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命题思路及备考取向(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4 10:51:2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歌鉴赏的命题思路及备考取向(教师中心稿)

                       

诗歌鉴赏的命题思路及备考取向(教师中心稿)

甘肃兰州外国语高中      诗歌鉴赏已成为高考的经典题型,同时也是高考中具有较高区分度的试题。我们通过对2004年的15套试题的分析,从中了解古诗鉴赏的命题思路,以便对症下药,找到古诗鉴赏的备考之路。

一、考查材料的选取上有诗有词,以唐诗宋词为主

    2004年高考的15套试题在“古代诗歌鉴赏”的材料选取上精彩纷呈,百花齐放,有唐宋明诗,也有唐宋词。

诗有唐朝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湖北卷)郎士元的《听邻家吹笙》(湖南卷)柳中庸的《征人怨》(江苏卷)张籍的《秋思》(全国卷,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李白的《听蜀僧濬弹琴》(天津卷)陆龟蒙的《新沙》(北京春季卷)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和王维的《相思》(上海春季),宋诗有苏轼《红梅》(北京)朱淑真的《秋夜》(福建),明诗有杜庠的《赤壁》(上海)。

词有唐朝李白的《菩萨蛮》(浙江),宋朝苏轼的《蝶恋花》(辽宁)晏几道的《鹧鸪天》(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等地区卷)宋祁的《木兰花》(吉林、四川、黑龙江等地区)。 

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三类,高考主要考查唐诗、宋词、元曲的较为常见的篇目,唐诗考查近体诗,宋词考查小令中调,元曲一般考查小令,但由于元曲中夹杂着当时的许多口语俚语,理解相对比较困难,因此自高考考查古诗文以来,除1996年考查外,再未涉及。

2004年的15套高考试题(包括2套春季题)对古诗的鉴赏,主要以唐诗为主,共8首,宋诗2首,明诗1首。以近体诗为主,不论律诗还是绝句。对词的鉴赏,主要以宋词为主,共3首,唐朝李白1首。教育部考试中心《200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试卷评价》认为“诗歌鉴赏在选取材料的方式和命题形式上,都与2003年相同,考生看起来既熟悉又陌生,但材料是新鲜的以前未曾见过的。因此只要具备了一定能力就能取得好的成绩”。可见诗歌鉴赏在选取材料的方式上还要持续,还要把重点放在唐诗宋词上,因为它们能代表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尽管古典诗歌还包括《诗经》、楚辞、乐府诗和魏晋五言诗。

二、考查的命题形式上有客观有主观,以主观题为主

自2002年高考在诗歌鉴赏的命题形式采用主观题以来,命题更能体现考生的主观感受。鉴赏本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即使对同一作品由于阅历不同、感受能力差异等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完全一致的理解。同时它要求学生能用确切的语言把问题大对答好,语句不通,有错别字,表述不明或书写不清都影响成绩,可见主观题比客观题更能考查学生的全面的素质。

2004年北京春季卷是主客观相结合的形式,高考北京卷也延续了这一形式,但它与2002年以前的主观选择题的方式已大不一样。

如2004年北京春季卷: 

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C)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5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如2004年高考北京卷: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3)题(6分)

新沙  

         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 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 应亦年年税紫芝

(1)对《新沙》一诗的内容解说恰当的一项是(D)

A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知道以后海鸥也知道了。

B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从蓬莱岛请人来栽种紫芝。

C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修了一条去征税的路。

D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就想到来征税。

(2)下列诗句与《新沙》的主题接近的一句是(C)

A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B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

C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杜荀鹤《山中寡妇》)

D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皮日休《橡媪叹》)

