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生的引航员--对一堂散文阅读课的思考(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0:08:4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做学生的引航员--对一堂散文阅读课的思考(网友来稿)

湖州四中 沈旦

做学生的引航员--对一堂散文阅读课的思考(网友来稿)

一、引言

在语文课堂活动过程中,教师起什么作用?承担什么任务?扮演什么角色?“课文---教师----学生”三者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面对新课程,这些问题排山倒海般地冲击着我的头脑。是的,面对着一张张充满个性的脸庞和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时,行走在语文课堂上的我,该如何生存呢?

现代阅读理念认为,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就其本质而言,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精神联系,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确立了一种对话和交流的关系。所以新课程设定阅读目标的时候,明确提到“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对话者之一。”

二、教学设计说明

《匆匆》是一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的抒情散文,文中对时间流逝独特的描述和作者特有的细腻情感的流露,都强烈地打动读者的心灵。在教学设计时,我打算先从集体朗读和对比朗读入手,在朗读中带领学生走进文章,走进作者内心。然后围绕作者情感流露的脉络,提供学生三项任务,在细细品读欣赏中,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逐步深入文章核心。最后针对“如何不虚度年华”这一问题的讨论,将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升华,并带着问题结束整堂课。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围绕《今日歌》《明日歌》让学生畅谈感想,由此引入今天的学习篇目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匆匆》。

(二) 学生介绍对朱自清的认识,教师概括。形成对作者的初步认识。

(三) 齐读课文,结束后请同学们自己给自己打分(满分为10分),并讨论哪些方面读得不够好,讨论后形成共识,通过默读、朗读加以强化。

再听课文录音,进一步感受文章的语言和作者的情感。

(四) 赏析课文。

任务一:题目“匆匆”点出了时间的什么特点?根据你的阅读积累请你用自己语言描述一下这一特点,找出课文中描写这一特点的语句,谈谈这些文字给你留下了什么感觉?

任务二:文中还写了时间的什么特点?作者感受到什么?

围绕这两个任务学生以同桌为单位细读课文并展开讨论。有学生讲到文中写时间的语言很特别,有学生谈到读了这些语句对时间的感觉好象更深了,也有学生谈到“我觉得作者心情是抑郁、焦急、苦闷。”

针对学生的讨论教师适时引导和点拨,“语言要形象,正如文中把时间快速流逝写得有形有声,可见可闻,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务三:

找出并体会文中直接流露出作者情感的语句,分析产生这种情感的原因。作者在这种情感的作用下又感悟到什么?

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找到具体语句:

“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形成共同的认识:因虚度年华,事业无成,而感到惶恐、焦急,从而感悟到不能“白白走这一遭”,要珍惜时间干一番事业。

(五) (任务四)

教师进一步引导:在我们读到“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时,我不由地想起去年和大家一起读过的一本小说中的名句(出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关“生命意义”的一段话),并结合《匆匆》组织讨论“怎样才能做到不让年华虚度,不让生命空虚?”

有学生谈到“要有人生理想,为着这个理想努力去实践,这样生命才不会空虚”,也有学生讲到“要做自己喜欢的事,陶醉其中才不会感到空虚”。在学生的讨论中,出示高尔基《时钟》的一段话,“怎样活着才能意识到自己为生活所需,怎样活着才能不丧失信念和希望,怎样活着才能使每一秒钟都不浑浑噩噩地白白流逝?”与学生共勉,结束这节课。

四、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到,“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依据这些建议来关注这节课,有许多方面值得我去总结和反思。

首先,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渐进的过程,必须在教师有效的引导下逐渐提高,由浅入深,由情及理,使学生越读越有兴趣,越读有能力。在课前预习初读课文时,学生对课文的感受是粗浅的,但经过课堂活动过程之后,学生对于课文有了更深更广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对于语言的品读,在学生自己发现的基础上,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反复揣摩,并逐步化为自己的语言;比如在对文章感受的讨论中,教师通过第四项任务,将学生的思想引向对“生命”的思考。在这过程中教师是组织者,也是引导者,他将学生引向更深远的地方。

其次,阅读是读者与作者、文章的直接对话,课堂上必须尊重学生“读者”这一神圣不可侵犯的身份,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节课在朗读中开始,在讨论中进入高潮,在思考中结束,从设计的课堂框架上看可以说基本达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否真的把“读者与作品的直接对话交流关系”推倒课堂的第一位呢?在文章赏析过程中教师虽然尽力地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理解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但长期的灌输式教学,已经剥夺了学生对话和交流的权利,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中他们变得机械,变得茫然,在讨论的时候很难形成预想中的气氛。所以,我想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不仅在于教师理念的更新,也在于学生课堂参与意识的不断提高。而这种意识的提高只有靠教师不断的引导和培养。

其三,文质兼美的散文就像一桶易燃的油,而教师就应该是一根导火线,以自己的激情去点燃这桶油,熊熊地在学生的心里燃烧。从课堂上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来看,这节课的导入设计,课堂阅读任务的安排,“如何让生命更充实”的讨论,教师基本上能起到“点燃”的作用。可见教师的引导要得法,这正如一名优秀的引航员,必须掌握规律,熟悉航道,善于应变,同样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文章,走进作者,就需要有敏锐的眼光,较高的文学素养,精通阅读规律和阅读心理,否则引错了“道”将会“误尽苍生”。

作者邮箱: sizhong151@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