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高考散文应做到四要(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4 10:45:25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解读高考散文应做到四要(教师中心稿)

高考试卷有强化文学性的趋势,在现代文复习时,有必要强化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的复习。散文语句常常具有含蓄性、多义性与情感化的特点,所以我们在阅读时就必须注意语句的多义性与含蓄性,需要联想生发开去。

解读高考散文应做到四要(教师中心稿)

从已选为高考现代文阅读的散文材料来看,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出高考命题组选材的标准,也即文章本身具有的共同点:①内容充实。从风格上说,偏重于淡雅、清新、厚重;从内容上说,偏爱于充实。如2000年全国卷《长城》一文,既有长城景物的描写,又有游人心情的展示;既有对历史上的长城评价,又有对长城现实的评述,更有对民族生存发展的思考。融丰富的历史典故、现实的景物、人物和由此引发的深层思考于一炉,内容相当充实、厚重。②时代感强。选作高考阅读材料的散文,从写作年代讲,除1991年全国卷《世间最美丽的坟墓》写作年代较早,其他都是当代作家作品。更主要的是这些文章写的是现实的话题,思考的是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表达的是对现实生活的强烈感受,时代气息浓郁,时代感强。③技法多样。选作高考阅读材料的散文,语言是较规范的,构思是较新颖的,结构是较严谨的,这些我们且不说。从表达上看,技法多样,也是它们共同特点,这既与文体自身特点有关,也与命题考查的需要有关。

那么怎样才能解读好高考散文呢?我们认为应力求做到“四要”:

一、要注意从理解层面上整体把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这个特点,决定了散文往往是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由一些事物发展的片断、一些场面或景物组成。因此鉴赏散文时首先要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行文线索、感情脉络。除1991年全国卷中有一道题专考段落层次的分析和理解外,尽管近几年没有直接考查文章思路的整理,但却有不少题目,只要弄清了文章线索,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解读散文,整体把握前提,其内容包括:①散文的类别。散文一般可分为叙事、写景、咏物等类别。叙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较为平凡,讲究“以小见大”,形与神的关系尤其值得注意。写景散文注意“情景交融”,最重要的是把握融于景物之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点是“托物言志”,所托之物大都被赋予象征意义,要体味象征这一表现手法,尽可能理解其深层含义。②话题范围。从整体上看,散文在写什么,在什么范围内显示主旨,必须把握住。由此生发,对“微观”问题的理解才能准确,避免主观随意性。如2001年全国卷《门》一文,初读文章,看似玄妙,其核心内容其实是很单纯。整篇文字围绕着“门”谈了两个问题:一个是“门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二是“‘开门’与‘关门’的含义是什么”。因此,解决“门”的问题应定在前半部,解决“开门”与“关门”问题检索应趋于 后半部。③相关背景。背景是大语境,是理解文章的重要依据。背景材料,有的在文章中提供一点,透露一点,一般通过题目、注释、题干来体现,阅读时切不可忽视。1991年全国卷中问“作者为什么说是‘特殊的日子’?”1996年全国卷中问“作者认为贝多芬的音乐成为一个‘谜’的原因是什么?”实际上只要联系副标题和注释,问题就迎刃而解了。④思路脉络。作者营构散文,总有其思路,体现在文章中,便是脉络。在一般情况下,只有把握了全文的脉络,才可能真正理解每一段每一层的含义。我们要注意在阅读时找出标明线索脉络的语句,通过对关键语句的分析,把握文章的线索脉络。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散文并没有显著的脉络,这时,情境基调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整体的基雕把握准了,对局部的情感或倾向才能做出正确分析,对特定语境中语句的深层含义,才能做出深刻的品味。⑤主题宗旨。一篇散文总有它的主题宗旨。主题宗旨通过材料表现,反过来,把握了主题宗旨,对理解材料、结构和语句的意义等又有决定性的作用。散文中主题宗旨的把握,又常借助于概括语、情态语的感知和确认。

以上各项,在散文阅读中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在“整体把握”过程中,应综合运用。

二、要注重从表达层面上因果分析。因果联系是世界最具有普遍性的联系。散文中的形与神,情与景,内容与形式,主旨与材料等等,是近年来散文阅读考查的重点所在。在考试中,考查因果关系能力的最典型的方法,就是问“为什么”。如1993年六省市高考试卷《青菜》一文中有道试题:“起始句中,作者称青菜为‘土地美丽的女儿’,结尾句中改称‘土地忠诚的女儿’,为什么措辞发生了变化?”根据一般规律,文章形式(包括措辞)是为文章内容服务的,要解释形式方面的现象应该从内容方面(即如何表情达意)去找根据。也就是说,要扣住“变化”去分析,原先的“措辞”适合原先的内容,内容变了,所以“措辞”也得变化,这样才能保证理由的真实、充分,保证因果分析具有逻辑性。

