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作文写作常见失误举隅和对策(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4 10:56:1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话题作文写作常见失误举隅和对策(教师中心稿)

话题式作文自1999年首次引入高考语文试卷后,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开放性特征备受高考命题者的青睐。这种新型作文模式也赢得了语文教师和学生的好评。话题式作文较传统命题作文、供材料作文而言,限制性少了,审题难度降低了,自由发挥的空间大了。可以说,话题式作文是命题作文和供材料作文相结合的产物。 

话题作文写作常见失误举隅和对策(教师中心稿)

   话题式作文命题的基本特征是其开放性,即文体开放、立意自主、选材自由,学生可依据自己的擅长、爱好、个性特征来独抒性灵。这种命题方式为学生展示写作个性、发挥创造性提供了一个舞台。于是学生极尽写作创新之能事,寓言、童话、戏剧、小小说等形式争奇斗艳;记叙说理平分秋色;高分作文、美文佳作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但也正是话题作文给学生太多自由了,学生疏于审题,淡化文体意识,误入了写作禁区。综合起来,话题作文写作常见的误区有: 

   第一,审题的失误 

   作文是语文试卷中的重头戏,审题又是写作成功的关键。审题准确与否决定文章之成败。常见的审题失误有:(一)淡化话题的审题。认为话题限制条件少了,只要遵循“与话题有关”的原则即可,这实质上是割裂了材料和要求的关系,结果要求不明,写作重心不定,甚至文不对题。(二)对话题概念或关键词咬文嚼字,从而忽视话题概念的多义性,混淆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关系,死扣字眼,束缚了写作的思维,学生放不开手脚,无法创新。(三)话题内涵扩大化。“话题”一般是一个词语或短语,具有较强的概括性、抽象性。在审题时要对话题进行解剖分解,要挖掘出概念包括哪些方面,结合自己的实际和掌握的熟悉程度来选题,选择突破口。 

    另外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学生草草浏览一下题目,不审题也不拟题,而是先斩后奏,当文章完成后,再回过头来随意地贴上一个“标签式”题目,有时就以原题中的话题作为题目。这样偏题、跑题、文不对题就很正常了。 

   话题作文,不管哪种命题形式,我们必须明确:降低审题难度并不等于降低审题要求;围绕话题写作,并不等于随心所欲,毫无顾忌。因此,正确、准确审题是写好话题作文的关键。 

 第二,文体选择单一、保守  

话题作文题目中有明确提示:“除诗歌外(有时没有限制),文体不限”,“你可以编述故事、发表见解、展望前景等角度”、“只要与话题有关即可”,写作提示中的“三自”原则,为学生自由发挥、创新提供了可能性。但也还有一部分写作水平平庸的学生在选择文体、在构思时拘于保守。为了保险起见,他们选择了比较熟悉的叙事文体。于是编撰的如寓言故事、科幻故事、浪漫传奇故事比比皆是。就质量而言,也各有秋千。叙事文体虽是最易写作表达的,在扣题、构思上却要求甚严,没有创新、没有文采,就会落入俗套。以情节取胜的文章难登大雅之堂,亦难得高分。 

诚然,文体选择的单一、保守导致了学生在写作时不能发散思维,他们总是循规蹈矩的,如写记叙文总是“起因--发展--经过--结果”一线铺开;编撰故事总是“引用材料--杜撰故事--抒情、评论扣题”三段论;写议论文就是“摆观点--讲道理--摆事实--总结(发号召、提口号)”。在材料的选择上总是那“三板斧”:叙事类大有杜撰、改编、克隆之嫌,议论文主体一味罗列古今中外名人伟人奇闻轶事,很少有个人声影。只见现象不见对本质的挖掘。这类作文真叫阅卷老师爱也不能、恨也不能。 

