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的要求与写作导引(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4 10:59:13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考作文的要求与写作导引(教师中心稿)

司马鞍  yldayyc@163.com

高考作文的要求与写作导引(教师中心稿)

[目标透视]

从2000年起,高考作文分“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来评分。基础等级的要求共有六条。1、符合题意。这是对审题的要求。指所写的文章符合题目所提的各项要求,在实际写作时,要看清楚题目所提供的材料、话题和所附的“注意”或“要求”。2、符合文体要求。高考作文文体不限,这只是提供文体选择的自由,选择写议论文就要像议论文,选择写记叙文就要像记叙文,选择写小说就要像小说,选择写散文就要像散文……不能写成“四不象”。3、思想健康,感情真挚。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不矫揉造作,不写假大空文章。4、中心明确,内容充实。不管写什么文章,赞成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批评什么,绝不能含糊,同时要有充分的材料表现或证明自己的观点、态度。5、结构完整,语言通畅。结构是思路的外在表现形态,思路清晰,结构自成;语言通畅,就是要文从字顺。6、书写规范,标点正确。

“发展等级”的标准包括:1、深刻透彻。如: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势和结果。“现象”就是我们所直接观察到的事物,了解到的事件或言行,“本质”则是事物的根本特点、基本属性,事件的最大意义、言行的最终目的等等,深入本质也即是透过现象,把握特点、属性、意义、目的等。善于深入分析某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或由此会产生什么结果,才能更好地把握本质。2、生动形象。如:善于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形象丰满,细节生动,意境深远。要使表述形象生动,实际要解决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具体化问题,二是形象化问题,解决这两个问题都得靠描写。3、有文采。如:用词生动,词语丰富,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词语、修辞、文句要靠日积月累,存之于心,用之于笔。4、有创新。如:构思精巧,推理想像有独到之处,材料新鲜,见解新颖,有个性特征。“有创新”是从形式到内容的更高要求,是写作的高境界。这四项标准在具体写作中不必面面俱考虑,可根据自己特长和喜好,发展自己的强项,强项得到发展,其他各项也会有了深切体会。

[佳作点击]

面对大海

                   上海一考生

清代张潮《曲梦影》中有言:“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当面对着海,面对着这片蔚蓝,我不禁想到:海以何人为知己呢?

海与大河不同。河流缓缓流淌,如老聃的“清静微妙,守玄抱一”;而大海变化万千,如庄周的“洞达而放逸”。海水的磅礴之势,海水的傲视天下,海水的宁静微澜--面对这样的海,我听到的是孟德的“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我看到的是太白的“孤帆一片日边来”;我想到的是子寿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在历史的进程中闪着文学的光,并且这片光芒不仅有亮度上的耀眼,更有色彩上的绚目--因为海的多变。但当面对这片蓝色之时,我们又如何能够只专注于它的磅礴、它的孤傲、它的宁静呢?曹操的壮志,李白的才华,张九龄的妙句不是更应得到我们的关注、我们的肯定和我们的继承?大海成为古典文学众多意象中的闪亮一点,它的价值又岂止是它的多变?古人为我们留下了海一般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的灿烂文化,作为拥有悠久历史与丰富传统的民族的子子孙孙,我们的目光不该仅留在海水表面。

海的能量不仅蕴藏于中国古典文学,它于全人类的艺术领域都有巨大贡献。当莫奈怀着对自然的膜拜,当海明威笔下的老人与澎湃的海洋做着殊死搏斗,当贝多芬聆听内心汹涌的潮声谱出震撼人心的命运之曲……艺术家面对大海的时候,他们看到的不只是海水还有宇宙万物,他们听到的不只是浪声还有心潮起伏。他们用独特的心去感悟海,去感悟人类世界,于是他们为人类留下的艺术珍宝又如何能用海水去度量?无论是印象画派还是《老人与海》抑或《命运交响曲》,这些诞生于海又比海更为广阔更为丰富的文化,值得全人类去传承发扬。

文学与艺术在海的渗透中格外鲜活,而我又由此想到了人类更本质的东西--那便是人性。也许雨果那句“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心”已经足以说明问题,但在充斥了现代科技的今日社会,人性似乎重新回到一个需要被讨论与审视的高度。曾有人提出所谓“鱼的哲学”--能够随波转向便是适者--适者生存。但大海给予我们更坚定更值得钦佩的礁石。礁石任由海水冲刷,我自巍然不动,当潮水逐渐退去,显露的才是真我本色。每个人的心均是片汪洋大海,做鱼还是礁石是处世哲学的选择,而毋庸置疑的是,礁石比鱼更长久。

