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学习动力初探

时间:2022-04-14 10:32:3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生学习动力初探

(如皋市丁西中学   江苏  如皋  226521)

学生学习动力初探

[摘  要]目前,学生怕学习、不愿学习的现象可以说是普遍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学习动力。本文从动机、兴趣、压力、成功四个方面论证了动力产生的几个因素,并提出了教师积极的做法,应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施加适当的压力,给予学生不断的成功。这四者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

[关键词]  动力      动机      兴趣      压力      成功

    每一个教师都希望学生要求上进, 自觉、刻苦,成绩好。然而 事实总是不能尽如人意, 总是有些学生不自觉,或不太自觉;不愿 学习, 怕学习。--学生不愿学习,怕学习,原因是多方面的:有 态度、 方法方面的,也有信心、毅力方面的;有自身的,也有外在 的。 而最关键的、最根本的则是缺少学习动力,缺少一种内在的催 促自己不断进取、不断提高的学习动力。那么, 学生学习动力从哪里来呢?作为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呢? 笔者认为良好的动机、浓厚的兴趣、适度的压力、不断的成功是产生 动力的几个来源。 下面拟从这几个方面试作分析。

     一、激发良好的动机。

    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类的“任何行为都有目的”,即行为动机 论。(J . Q 陆哥          G . L 赫胥勒《生活心理学》)同样,学生的学习也有 一个动机。 “学习与动机是不可分割的,动机提供目标和方向,无 目的的学习常常是无益的。”(美国 珍尼特. 沃斯 新西兰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学生的学习动力首先产生于学习的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学习动机一旦形成,它不仅使学生对所学的 东西有一定的指向性,即有主动积极的态度,对所学内容的兴趣、集中的注意等;而且也有一定的动力,使注意状态、兴趣状态保持下去,在遇到困难时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产 生了学习的动机, 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才能产生学习动力。

     动机可以由学生内部自发产生, 也可以由外部激发产生。内部的如学生 自尊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外部的如家长、老师的开导教育, 环境的熏陶, 他人的感化。动机具有多元性、可变性、层递性等特点。

     我们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老师,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是天才,应想方设法,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确立明确的学习目的。由于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在不同的生活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动机,甚至同一个学生,支配其学习活动的动机也不止一个--这就是动机的多元性。因此,了解学习动机不能只根据谈话或问卷所得到的材料,而应当利用多种方法和途径,特别要根据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学习 的积极性以及各种行动表现来作出判断。 老师应掌握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应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 熟悉学生的家庭情况,结合社会实际,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然而老生常谈,枯燥无味,易引起学生的反 感, 产生敌对情绪。根据动机的可变性特点,老师又应及时了解学生 的心理变化, 把握学生的动态心理,说服教育也应作相应的变化。 但也不能盲目变化,大的目标、方向,特别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 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目标、方向不能改变。根据动机具有层递性 的特点,老师还应引导学生在满足一定层次的需求后向更高一级的层 次发展。 比如说学生在某一范围内领先的目标实现后,可刺激其产 生在更大的范围内领先的动机及目标,并努力使之实现。

    无论怎样, 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产生正确、 良好的学习动机。否则,不顾一切激 发动机, 会使学生发展不健全,造成畸形发展--成绩不错,思想 品德很差, 这样是会出危险品的。

    二、培养浓厚的兴趣

    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有密切的关系。在一定的程度上,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是教学 中影响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最直接的因素。那么,什么叫学习兴趣呢?兴趣是人积极认识事物或关心活动的心理倾向, 是人学习活动 的动力机制。 正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相当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 培养、引发和利用。 