(3)简要分析《新沙》诗后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用夸张、讽刺、诙谐、幽默、虚拟等艺术手法明确并深化了诗的主题。这是一首讽刺晚唐赋税之重的诗。在渤海的涨落潮声中,海滩边淤积起一条沙堤,官府知道后海鸥才知道。如果有条通往蓬莱仙境的路,那么官家也会年年去那里收紫芝税呢。诗人以高度的夸张,尖刻的讽刺,用近乎开玩笑的幽默口吻揭露了官家搜刮的触须无处不到的现实。)

   其他12套题都采用了主观命题的形式。因此可以预测,这种形式的命题将会继续延续下去。

三、考查目标的设置上有鉴赏有评价,以鉴赏为主

《考试说明》关于古诗的鉴赏评价,要求主要有两点:一是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能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鉴赏评价是一种综合的带有整体素质性的能力体现,属于阅读能力的最高层次,它直接表现出一个人的审美认识水平,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感悟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项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2004年的高考也体现了《考试说明》对考生的能力要求。

“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是要求对古典诗歌从表达形式上给予理解,包括词语的解释、句意的理解、内容的概括、常见的修辞方法和写作手法的分析、典故运用和对意境、风格的体会。

如2004年高考福建卷就是从语言的把握和意境的体会上来考查的。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 “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能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主要考查作者在文中体现出来的人民性和封建性(民主性、科学性和专制、愚昧、落后)或进步性和局限性(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等人文因素。是要求考生对古典诗歌从内容上给予评价。

如2004年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等地区卷就是从考查作者的观点态度上入手的。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鉴赏和评价这两种能力,鉴赏是基础,是对诗歌的基本内容的赏析,如果没有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就谈不上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评价。

四、考查能力的要求上有知识有能力,以能力为主

通过2004年15套高考试题中有关“古代诗歌鉴赏”的分析,不难发现这一内容的考查题型越来越灵活,对考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它要求考生既要掌握古代诗歌的有关知识,又要了解鉴赏古代诗歌的一些方法技巧。关于古代诗歌的一些知识散见于中学课本中,复习时一定要掌握,如2004年上海卷中“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就无法理解。对许多考生而言最难的莫过于鉴赏的方法技巧,因为文学鉴赏作为一门学问有它独特的方法,有它独特的语言体系,中学生接触这方面比较少,课文中有关文学鉴赏的范文并不多,所以说中学生这一能力相对普遍薄弱。

在备考古诗鉴赏这一考点时,首先要掌握古典诗歌的分类(内容上可分为抒情诗、言志诗、名理诗;也可分为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怀诗、讽谕诗、闲适诗),诗歌的句法特点(语序、对仗),诗歌的用典,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艺术风格。其次要掌握诗歌的鉴赏技巧,如诗歌的意象,意境,情境之间的关系(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触景生情、以景衬情)以及鉴赏诗歌的术语。考生有了这些知识和方法的储备,并做到灵活运用,方能应付自如。

如 北京春季卷诗歌鉴赏的的3小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3)题(6分)

新沙  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 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 应亦年年税紫芝

(3)简要分析《新沙》诗后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案:用夸张、讽刺、诙谐、幽默、虚拟等艺术手法明确并深化了诗的主题。

    这是一首讽刺晚唐赋税之重的诗。在渤海的涨落潮声中,海滩边淤积起一条沙堤,官府知道后海鸥才知道。如果有条通往蓬莱仙境的路,那么官家也会年年去那里收紫芝税呢。诗人以高度的夸张,尖刻的讽刺,用近乎开玩笑的幽默口吻揭露了官家搜刮的触须无处不到的现实。)

五、在命题的趋势上有继承又发展,新题型值得重视

对联是一种独立于诗词曲赋等形式之外的传统文学样式,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2004年高考15套试题中有5套在语言运用命题上考查了它,上海卷第16题采用诗歌和对联结合的方式,找到了之间的关联,命题新颖,是一种创新。作为一种新的题型,关顾诗歌对联二者各自的特点,如稍加处理,不失为一种好题型。

如福建卷:请补写一句与上联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下联。(平仄不论)(3分)

