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4 10:59:5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浅谈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教师中心稿)

  江苏省淮北中学  邮编:223900

浅谈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教师中心稿)

论文摘要:探究性是人类探索未知、征服自然、启迪智慧、求异创新的系列活动。本文就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浅谈探究性的问题。

关键词:浅谈    新课程   学习方式   

探究性是人类探索未知、征服自然、启迪智慧、求异创新的系列活动。在这里,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旧课程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新课程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自然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转变学生的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在当前推进教育的形式下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单一、被动和陈旧的旧课程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大障碍。试想,如果一个在学校中度过九年或十二年学习生活的孩子,整天处于被动地应付、机械训练、死记硬背、简单重复之中,对于所学的内容总是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那么如何能指望他成为高素质的人?他能有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吗?

转变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意味着什么?传统的旧课程的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守旧性、客体性、受动性、依赖性的层面上,从而导致人的创新性、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日渐消退。以语文为例:义务教育学了九年,二千七百多节语文课,语文学的一知半解。死记硬背,导致知识的系统性的破坏。新课程的改革重在创新,创新是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要学生变守旧为创新,客体为主体,受动为能动,依赖为主动。这是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学习不是一种外在的压迫控制力量而是发自内心自觉行为。基如此,新教材课程改革提倡以弘扬人的创新性、主体性、独立性为宗旨的自主学习。

新课程提出的课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学会思维,学会发现,要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换句话说,要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或实践能力的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及其对应的教学方式。要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教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亦步亦趋的紧跟教师的思路,上课认真地记笔记,课下反复背笔记,这样的学生,在应试阶段可以考高分,但很少具有创新思维和发散能力。试比较一下,中国的中学生在世界上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世界奥林匹克竞赛中,我们的选手又得了多少多少金牌,但是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我们可曾见到一位中国自己培养出来的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和实践活动,要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大胆创新、敢于质疑的意识和习惯,确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

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是教育价值观、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让学生把学习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思索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让教学过程中的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变为倾向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现代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新课程讲的转变新课程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说就是将传统的新课程的学习方式转向现代新课程的学习方式。但是现代新课程的学习方式不是特指某一具体的方式或几种方式的总和,从本质上讲,现代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具有不同层次不同结构的开放系统。认识和把握现代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本质特征是我们创造性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主动的、富有个性的重要保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动性

主动性是现代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重要特征,他对应于传统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二者在学生的具体行为中表现为:我要学和要我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的一种内在需要,要我学则是基于外在的诱因和强制。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习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学习对他来说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爱学,越会学,学习起来事半功倍。相反,如果学生不感兴趣,学习起来味同嚼蜡,在教师的教鞭驱使下,被动学习,学习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只有学习的兴趣真正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的学习才真正成为主动的自觉行为。

二、独立性

独立性是现代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核心特征,它对应于传统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依赖性。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则表现为我能学。每个学生都有表现欲,都想有一块展示自己能力的平台。阿基米德说:给我一根杠杆,我能把地球撬起来。低估、漠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新课程要求为师者必须尊重学生的独立性,鼓励、启发、引导学生独立学习,在现阶段还要做好学生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化过程。随着学生独立能力的由弱到强,由小到大,学生的学习行为自然变为由被动让老师教到主动让我学。

三、独特性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样事物,更何况天真烂漫的学生呢?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别于他人思考、观察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多元智力理论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学生的智慧不同,他们的学习优势、学习需要、学习风格和思考方式不一样,新课程的学习方式自然不同。传统教学方法的大锅饭、一刀切、一锅煮,完全抹杀了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本谈不上因材施教。差异性决定学生的个性发展的不平衡性。孔子尚且弟子三千,贤人只有七十。新课程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把它作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利用的教育教学资源。

四、体验性

体验是自外而内的情感过程,它指由身体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情感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由感性认知升华到理性范畴。现代的孩子受教育早,智力发展快,能力较强,但是即使是高中学生也不过十几岁,他们有感知外在世界的天性,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由童心去发现童趣,由童稚去发现童真。强调学生积极参与,不仅要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手做,而且要用脑想。要让学生用身体去体验,用心灵去感悟。

五、质疑性

质疑是指对问题的提出。问题是科学研究的出发点,是开启科学之门的钥匙。没有问题就不会有发现,没有发现就不会有创造,没有创造何来质疑?所以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以诱发问题来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需要特别强调问题意识的培养和形成。问题意识是学生进行学习特别是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

以上五个特点是探究新课程的学习方式必不可少的几个方面,它们虽是从不同角度提出的,却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只有真正把握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实质精神,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新课程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浅谈新课程的学习方式(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新课程中语文学习方式的整合(教师中心稿)04-14

浅谈新课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04-14

学习方式琐谈(教师中心稿)04-14

浅谈合作学习(教师中心稿)04-15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教师中心稿)04-14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探究(教师中心稿)04-14

新课程背景下小说阅读教学方式之探索(教师中心稿)04-14

自主学习方式在高考备考中的运用(教师中心稿)04-14

浅谈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教师中心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