些都要分析评论,并对不当之处加以修改。因此,让学生评改作文,对培养和增强他们的语感是很有作用的。

要培养学生的语感,首先教师要有强烈的敏锐的语感,这是不言而喻的,又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语言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所以教师的语言,应力求做到准确、简练、形象、生动、有节奏、有美感,这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总之,语文是一门知识性、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实行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不仅有利于开启学生智慧的火花,而且有利于教育教学的发展,能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作者邮箱: heeyoo8877@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