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语文思想话语感(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4 10:40:5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新语文思想话语感(教师中心稿)

个旧市第二中学  

从新语文思想话语感(教师中心稿)

国家教育部新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是在吸收科学的教育理论和总结了近年来语文教改最新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体现了语文教改的最新观念与最新思路,比以往颁布的教学大纲更科学、更切实可行,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意淡化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强调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独特魅力,体现的是一种新语文思想,符合现代社会对公民提出的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的要求。《语文课程标准》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方面对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阅读方面7-9年级学生“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口语交际方面“注意表情和语气,使说话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在交流过程中,注意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等。不难看出,《语文课程标准》致力于学生整体语文素养的提高,更加重视学生的积累、感悟、熏陶、语感的培养,更加重视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主动学习、自主领悟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实践性与创造性。

在这里,就《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的对学生进行与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关系紧密的“语感的培养”作一个探讨。

“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恩格斯语)。思维是人特有的精神力量,良好的思维会产生良好的语感;思维能力愈强,语感能力愈强。什么是“语感”? 语感是一种面对抽象的文字符号,通过近似直觉的敏感,准确地、深刻地领会语言的能力。简言之,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是实际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一种基本功。对于语感,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有过精辟的见解,他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于语言的敏锐的感觉。”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也曾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由此可见语感培养的重要性。

语感一般包括形象语感、情感语感和意蕴语感。形象语感是指在阅读中,脑海里能形成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形象生动的立体画面。形象语感的产生,使阅读不再是一种机械的词语概念的重复,而成为一种再创造、一种新体验。情感语感是指在阅读中,透过语言文字,领悟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进入文章的思想境界的过程。语言文字无一不是作者感情运动的状态的外化。字、词、句的各种组合,都是这种外化的表现形式。阅读中,通过这些和谐和不和谐的语音,触摸到作者感情脉搏的跳动,是形象语感的进一步。意蕴语感则是指在形象语感、情感语感的基础上,领悟出语言文字所孕藉的丰富而深刻的含义,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语言鉴别能力。语感强的人能读出语言文字中所孕藉的这种曲折而含蓄的内涵,不但能正确理解作品,还可将原作品的意蕴作新的开拓和补充,使阅读达到更高的一个层次。

那么,培养“语感”的途径有哪些呢?

首先,是“读”的训练。读,从形式上可分为默读和朗读。默读,可以调动学生过去的情感经验,唤起他们以往生活的积累,力求让他们在脑海中浮现与作品相应的形象画面,即产生形象语感。朗读,则可以充分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音乐美,体会到汉语四声的铿锵之声,提高学生对语音的感受能力;可以准确体会到文章语言绘声绘色、描形状貌的特点,再现各种人物的音容笑貌和性格特征,给人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感。每教一篇优美的散文、情景交融的小诗或意蕴深邃的小说,如《走一步,再走一步》、《山中访友》、《羚羊木雕》等课文,可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默读或朗读,进行语感能力的训练。教朱自清的《春》一课时,可要求学生默读时根据课文提供的文字信息,结合他们自身的生活体验,在脑海中勾勒出春天草、花、风、雨的画面,以培养他们形象语感的能力。

朗读,则要会读,读出重音,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读出语意、语气、语调和停顿。会朗读、朗读得好,能使别人产生语感,是语感强的表现,不会朗读,是没有语感的表现。如《黄生借书说》中“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这三个反诘语句意思一层进一层,朗读的时候要连贯、有力,这样才能理解作者连用三个反诘语句论证自己论点的作用,也才能更好地领会到议论文论辩的气势和力量。

一般地说,语言艰深的文章,优秀的作品,或者文章的精华部分,往往需要逐字逐句地认真揣摩,也只有仔细琢磨,才能理解文章语言文字的语义,才能品味出内容的情味、要旨,这对语感的培养很有帮助。

其次是“写”的训练。” 培根说:“笔记和写作使人精确”,也就是强调了写作的重要。写文章是将形象化、情感化的东西付诸于文字。写文章时,用一个词,造一个句子,都是要反复斟酌、一丝不苟,要考虑选用最能表达事物特点的词语,组织最有表现力的句子;在构思的基础上边写边读,成文以后还须认真读它几遍,检查用词是否准确,句子是否明确,句子之间是否连贯顺畅,发现不顺口、不顺耳的地方加以修改。通过这样的锻炼便能有效地提高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能力,有效地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使得语言的运用得到严格的训练,从而培养出灵敏的语感。此外,对一些写作能力较强的学生,应鼓励他们更上一层楼,在更高层次的各种作文比赛中、在向报刊投“放胆文”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完善自己,从而提高“写”的水平。

第三是“听”的训练。听,即老师有目的地说,让学生听出重音、停顿、声调、语序等方面的变化带来的语义或感情色彩的变化。例如:“他一个上午就写了三封信”,把重音放在“就”字上,表示“太少了”,把重音放在“三封”上则表示“写得不少”。再如“你挺好”这句话,用陈述语调,是赞美别人的意思;用感叹语调就变成对别人的讽刺了。

“听”的另外一种形式是播放语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教学朗读磁带或音乐语言简明洗练、形象鲜明、艺术感染力强的音乐磁带,通过这些教学手段的实施培养学生的语感。语文教学中使用教学朗读磁带、音乐磁带,以其出奇制胜的效果,将学生带入“仙境”,“标准音”的音质、语调、语速、情感无不为学生提供典范;与课文内容和谐、表现力强的乐音可为学生进入课文特定的情景创设较为理想的意境氛围。如教《敬畏生命》一文时,播放配有背景音乐的教学朗读带,让学生既“听课文”又“听乐音”,在培养“读”的能力的同时获取“听”的感受。也可针对课文内容和语言特色,选择恰当的音乐作为背景音乐与之同步,使“读”、“感”、“赏”有机融合,从而收到优化朗读效果的作用。如教散文《紫藤萝瀑布》一文时,以轻缓舒畅的曲调渲染那盛开的淡紫色的紫藤萝花;用激昂回荡的音乐烘托那流动的、迸溅着浅色水花样的紫色瀑布,让学生进其境,入其神,生其情,真正体味到紫藤萝瀑布的美,感受到大自然赋予的自然美、和谐美,从而更好地感悟作者婉曲有致的感情流露和通过细致、精美的景物描写表达对美好人性追求的含蓄主题。

采用教学朗读带或背景音乐助“读”,为学生展示了一个有声的世界,变非形象化的语言为形象化的“语言”,既起到指导朗读、规范发音的作用,又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给学生以艺术享受和熏陶,强化了语感。

第四是“说”的训练。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同样是培养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学生进入中学,心理身理日趋成熟,他们在行为上亦出现了既想表现又不敢表现的矛盾。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努力激发学生的自我表现的欲望,另一方面对他们的积极性要充分加以保护,对学生答题质量的要求不宜过高,只要有合理的成份,就应加以肯定,即便答错了,也要肯定他们答题的勇气,委婉地指出不足之处,创造一种和谐融洽、积极活泼的课堂气氛。在学生“说”时,还要强调“说”完整的句子,“说”有一个明确中心的相对完整的一段话,并强调说话的连贯性,注意词语的搭配;虚词的运用,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衔接和前后照应,使得语言的运用得到严格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较强的斟词酌句的能力。

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一环,培养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它需要经过一段时间丰富的知识积累和一系列的思维训练之后才能形成,这一严格的训练过程应当成为7-9年级的学生经常性的基本训练内容。基于这一点,作为培养语感指导者的教师应更新观念,勇于创新,以全新的教学方法全方位“激活”学生的思维,努力探索语感训练的新途径、新方法,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005年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