    孔子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认为 “好学”、“乐学” 对教育非常重要。二十世纪初,欧洲著名进步主义教育家 可乐利把兴趣作为其教学法的中心。 他指出:“兴趣是个水闸门。 借助它, 注意的水库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赫尔巴特学派甚至 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中必须借助的“保险丝” 。杜威也把兴趣作为 儿童成长时期的“指示器”。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 的运行机制, 是有识之士的共识。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的双边 活动过程。 师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学 习并取得教学效果的前提。 “主动”发生于学生“愿意”,而不是 “强迫”,愿意来自人对事物和活动的兴趣。因此,诱发学生的学 习欲望,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基础。这就 需要教师以“趣” 引路,引情导航,把僵化呆板的课堂教学变为充 满活力的学习乐园。

    鲍比.迪比特在《定量学习》中说:“在学习方面你的最有价值 的财富是一种积极的态度。”而积极的态度来自对学习内容的兴趣。 有了一种积极的态度, 就有了不断进取的动力。瑞士著名的心理学 家皮亚杰说过:“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儿童的心理发展》) 当一个人产生厌倦和不感兴趣时, 学习就会停止。对所学的东西感 到极度兴奋时, 我们的学习效果就极佳,也许会长期坚持下去。

    如何培养兴趣,笔者认为应改善师生关系,教师身体力行,注意方法灵活多变。

不少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是摆出一副严肃的面孔,极少跟学生言谈,更不谈与学生说笑了,总认为应该讲究师道尊严。其实这样很不利于师生间交流、沟通,更不利于知识的传授。教师热爱学生,必须热爱每一个学生。但有不少教师认为,学生 中调皮捣蛋的多,不听话的多,愚蠢的多,因而批评、贬斥多于肯定和表扬。只爱成绩优秀的学生,歧视成绩差的学生,对差生冷嘲热讽和挖苦刺激,甚至有时语言污秽龌龊,严重挫伤了这一部分学生 的心理健康和学习兴趣。所以,老师应 努力改善师生关系, 使师生关系和谐融洽。不敢想象,一个学生疏远甚至厌恶他的老师却会对该老师所教课程感兴趣。

    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是学生最重要的师表,是学生直观的活生生的榜样。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思想品德、治学态度、行为习惯对 学生起着直接的影响和熏陶作用。孔子一直主张“讷于言而敏于行”、“身教重于言教”。所以他曾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唐代教育学家韩愈提出教师应“以身立教”,认 为这样的教师才会“其身亡而其教存”(邵宗杰、裴文敏《教育学》) 。学生都有“向师性”,他 们崇拜教师, 尊敬教师,把教师看成自己的榜样。学生往往“度德而师之” ,教师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方能使学生信服、仿效, 才能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 使学生对其所学的内容感兴趣。

    学生学习的兴 趣更需要老师的激发培养。一个好的老师应根据学生的自身的生理、 心理特点, 根据所教学科的特点,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然,学 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不是表现在教者课堂上的插科打诨, 流于表面的 气氛活跃。 它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可以通过实 验、 多媒体教学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直观感受;可以通过实践、运用 加强学生对知识实用性的认识。 

    总之,教师应想方设法通过一切行 之有效的手段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不让学生对所学内容生厌,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三、施加适当的压力

    给学生施加压力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教师们普遍不敢提及。见诸报端杂志的大多为愉快教育、放松教育,提倡让学生无忧无虑地、轻松愉快地学习。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学生是变化着的、充满不同个性的个体,年龄、生理、心理、经历、环境等不同的差异,更要求老师有相应的教育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而言,笔者认为还是应该施加适当的压力。

    俗话说,“挑着担子跑得快。”就很形象的说明了压力与动力的关系。我们通常也说压力产生动力。其实人的一生都是充满压力的:学习的压力、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等。著名的心理学家、医学家赛勒曾说过“压力是人生的燃料”(江苏《成才导报》2002.3.16),一个人的生存发展是以压力作为燃料,作为动力的,作为能量的源泉的。可见压力对人发展的重要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忧患,就是国内外压力而产生的,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到每一个人,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学习的压力只是人生压力的一种形式,一个方面,作为学生不可能不遇到学习压力。学习是苦乐相伴的过程,有苦也有乐,只靠一时的热情是不行的,更多需要正确认识,冷静对待。何况如前所述,学生是变化着的、充满不同个性的个体,对学习也不可能产生完全一致的认识。当学生对学习产生一种懒惰行为、放松情绪的时候,教者应施以适当的压力,促使其奋发。

