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综合阅读一(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0:47:4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文言文综合阅读(一)(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文言文综合阅读(一)(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技巧。

[学习目标]

古代诗文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文化精品,是历史淘洗的结晶。不仅是一个个汉字的排列,更是中国古人生活、感情的积淀,是中国古人生存的记录,每个字都有丰富的意象,可以说每个字都有生命。而多年来,文言文的考查是高考语文比较稳定的一种题型。通过本课的复习,使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诗文的精髓,并掌握基本的解题技巧。

[教学时数]

一课时

[知识点掌握]

1、准确把握文意,理解古代诗文。

2、掌握翻译技巧及基本的解题技巧。

[复习导入]

一道数学题的启示:

回答下面一题数学题:按某种分类,8应该分为哪一类?

1 3 7

0

5 9

2 4 6

启示:阅读一篇文章,做一道题目,必须和作者作心灵的交流,理解其意图。

[学习过程]

1、纵观历届高考选文命题,寻求其规律性。

纵览多年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选文命题,不难发现它有以下三个特点:

其一,大都选的是纪传性的文章,多半为人物传记。它往往通过人物的一件至几件典型事迹,表现人物诸如清正廉洁、不趋世俗、疾恶如仇、惩恶扬善、为民请命等较为闪光的品质。因而选文主题思想是健康的,具备真善美的审美价值,对今天仍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其二,选文大都浅显易懂。所选文章大都是汉代以后的散文,故文中的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的使用都较规范,所使用的文化常识也较为常见,没有特别冷僻的通假字、异体字和极少使用的词汇;又由于文中没有复杂的情节和抽象的说理,大都通过平实的语言叙事,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所以故事梗概和人物形象很容易捕捉。

其三,命题中要考查的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虽是该段古文的难点,但大都是课本中学过的,只要学得扎实,学会迁移,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运用,准确答题也不是难事。

2、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

掌握阅读三步法。由于考试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具有不准借助任何工具书只能独立解题的特殊性,不少考生心理上较为紧张,常常是读完一遍就去选“ABCD”。这种方法很草率。阅读解题的过程应是符合认知规律的“了解--分析--理解--分析--综合--解答”的过程,即以“了解”定向,通过分析达到理解,在理解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通过分析综合反过来加强印证理解,最后准确解题。具体说来分三步走。

第一步,粗读古文,捕捉大意,以求了解。这一步只是统览全文(段),不追究难词难句,只图明白文中写的是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品质。

    第二步,排除死字,分析关系,以达理解。所谓“死”字,即不需译的人名、地名、朝代名、官职名、时间名词等,要边读边用铅笔在其下边一一标出,既可防止它们干扰“视听”,又可以之作为转换叙述事件的标志(表时地的词)。接着三读原文,分析“关系”以达加深理解。即分析文中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理清孰主孰次,孰善孰恶。分析事件的原因结局,分析人物的命运归宿,从而理解并确立文段的中心思想。这一步仍不要深究难字难句,因为是从宏观上着眼,它们一般不会影响“分析理解”。

   第三步,扫清障碍,筛选概括,准确答题。

文段中的加点字和画线的句子一般都是难字难句,它也正是文后的命题依据,通过前三遍的阅读分析,不少已经“理解”,但还需再读第四遍,并对照研读问题,在珍视“第一印象”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印证,以彻底解决所有难点。可呼唤“记忆”,重温课文中学过的类似的字词的用法和句式;可借助狭义语境,瞻前顾后,疏通“文气”;可借助题肢(四个选项),进行比较,验证选优;可借助“注释”(有的文段后边附有),解决相关文化常识和写作背景;甚至还可以大胆猜测推断。总之,在解决难点的基础之上,可针对题中提出的问题,筛选信息,提取要点,归纳概括。操作时要运用求同法(合并同类项)、求异法、排除法等,要把选项和原文对 照,注意选项的说法和原文有无矛盾,有无以偏概全,有无无中生有,有无分类组合不当,有无把已然说成必然等。至此,准确敲定题目的答案,也不过一两分钟的时间。

从时间总量上讲,20分的“文言文阅读题”大体要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去完成。考生一定要把轻“读”重“解”,变成重“读”轻“解”,用13分钟左右去“读”,7分钟左右去“解”。习惯于这样的阅读程序,大有裨益。 

3、掌握翻译的技巧。

文言文翻译要求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尽量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翻译的步骤,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做到心中有数,切忌一上来就匆匆忙忙翻译。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翻译时的标准是做到“信”、“达”、“雅”。 翻译的方法,大致可总结为“对”、“换”、“留”、“删”、“补”、“调”“析”七个字。

(1) 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如: 

郑 人使我 掌 其 北门之 管。 

│ │││ │ │ │ │ │ 

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的北门的钥匙 

(2) 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如上句中的:使─让; 其─他们的;管─钥匙。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 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上例中的“人”、“我”、“北门”就是这样。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状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了。

(7)析,可以根据语境来推断,可以用词汇、成语联想法来分析,可以分析其语法结构来确定。

4、结合实文,分析示范。

仓慈字孝仁,淮南人也。始为郡吏。建安中,太祖开募屯田于淮南,以慈为绥集都尉。黄初末,为长安令,清约有方,吏民畏而爱之。太和中,迁敦煌太守。郡在西陲,以丧乱隔绝。旷无太守二十岁,大姓雄张,遂以为俗。前太守尹奉等,循故而已,无所匡革。慈到,抑挫豪右,抚恤贫赢,甚得其理。旧大族田地有余,而小民无立锥之土,慈皆随口割赋,稍稍使半其本直。先是属城狱讼,县不能决,多集治下,慈躬往省阅,料简轻重,自非殊死,但鞭杖遣之,一岁决刑曾不满十人。又常日西域杂胡欲来贡献,而诸豪族多逆断绝;既与贸迁,欺诈侮易,多不得分明。胡常怨望,慈皆劳之。欲诣洛者,为封过所,欲从郡还者,官为平取,机以府见物与共交市,使吏民护送道路,由是民夷贪然称其德急。数年卒官,吏民悲感如丧亲戚,图画其形,思其遗像。及西域诸胡闻慈死,悉共会聚于戊已校尉及长吏治下发哀,或有以刀画面,以明血诫,又为立词,遥共祠之。

(选自《三国志》)

5、小结本节课内容。

6、布置作业。

附板书设计:

  

规律:人物传记 浅显易懂     学会迁移

方法:①粗读古文,捕捉大意,以求了解。

文言文综合阅读        ②排除死字,分析关系,以达理解。

③扫清障碍,筛选概括,准确答题。

技巧:对、换、留、删、补、调、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