其实大海给予我们的远不止文艺哲学,或者说文艺哲学中包含的远不止大海。但面对海,马尔克斯的冷峻,富恩特斯的磅礴,鲁尔弗的神秘,柯塔萨尔的细腻都一一浮现,我们可以听见来自先人们的呼唤,以及内心真正的自我。

(2002年上海高考作文  引自《语文学习》2002、9)

引名言开头,点出所写对象,流畅自然。

由海联想到与海有关的文学,颂扬海一般博大精深的文化。

侧重从艺术角度写海在作者心中的蕴含。

由海想到了处世哲学。

总评:这篇文章材料十分丰富,如果没有平时日积月累,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文化积淀,那么,即使面对大海有丰富的联想,也只能说说空话而已。由大海想到大海里的鱼和礁石,并引出两种处世哲学,明确人应当怎样去面对真正的自我,这也来源于平时对生活的思考。充实、丰富来自平时。作者不辞辛劳地吸收、消化、积聚,正因如此,才开出这鲜艳的花朵。

石碑上的历史

浙江一考生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年糕。大姑子,小舅子,远亲总比近邻好……”古老的儿歌在空气中来回地飘荡,倒映出无数轮回。石碑静默地伫立在村头看着几百年沧海桑田,而歌声依旧。

三百年前,县官接到快马来报,滁州境内瘟疫泛滥,凡染病者半月之内咳血而死。县官立即下令全县戒严,不许任何来自滁州者入内。

三百年后,村西的黄四娘接到儿子电话,说是在北京染了肺病,准备回村调养。

历史的轨道以平行姿态延伸,前后追逐着;历史也按照同样的方式苏醒,今昔审视着。

县官坐卧不安,自己膝下无子,只有在滁州城北的弟弟一家亲戚。倘若他们来本县避瘟疫,要不要开城门呢?

黄四娘心里咯噔一下,忙问儿子是不是得了报纸上说的那个传染病。儿子在电话那头咳了两声就挂了。

几天后,县官走向了城门。黄四娘走向了村口。历史的轨道也紧密地切合在一起。

“伯父,我爹娘都染病死了,全家上下就剩我一个了。我拼了死才逃到您这儿来的。伯父,您开开城门吧,您不能见死不救啊!”门那边的县官的侄子哭着,“妈,我回来了。”村外边儿子向着黄四娘走来。

历史带着厚重的颜色重合在一起,沿着时间的墙流淌开来。

门这边县官老泪纵横:“我已下了禁令,我得对全县百姓负责啊。”村这头黄四娘后退了几步:“儿子,听妈说句话,别往村里走。”村民们渐渐围上来,在黄四娘身后围成一个半圆。

“伯父,您开开城门吧!您不能见死不救啊!要死也得死在亲人身边哪!”“妈,你让我进村吧!你不能见死不救啊!要死也不能死在外头哪!”

理智与情感分别立于天平的两端,亘古的风吹过,历史在继续。

门这边县官不断地踱着步,作着他这一生最大的抉择,理智与情感的天平逐渐倾斜,县官最终在夕阳西下时下令打开城门。村这头黄四娘流着泪从村民手中接过了扫把:“儿子,今天不是妈狠心,但只要妈今天在这儿,就不能让你进村。你看看妈身后这些乡亲,他们都是看着你长大的,你忍心把病传给他们吗?你还记得这村头石碑上刻的字吗?理智点吧--你是妈的儿子,可妈不能因为你而害了全村人哪!--你得照电视上说的做啊!妈已经打电话给了防疫局,他们马上就到了。”

历史的轨道按照它熟悉的方式重合在一起,却最终折向两个方向。

石碑上刻着:嘉庆七年,滁州瘟疫泛滥,本县县官内侄自滁州来县,县官开城迎侄,数月之内,全县死绝。亘古的风带着古老的气息拂过石碑上模糊的字迹,沿着时间的轨迹讲述着一个关于理智与情感的久远的故事。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请我吃年糕。大姑子,小舅子,远亲总比近邻好……”古老的儿歌在空气中来回地飘荡,倒映出无数轮回。石碑静默立在村头听着几百年歌声依旧,只是历史再也不会重演了。

(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  引自《中学语文》2003、9)

