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字巧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0:30:4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以字巧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导言:

以字巧析(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文言文中的“以”字用法非常灵活,既可以做实词也可以作虚词,“以”作实词讲时常译作“认为”有时可以灵活译为“任命”。作虚词时既可作连词,也可作介词,用法很多。有时候,一句话中的以字可以有两种以上的解释,比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么一句话“君何以知燕王?”,这句话中,“以”字既可解释为“凭借”,也可以解释为“因为”,稍后的“以此知之”,也相应解释为“凭借”或“因为”,两句话“以”字解释一致即可,即使不一致,也不会深究,因为不影响句意的理解。多数情况下,我们对有多种讲法的文言虚词会采取“苟同”的态度,只要讲得通,怎么都行。但在有些场合,我们尽管感觉都可以,但细推敲起来,其中滋味不尽相同。同样在这篇文章中有这么一个例子。

实录:

(当讲到,渑池会后,赵王封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师:“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句话中,“以”怎么讲?请同学们好好想想。

生甲:老师,“以”当“因为”讲,渑池会上,蔺相如临危不惧,在赵国尊严丧失之际,挺身而出,以死相逼,迫秦王击缶,维护了赵国的尊严,打破了秦国的如意算盘,功劳最大。这么大的功劳拜为上卿,理所当然。因此“以相如功大”中的“以”当“因为”讲。

生乙:老师,甲同学虽然分析的很好,但这句话中“以”当“认为”也能讲通,渑池会上,相如处处维护赵王的面子,赵王“认为”相如功劳大,也未尝不可呀!

师:刚才两位同学的解释都很好,的确,在这句话中,“以”当“因为”“认为”都能讲通,都可以,那我们比较一下,哪种讲法更好呢?

    (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好,有的说好,也有的说都好,一时间教室里热闹起来。)

生丙:老师,我认为“以”当“因为”讲好,刚才甲同学已经说了,渑池会上,赵国外交取得了重大胜利,蔺相如功劳最大,“以”当“因为”讲,就会说明相如功大的确是客观事实,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相如受之无愧,因此“以”当“因为”讲好。

生丁:老师,我不同意丙的看法,我认为赵王“认为”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是因为赴渑池前廉颇 “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的一番话。尽管赵王也知道廉颇的话是对的,是符合赵国根本利益的,但还是伤了赵王的心,赵王会觉得廉颇眼里只有赵国而没有赵王。而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威武之举,赵王亲眼所见,正是靠相如的三寸不烂之舌,才使得赵王安全回国,赵王还是赵王。归国封赏时,赵王自私狭隘的心理占了上风,他对蔺相如一百个感激,对廉颇尽管有些不满,但不能直说。赵王有意借蔺相如来压廉颇,因此拜相如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以相如功大”这句话,“以”字当“认为”讲正好说明相如功大赵王主观上的认为。因此此时的“以”当“认为”讲更好。

    (该生出色的回答博得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师:丁同学分析的很好,这样分析更能深入了解赵王微妙的心理。渑池会上,赵国的确外交上取得重大胜利,蔺相如功不可没,但功劳不能都归到蔺相如头上,要是没有廉颇“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要是没有廉颇“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来断绝秦国的企图。就不会有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光彩夺目”,廉颇是蔺相如在渑池会上“风光无限”的强大后盾,渑池外交上的胜利,廉颇的功劳并不次于相如。这样再看下文廉颇的不服气,就更顺理成章了。

       如此看来,“以”当“认为”讲更好。全句意为,渑池会后,赵王回到赵国,认为蔺相如的功最大,封他为上卿,位次在廉颇之上。

后记:

   一个“以”字看似微不足道,看似怎么讲也可以,谁知里面还有如此微妙的心理世界。看来我们对文言文中每一个字词,都不可轻易放过,只要我们多留心,深入挖掘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当然,我们也不能因此就对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这么去分析,我们在讲课过程中还要考虑这句话,这个词能否锻炼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能否激起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如果能达到这种效果,我们不妨尽可能多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