这个题目的正确答案是:作者开始从青菜的外部色彩写起,所以用“美丽”一词;进而由表及里,写它内在的“美德”,所以改用“忠诚”。--这就扣住了“变化”的内在依据,真正做到了答其所问。

要使“因果分析”做得圆满些,我们应该注意能以下几点:一是保证原因的真实性、充足性;二是要揭示出“因”与“果”之间的必然联系。至于表述的语言材料,或摘取或综合,或理解或转化,直接取自原文也好,关键在于切合文意,吃透题目的指令。

三、要注意对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散文阅读是一种鉴赏性阅读,也就是在阅读中渗透读者的主体意识,情感体验和理性批判。对散文形象的鉴赏就是要鉴析作品的主旨美、情趣美、意境美。这就要求考生根据题目指导语的要求、导引或暗示,到原文中去理清作者的思路、意图、感受,体验作品的思想境界和情感,再经过分析达到理性的判断。试卷中选用的散文往往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在写景状物中往往另有一根情感的线索。设譬取喻,在形象描写中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构思精巧,在独特的章法中富有作者兴趣倾向。1998年全国卷散文阅读题《报秋》,由玉簪花入笔,首先抒发了收获季节却两手空空的慨叹;随后叙述作者品读久居异乡的兄长的诗词,从中悟出“不消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现在”这一种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这就是要求考生体味作者的精心构思,有助于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

对表现技巧和语言风格的赏析和评读,也是散文鉴赏的一个要点。在这方面,高考试题溶入的鉴赏因素越来越多,由词语的解释、填空进而为词语的表达效果作用;由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的辨识进而为评析其使用的原因或表达效果。总之,由文中的“怎样写”的确认逐步位移到“为什么这样写”的评述。要答好这类题目,仍然要带着问题到文中去,从上下文梳理中,辨析考点所涉及的形式,怎样为表达内容服务,达到什么效果,然后结合头脑中原有的关于考题的文学知识和写作知识,加以条分缕析的理性判断,筛选出答题要点,再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组织文字作答。2000年全国卷散文阅读中有这样一道题:“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这就要求考生明确这一前提--形式为内容服务的,仔细琢磨这一特定形式对内容表达的特殊效果。这篇文章主要用第二人称来写长城,好处是将长城拟人化,便于作者与长城对话,便于作者抒发感情。

四、要注意思想内容及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阅读散文,要披文入情,逐层深入,进入认识评价作品意蕴、内含的层面。这是一种整体的认识与判断,要尽可能理清作品的大致结构,了解作品的表现方法,同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文化知识进行综合归纳、概括。

一般说来,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与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写作意图。尤其是主题较为丰富深刻、情感较为含蓄或象征意味很浓的作品,联系它所产生的 社会背景就可能推断出作者的创作意图乃至作品主旨。1991年全国卷散文阅读题就是要考生细心品读文章正副标题以及文后注释,从而准确把握文章创作背景,这样有助于对文章主题的评价。其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是一个思维整合的过程,此前对作品的形象分析,对结构和表现手法的揣摩,这时都应该整合起来,成为正确评价的依据。否则,就有可能造成失误。1998年全国卷《报秋》的主旨到底是什么?有的考生认为是因“收获季节而两手空空”的慨叹。其实,只要我们耐心读下去,特别是要抓住作者对其兄长诗词的品味,便不难做出准确的判断、评价。其三,抓住文章主要人物和关键语句。文章的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作者评述、诠释的一些关键性的语言最能说明问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1991年全国卷散文题《世间最美丽的坟墓》中有一道题:“作者用哪两个字来形容托尔斯泰墓的基本特征?”细心的考生会发现作者在两个地方的用语已揭示出墓的基本特征,这可谓因文解意。

近年来,高考散文阅读测重点在评价文章思想内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只要我们拿起以上解读散文的“武器”,认真思考,扎实训练定能取得高考的成功。

[211161南京市江宁中学教科室]

【解读高考散文应做到四要(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教育孩子应做到三不四要03-28

低段造句指导应做到三要04-14

散文解读之夺命三式(教师中心稿)04-14

高考前夕家长应做四件事(教师中心稿)04-14

解读2007年高考语文大纲(教师中心稿)04-14

家长教育孩子时应要做到三不四要03-10

教育教学要四活(教师中心稿)04-14

《我与地坛》解读(教师中心稿)04-15

考场作文应策(教师中心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