用儿歌开头,清新醒目;“远亲”“近邻”紧扣话题。

把三百年前和三百年后的故事交错着写,含蓄而不失流畅。

点出“理智与情感”。

理智与情感的天平怎样倾斜?县官倾向情感一边,村妇倾向理智一边。构成强烈对比。

余音如缕,意味深远。

总评:这篇文章最引人注意的是采用蒙太奇手法,把两件性质相同而选择不同导致结果迥异的时间跨度三百年的事情组合在一起,开合自如;另外,用古老的歌谣营造意境,清新而富有韵味,可见作者构思的功力。这些方法的运用之妙不在方法本身,而在于用得切合。引用歌谣,是因为歌谣的内容切合题意,正因如此,歌谣才有了灵气;两个古今故事反映了理智与情感的选择,所运用的蒙太奇手法才为文章增彩。新颖的构思,扎实的基础,使本文“亮”起来,在众多的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

转  折

北京考生

林中的通幽曲径,因为那些曲曲折折的转弯才更富诗意与浪漫;一部扣人心弦的电影,情节往往是一波三折,令人回味而犹有余香。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东西因转折而变得愈发美丽。

一本书因转折而精彩。《飘》中的女主角思嘉丽由一位娇弱的千金小姐因时代的变动以及身体内自尊的血液,而转变成了坚韧的、真正美丽的铿锵玫瑰。这样的蜕变真实而精彩,这样的转折使《飘》成为一部掩卷难忘的经典。在《呼啸山庄》中,男主角希剌克利夫,由一个单纯的、爱意绵绵的少年转变成一个因爱而泯灭了人性的复仇恶魔,这场由爱而起的悲剧摄人心魄,因为这转折突然而精彩,这样骤变的人性更是突出了爱在他心底烙下的深刻印记。另外,如希区柯克、欧亨利的那种发生在结尾处的出人意料的决定性转折,更是蕴藏着无穷的魅力。这些作品的转折,我想无论是美好或惊艳,都会令我们最大限度地体会到作者的用意,从而获得思考,它们无疑是精彩的。

文学作品中的转折多半是虚构的,人生中的转折却是真实的。虽然,有的令人痛不欲生,但其最终却成为铸造生命奇迹的一块块基石。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左丘失明,厥有《国语》;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许多先贤都是在经历了如许苦痛的转折之后,更深刻地体味了人生的大义所在,依靠惊人的生命力延续了生的意志,写下了一篇篇传世经典,造就了一番番奇功伟业。就是在这些转折中,先哲们的坚韧和坦荡,使他们的人格和思想在历史长河上空凝聚成了一瓣瓣恒久的心香;也正是这些转折,激发了更多的感喟……

记得林清玄说过:“生的路上,并不是你在哪里放上一个门框,那里就是唯一的出口。你可以向左向右转个弯,去寻求生命的出口。”是啊,我们的生活之路一定不是平坦笔直的。有些转折也许是不情愿的,就如自己孩提时得知要离开居住已久的城市迁往北京时,心中的那份不快一样,不愿意离开相处已久的亲朋,对每一条街道,甚至是街边的陌生人都有一分不舍,毕竟没人愿意面对离别。到了北京后慢慢地适应了,认识了新朋友,生活有了新的精彩。这样的转折,乍看不美好,似乎是一种结束,如今想来,反到觉得是一个起点。

生活中的转折--无论快乐或痛苦,我们都应该微笑着面对,生活本来就有起有落,我们也应该如此看待生活。愿一个个转折为你我交织出一条值得回味的生活之路。

(2003年高考京沪卷   引自《新语文》2003、8)

开篇点题,并简捷明了地提出观点。

所举例子反映作者是一位文学爱好者。有充分的知识储备,写得充实。

从文学作品转到人生,运用高中课本现成的例子充实内容。

进一步论述:转折是一个起点。

总评:这篇文章靠扎扎实实而得满分。开头提出“在我们的生活中,许多东西因转折而变得愈发美丽”这个中心论点,紧扣题目,接下来从“一本书因转折而精彩”、“人生中的转折”“最终却成为铸造生命奇迹的一块块基石”、 “转折”“是一个起点” 三个方面证明中心论点,无论是总论点还是分论点都十分明确,干脆利落;而且每个段落都有中心句,脉络非常清晰。证明论点的材料显示出作者是个有心人,平时注意积累,写起来才能充实而深厚。

[习作升格] 