第三,对题目中的原材料处理失误 

每则话题,命题者都相应地提供了一段背景材料。如何处理这则材料,应根据写作需要来确定。写作中常见的失误有:(一)把这则材料直接引述作为文章的开头或文中的一个典型材料。其中前者行为较多。这实际上混淆了话题作文和材料式作文的区别,背离了高考作文写作创新能力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散。(二)以话题为故事原型,变换其中人称、时间地点等要素进行改写或仿写。(三)对话题材料进行续写,扩充其内容。有的材料在列举种种现象后,就省略了。在写作中,一部分学生对省略的部分展开丰富的想象、联想,有时针对原材料的几句话从不同角度进行阐发。另外,还有抛开材料及要求另起炉灶写作的情况。 

对于话题中的材料,现在普遍的看法是,材料只是话题前前产生的基础,是学生展开联想、想像的起点,是学生打开思维的一扇窗。材料的意蕴可以在材料中得到印证,是文章整合思维的落脚点。 

第四,材料组织的失误 

在话题作文写作中,学生旁征博引,拥有丰富而详尽的材料,如何精心组织材料是写作中应该慎之又慎思考的问题。作文允许学生创新,现在许多学生都喜欢散文笔法:或一句一段、一事一段;或采用戏剧“幕场式”构思;或采用“题记+小标题”等形式。这种“排列组合式”的构思有新颖亦有不足:堆砌材料,材料组织无序、排列无章,主次详略、正反角度安排不当等。表象掩盖了事物的本质。只求篇幅、字数不求文章逻辑思维的做法是片面的。因此,对众多材料要精心筛选,巧妙构思,以防节外生枝,出现多中心的问题。 

第五,立意上的失误 

话题作文要求中的“只要与话题有关”的提示,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也可以使一部分学生丧失写作原则,悖逆作文价值导向。立意上的失误主要有三种倾向:一是看问题太绝对、太片面,失之公正;二是思想消极、言语偏激;三是中心过于含蓄晦涩或立场态度爱昧。 

话题作文有“概念型”的、有“思辩型、关系型”的。前者的“概念”具有多义性,学生立意时易把握概念的外延,而对其内涵很难把握尺度,找不到立意的最佳角度,往往流于肤浅。后者虽有很大的开放性,但开放中有隐含的限制,若挖掘不深,就会失之偏颇。如2003年高考作文题“情感亲疏与对事物感知”的话题,有很强的辩证色彩。从“亲疏”和“认识的深浅”可以派生出六种关系,有的正确,有的片面,有的深刻,有的浅显。因此在审题立意时要辩证地去认识问题,否则就会顾此失彼,走上一个极端。如以“减负与增效”为话题进行作文,如果不确定写作立意的重心,学生极易从反面对当前学校教育、现行教育体制进行挞伐,在文中渲泄自己的满腹牢骚,这就容易造成思想上的硬伤。主旨是文章的灵魂,应该慎重对待,要根据题目要求及自己对材料的熟悉程度来选择角度,力求观点旗帜鲜明、立场坚定明确。 

若不认真审题立意,在写作中很容易进入这些误区,因此,在写作中,我们要加强读题、审题的意识培养。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都是以话题为内容的开放式命题。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命题组负责人张伟明说:“这种开放式作文的好处是给考生写作的空间更大,发挥的余地更大。考生可根据材料所提供的内容,或联系实际,或发挥想像,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想写的事;可以自主选择文体,或议论,或记叙,叙谈自己对事物的认识,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使考生在写作上有了自由驰骋的空间。”对“三自政策”(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考生写作话题作文时必须紧记。当然,不等于说,懂得了话题作文的特征,就能写好话题作文。实际上,目前高三学生,有的虽然懂得这些特征,但在写作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失误。下面我们归纳出话题作文写作的六大失误,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失误一:套用模式,文章刻板。

有的考生或因为临场作文缺乏自信,或因为平时训练不当(大抵是指导有误),于是准备了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五段模式”,即引论部分导入话题,本论部分三段并列,结论部分联系自己。如果题目有提示性材料,要求针对材料写作文,他就导入“爱国主义”,主题部分先写“爱国主义在今天更要发扬光大”,再写“爱国主义是我们学习、工作的动力”。这里的爱国主义=X,X可以代入许多褒义词;套用这样一个模式“法宝”,怎么能写出有血有肉、生动活泼而有个性的文章呢? 