    压力有内在的外在的。外在的如 老师、 家长及其他人施加的明确的学习任务与责任的等,内在的如学生自我施加的学习压力等。 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压力,就可以把压力转变成巨大的学习动力,从而激励学习动机。老师的职能是 点燃导火线--引爆, 通过这些压力,帮助学生转变,促使学生内化,激发学生产生巨大的学习动 力。 比如说,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要求让学生制定 目标,提出要求, 再根据目标、要求,时时提醒学生;达不到目标、要求,则需做出原因分析及补救措施;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的生理、心 理特点,家庭的特殊情况,在不伤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引导学生 发奋、 努力;还可以根据社会竞争激烈、对人才要求的提高、劳动 力就业市场形势的严峻、 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需要等等,让学生产生一 种忧患意识, 竞争意识。通过这些学生易于感受的人和事,让学生 感到压力,进而把压力转化为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压力当然一定要保证有个“度”,有个限量, 切不可因压力过重而造成学生沉重的心理负担,出现负面影响,应张 弛有致,刚柔相济。

    四、给予不断的成功

    最能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动力的还是学生取得的学习上的成功。 确立一个个小的目标, 并努力使学生达到这个目标。“当学生达到 他们的目标时,动力与能力就会猛增。”(贝蒂.B.扬斯《自我尊重 的几个关键要素》 )目标教学、成功教育为许多学校、许多老师所 推崇, 它不仅使学生看到了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享受到了学习的乐 趣,增添了学习的信心,更使学生爆发了一种积极向上的求知动力。 作为教师应不断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看到自己的学习成绩进步和所学知识在生活、工作中的意义,努力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

    成功与失败是相对的,就学 生的学习成绩而言, 有的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是一个巨大的成功, 而有的学生则是一次不小的失败。 因此,根据学生自身实际制定的 目标是衡量成功与失败的一个尺码。 教师应引导学生依据自身的特 点、 基础及教学要求,制定各自的目标。这种目标,不仅仅是指每 门功课考怎样的成绩, 也指每个知识点的记忆、理解,还指这些知识点的掌握、 运用, 达到了这个目标,就取得了成功。教师要根据学生个人的能力安排学生生活,并创造一定的条件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以激励他们强烈的成功感,同时给学生的学习目标难度要适中:过度容易不能激发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 意念,过度困难则不能完成任务,而使他们心灰意冷。最后对学生 的学习进步要有明确的、及时 的反馈,给予正确评价和一定的奖励。教师应低起点、分层次, 多鼓励、 多肯定,少提过高的要求。哪怕是一次小小的成功,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应给予表扬。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的成功既是他自己努力取得的,也是教师给予的。

     

    让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 习过程中施加适当的压力, 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是学生产生学习 动力的几个来源。 如果说,兴趣、成功使学生获得了热情,那么压 力则让学生多了一份冷静。 动机提供目标,兴趣引导学生入门,压 力促使学生坚持, 并快速前进,成功则坚定了学生的信心,获得了 希望,反过来又进一步激发兴趣,增添毅力,实现理想,达到目的。 这四者有机统一, 不可或缺。找到了动力的来源,明确了教师的职 责, 使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应付为主动求知, 这样的教育应该是成功的。

参考文献:

[1] 美国  珍尼特.沃斯,新西兰  戈登.德莱顿《学习的革命》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第二版 1998年12月)

[2] 美国  J.Q 陆哥   G.L 赫胥勒《生活心理学》  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一版1987年9月

[3] 前苏联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第一版198

[4] 袁洪江《〈学习的革命〉批判》 《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  第一版 1999

[5] 邵宗杰,裴文敏《教育学》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第一版 1996年4月

[6] 吴兆基编译《论语.孟子》   京华出版社 第二版 2001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