     上联:爱国诚信乃做人根本

    答:下联:

老课程卷(内蒙古、海南、西藏、陕西、广西等地区):下面两题都是春联的上联,请选其中一题对出下联。(4分)

第一题

   ○1爆竹声声脆                  

   ○2满园春色好                     

   第二题

   爆竹声声旧风俗旧习惯随旧岁离去                                   

如2004年高考上海卷的16、17题:

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6-18题。(8分)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  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  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  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6.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     ,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1分)(对仗(或:对偶) )

17.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事。(2分)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

    18.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5分)  (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

附2004年高考(15套)有关“古诗鉴赏”的试题及答案

北京卷

12.读下面的诗,完成①-②题。(4分)

红 梅  苏 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春的品性。

 B.“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愿趋时的情感。

 C.“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D.“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晕。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一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13.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5分)

  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胡子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C  2.A

13、(5分)

  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福建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湖北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来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并分析情与景的关系。

   答案: 两字各有其妙,因此说哪个字都不能算错,只要能把妙处体会得比较准确就行。说“失”字更好,因为它生动地描摹了江岸因春潮高涨而与水面平行似乎消失了的主观视觉形象;说“阔”字更好,因为它直抒胸臆地表达了春潮把江面变得渺远无际,所以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对应,声调似也更为响亮。如果有学生说两个字都好,而且把各自的妙处都体会得比较准确,也应给分。

湖南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6分)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这是一首颇具特色的听笙诗。笙是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清亮如凤鸣,故有“凤吹”之称。传说仙人王子乔亦好吹笙作凤鸣,此诗有以此相喻的意思。

   第一句,写宛如凤鸣的笙曲似从天而降,极言其超凡绝俗。“隔彩霞”三字,不直接描摹笙声,而说笙声来自彩霞之上,通过想象中的奏乐环境之美,烘托出笙乐的明丽绚烂。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诗人对笙声实际来源的悬想揣问。笙声奇妙,引得诗人寻声暗问。这一句不仅点了题,同时也间接地表现了笙乐的吸引力。

   第三句,承第二句而来,但诗情产生了跌宕。一墙之隔,竟无法逾越,咫尺天涯,顿生“天上人间”的怅惘和更加强烈的憧憬,从而激发更为绚丽的幻想。

   第四句,答案: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

江苏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案: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辽宁卷

1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蝶恋花 苏轼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1)“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3分)

 答案: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象,具有动态美。

   ②“晓”字好,因为它既点明了时间,又渲染了早晨的清新氛围,能够使读者有更自由、更广阔的想像空间。

   只答“绕”字好或“晓”字好,而不作具体分析,不给分。只从字音角度来比较“绕”与“晓”的,言之成理,给2分。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2)俞陛云在《宋词选释》中对这首词的上阕作过这样的整体评价:“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为什么?请结合词的内容简要赏析。(5分)

答案:①同意。起句“花褪残红青杏小”,虽写了花之凋零,却又写了青杏新生,显示出生机与活力;二、三句则又移向更广阔的空间,燕子轻飞,给画面带来了盎然生气,而绿水绕人家也饶有情趣,这样一来,人的心情也自然随之敞阔;末句虽言萋萋芳草,却以“天涯”起笔,意境开阔。总之,词的上片虽写“絮飞花落”的暮春之景,却处处可见旷达之语。

   ②不同意。起句写花之凋零,青杏酸涩,为整首词投下了悲凉的阴影;二、三句写燕子翻飞、绿水绕人家,虽富情趣,也不乏暖意,但却是以乐景衬哀情;四句说柳絮飘飞,着一“又”字,则又表明词人之看絮飞花落,非止一次,伤春之感、惜春之情自然流出;“芳草”   在古诗词中常用来写愁情,此处亦然,“天涯何处无芳草”即言愁情无限。因此,这首词中对“絮飞花落”等景物的描写,依然浸透着伤春之情,并非旷达之语。