对策:

弄清楚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的区别。话题作文也是一种材料作文,但它与过去一般的提供材料作文又有着明显的不同。①材料作用不同。材料作文不仅是写作的触发点,也是立意的根据。如1995年阅读寓言诗《鸟的评说》写一篇议论文。一般来说,写这篇议论文都离不开这首诗的寓意--怎样正确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和短处,都需要点明材料。话题作文往往也给材料,但这材料不是立意的初始出发点与最终归宿点,而是立意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触发点。作文的内容不是所给材料的思想内核与思想延续,而是所提供话题的发散与辐射,是话题的远方目标与方向。②体裁要求不同。材料作文只能按照规定写成议论文(或记叙文),而话题作文则是“文体自选”,给了考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个性特长,展示写作才华,显示其综合写作实力的广阔的空间。③入题方式不同。材料作文如写议论文,必须按照“引-议-联-结”的模式来构思,首先必须概述所供材料内容,然后在此基础上点明所供材料的主旨,引出议论文的中心论点。而话题作文如写成议论文,则不一定要概述所供材料,完全可以抛开原材料另辟蹊径,引出话题,只要所写内容与话题相关就行。④思维形式不同。材料作文多为“线性思维”,考生的认知趋同现象较重,严重束缚了考生的创造性。而话题作文则可更多地体现考生的创造性、发散性思维,能多角度、全方位地检测考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失误二:审题有误,偏离题意。

一般说来,话题作文审题障碍少,难度低,考生不致离题。但也由于话题范围大,于是有的考生掉以轻心,忽略了审题这一关,写出偏题、离题之作。如2000年的高考作文,就有不少考生在论“创新”问题,全文既没有关于话题的任何表述,整个思路也完全离开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话题,这显然偏离题意了。 

对策:

抓好审题这一环节。话题作文的开放性虽然很明显,但在内容上仍有一定的限制。比如,在话题作文中常常可以看到一个特定的词语--“有关”,这既扩大了取材范围,同时又作了一定程度的限制。所谓“有关”,含有“重合”,“交叉”乃至“搭界”之意,即有关系的,可以涉及到的。比如2000年有的考生所写的《论创新》《小议“失败”》《二十一世纪的新人类》等,就是与“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话题无关的。为了防止猜题、押题等应试思想的蔓延,以后的高考作文肯定要加大限制性,其中主要是内容上的限制。因此,写作话题作文必须有一个严肃认真的审题过程,否则就容易偏离题意。认真审题既可避免偏离题意,又会帮助我们打开思路,扩大选材的范围。 

   失误三:思路不清,结构混乱。

由于话题范围大,考生可能会觉得有很多话可说,加上时间紧迫,来不及深思细想作通盘考虑就匆忙下笔,结果是先想到什么就先写什么,写到后来,觉得还漏掉什么就补写什么,导致思路不清晰,段与段之间没有什么必然的逻辑联系,结构混乱,毫无章法。 

对策:

一是学点关于文章结构的理论知识。二是养成写前先拟提纲的习惯。拟提纲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理清思路,谋篇布局,进行通盘考虑的过程。三是每次作文训练后,向老师请教:本次作文全班最佳的文章结构是怎么样的?以学习其他同学结构文章的策略。 

   失误四:内容缺少真情实感

近几年高考作文卷中真正动情的文章实在是太少。要么平铺直叙,感情苍白;要么用语气词来凑,矫揉造作;要么口号不断,套话连篇;要么政论文章,临高训人……矫情伪情少情无情之作泛滥。或是矫揉造作,装腔作势;或是胡编乱造,粉墨登场。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瞧出破绽,这样反而弄巧成拙,失误更大。评分标准列“感情不真实”的文章为4类卷,20分以下。 

对策:

记叙文本来就要动之以情,就是晓之以理的议论文,也要注入强烈的情感。所以高考一类卷规定要“感情真挚”,这种真挚感情还须贯注于发展等级的诸项要求中。无论是立意谋篇,还是遣词造句,作者都要把从心窝里流出的喜怒哀乐,倾注于人事、景物、道理上。惟有这样,作者澎湃的感情,才能引起读者的心弦和鸣,才能鼓动读者心旗摇荡,拍案叫绝。真正意义上的真情实感,必须在对客观事物反复认识、反复体察的基础上才能获得。 

  失误五:文体不明,失之偏颇。

话题作文规定“文体自选”,而不少考生文体选不准,写起来到底是哪种文体,自己心底无数,既有记叙,又有议论,还作些说明,搞得“非驴非马”,成了“都不像”。如果说这是运用“夹叙夹议”的写法,也没有掌握好“叙”与“议”的比例和分寸,结果中心散乱。 

对策:

话题作文由于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这就要求我们在写作时选择最佳文体。一要看话题适宜用什么文体。1999年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话题的作文,2002年以“心灵的选择”为话题的作文,编故事、写记叙文比写议论文似乎顺手些;2001年以“诚信”为话题的作文,写议论文比编故事、写记叙文似乎顺手些。二要看自己擅长写什么文体。如果你形象思维发达,视野开阔,联想丰富,长于记叙、描写、编故事,就可以写一篇记叙文、散文或者小小说;如果你理性思维缜密,平时好发表议论,并且判断准确,说理雄辩,就可以写一篇议论文、杂感;如果你平时喜欢古今诗词,有较强的炼字炼意能力和音韵知识,就可以写一首诗;如果你思维清晰、细密,说话有条理,而且又擅长解说介绍,也完全可以写一篇说明文。三要考虑是否已占有与该文体相应的足够材料。材料是作文写作的物质基础,如果缺少材料的话,即使自己偏好某种文体,也只能放弃。四要考虑用该文体写作能否写出新意,避免从众心理。只要你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学功底,不妨去选择那些比较冷僻的的文体(比如小小说、寓言、童话、戏剧、小品等)去写,或创造“另”类文体(套用应用文体、移植专业文体、自创无名文体),这样,你的文章也许会成为“万绿丛中一点红”,从而获得高分。当然,《考试说明》和评分标准都规定要“符合文体要求”,这就要求考生掌握各种文体的基本规范,“写什么像什么”,是记叙文就要人、事清楚,人、事集中;是议论文就要观点明确,论证有力,驳斥到位;是说明文就要说明事物的特征功能,说清事理的来龙去脉。 

   失误六:题目拟定,没有特色。

不少同学并未真正重视文章的拟题,有的虽然重视但拟不出好的标题来。具体表现在:有的同学习惯以话题作标题。当然,从这几年的高考作文看,“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和“心灵的选择”话题,也确实可以用来作文章的标题,但并非所有的“话题”都适合用来作标题,有些“话题”只是规定了一个很大的范围(如“诚信”),若以此为标题可能就不够恰切。有的则是随便拿一句话作标题。更多的是一般化,没有特色,没有意蕴,不吸引人。 

对策:

在自拟题目时,要注意拟题的规范:①确切。标题要与文章内容相符,含意要清楚,宽窄要合度。②精炼。标题的文字不能拖泥带水,要言简意赅,高度概括。③新颖。好的标题要意味隽永,新鲜醒目,不落俗套,能深刻生动地暗示内容,又能给人以强烈的印象,引起读者的兴趣。在具体拟题时,可采用如下四种主要方法:①直言明旨法,如《人贵有诚信》《提倡开拓和进取》等。②仿拟套用法,如《金钱诚可贵,诚信价更高》《诚信,爱你没商量》《诚信风来满眼春》等。③辞格借助法。如,比喻:《小心这把双刃剑》《人生是一张答卷》《诚信,交往的桥梁》等;夸张:《一花一世界》等;对比:《律人与律己》等;借代:《我身边的“曾子”》等;对偶:《记忆王国唐僧行凶,南海仙境观音解难》等;顶针:《人生多彩,多彩人生》等。④形象符号法。如《10-1=?》《?+?+?+……=0》《WWW……》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