答案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

老课程卷:广西、海南、西藏、陕西、内蒙古等地区卷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吉林、四川、黑龙江等地区卷

 1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木  兰  花    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

〔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  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答案: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杷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国卷,(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地)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王安石评论张籍诗歌的风格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答案: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浙江卷:

16.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⑴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分 

 答案: “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⑵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案: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

天津卷:

16.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 绿绮:古代名琴。 ② 流水:借用“高山流水”典故。

   ③ 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种,霜降而鸣。

   (1)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

   答案:“一挥手”写蜀僧弹琴的姿态(动作、技艺)“万壑松”写出了琴声的音乐效果。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答案:① 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 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上海卷

阅读下面的诗和对联,完成第16-18题。(8分) 

赤壁

杜庠①

    水军东下本雄图,  千里长江隘舳舻②。

    诸葛心中空有汉,  曹瞒③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  荒矾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②舳舻;船只首尾相接非常多的样子。 ③曹瞒:即曹操。

    客到黄州,或从夏口西来,武昌东去

    天生赤壁,不过周郎一炬,苏子两游

    --郭朝祚题湖北黄冈东坡赤壁门楼

    16.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     ,律诗中的颔联和颈联也具有这样的特点。(1分) 对仗(或:对偶)    

    17.对联中的“周郎一炬”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一句同说一事;“苏子两游”与上面诗歌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同说-事。(2分) 兵销炬影东风猛    梦断箫声夜月孤  

    18.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5分)    从角度、内容、语言三方面综合考虑

 北京春季卷

  17、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3)题(6分)

新沙  陆龟蒙

 渤澥声中涨小堤, 官家知后海鸥知。

蓬莱有路教人到, 应亦年年税紫芝

(1)对《新沙》一诗的内容解说恰当的一项是(D)

A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知道以后海鸥也知道了。

B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从蓬莱岛请人来栽种紫芝。

C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修了一条去征税的路。

D渤海岸边形成了一块新的沙田,官家马上就想到来征税。

(2)下列诗句与《新沙》的主题接近的一句是(C)

A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B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聂夷中《田家》)

C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杜荀鹤《山中寡妇》)

D狡吏不畏刑,贪官不避赃。(皮日休《橡媪叹》)

(3)简要分析《新沙》诗后两句在表达上的作用。  

 答案:用夸张、讽刺、诙谐、幽默、虚拟等艺术手法明确并深化了诗的主题。

    这是一首讽刺晚唐赋税之重的诗。在渤海的涨落潮声中,海滩边淤积起一条沙堤,官府知道后海鸥才知道。如果有条通往蓬莱仙境的路,那么官家也会年年去那里收紫芝税呢。诗人以高度的夸张,尖刻的讽刺,用近乎开玩笑的幽默口吻揭露了官家搜刮的触须无处不到的现实。

上海春季卷:

  (四)阅读下面两首诗及背景材料,完成第17-19题(8分)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

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相思

王维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安史之乱中)唐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驾也。……李龟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又“清风明月苦相思……”,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云中命》)

17.上面的背景材料表明:唐代绝句是可以与_________艺术结合在一起的。(1分) 音乐(歌唱、说唱)

18.红豆又叫相思子。王维诗歌中的“红豆”,表达的是__________;李龟年在安史之乱中唱曲里的“红豆”,表达的是__________。(3分) 爱情(或:友情)  故国(或:故君、家国)之思

19.联系上面的背景材料,分析杜甫诗中的“落花时节”,含有哪些寓意。(4分)

(1) 具体的时令,在晚春与李龟年相逢。

(2)象征二人飘泊无依、由荣而衰的身世命运。

(3)象征着大唐在安史之乱后,由极盛而衰的社会真实,表达家国之痛。(写出两点即可)

通讯地址:甘肃省兰州外国语高中

邮政编码:730000

作者邮箱:zhfl1965@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