中档作文

最后一缕阳光

高三(18) 陈冰冰

这是入冬后最冷的一个早晨,细线似的阳光刺破了云层,却不知散落在了哪里。最后几片顽固的枯叶先前还在光秃秃的枝条上打颤,这会儿也耐不住北风呼啸而被扫落在地了。只是,天气再冷也降不下人们过年的热情,这不,商场还没开门呢,买年货的人倒早把门口堵了个水泄不通。大家都缩着脖子,插着兜,只盼着早点开门,免得活受罪。

小爱带着她7岁的女儿巧巧也等在商场门口。这几年小爱夫妻俩辛勤做生意,赚了不少钱。正月里,肯定会有不少亲戚朋友到家里来玩,可要好好地办些年货,小爱心里盘算着。

巧巧拉着她妈妈的衣角,眼睛四下里瞧着。

“妈妈,那里有一个老爷爷……”小爱回头看去,有个乞丐蜷缩在离他们不远的柱子旁,身前是那个标志性的物件--一口破铁碗。那个乞丐大概五十来岁,头发灰得泛白,像是蒙上了一层灰,身上的那件旧棉袄显然不够大,仅剩的两个扣子也没能扣上,露出了里边半灰半黄的毛衣,两只皲裂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那张形同松树皮的脸上凹陷着一双空洞无神的眼睛。

“看起来挺可怜的。”巧巧对妈妈说。

“别理他,说不定是装的!--巧巧可要用功读书,长大做一个有出息的人。”小爱瞥了乞丐一眼,“四肢健全的,干什么不好。”

站在旁边的“麻子脸”听到后,也斜眼瞥了乞丐一眼,搭腔道:“对呀,对呀,报纸上都登了,说这些人白天穿得破破烂烂地沿街乞讨,到了晚上就西装革履住酒店呢!”说着,又低头看了看巧巧,“你看这小孩多乖巧,听妈妈话,要好好读书。”

巧巧使劲地点了点头。

“麻子脸”感慨地说:“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小孩读书是每一家的头等大事啊。”

“可不是吗,我和她爸现在就为女儿明年上哪所小学发愁了。”

“都一样,都一样……”

“门开了,大家都进去吧!”不知是谁这么喊了句,堵在门口的一群人一窝蜂全涌进了商场。

一阵风刮起了地上的落叶,落叶打了几个转,最后无声地掉进了那口破碗。老乞丐正要抓起那份老天爷的施舍,咦!怎么亮晶晶的?糖果?老乞丐疑惑地抬起头,是那个小女孩,她正蹲在老乞丐面前从小口袋里抓出亮晶晶的糖果,很漂亮的糖纸,在阳光下泛着五彩的光。“老爷爷糖果很甜的,送给你。”小女孩扑闪着水汪汪的大眼睛,笑靥如花。老乞丐暖暖地笑着,皲裂的双手拣起一颗糖递给了小女孩。小女孩笑盈盈地剥开糖纸,美美地吮着,又剥了一颗,塞进老乞丐的嘴里,阳光暖暖地洒着,柔柔地熨着老乞丐脸上的皱纹,也一直熨到了心里。

开头写景,渲染了气氛,对情节也有暗示作用,富有表现力

小爱生活的介绍和心里的盘算与主题关系不密切

人物描写抓住了特征

有关读书的对话使文章旁生枝节

“小女孩”喂糖的行为显得不合情理

总评:这是一篇小小说,描写形象具体,语言有一定表现力;人物间构成对比映衬,显示了作者构思的功底。但得分只能在中档。最主要的原因是主题表现不够集中,不够鲜明有力。就整篇文章看,作者想要表现的是:对弱势者不能冷漠对待,应当给予同情。但中间主要情节生出不必要的枝节,影响了主题的表达;人们对乞丐的态度表现得不够充分,达不到理想的表现主题的效果。另外有的细节不合生活,如小女孩给乞丐喂糖,缺乏生活基础。砍削枝节,补充与主题关系密切的细节,调整不合生活的描写,从而增强对社会不良现象批判的力度,本文才会精彩起来。

改后例文

最后一缕阳光

高三(18)陈冰冰

这是入冬后最冷的一个早晨,强细线似的阳光刺破了云层,却不知散落在了哪里。最后几片顽固的枯叶先前还在光秃秃的枝条上打颤,这会儿也耐不住北风呼啸而被扫落在地了。只是,天气再冷也降不下人们过年的热情,这不,商场还没开门呢,买年货的人倒早把门口堵了个水泄不通。大家都缩着脖子,插着兜,只盼着早点开门,免得活受罪。

“嘿!你说这年头也真是奇了怪了,连乞丐也时兴置点‘年货’好过年啊!”说这话提个满脸麻子的年轻人,他用手时碰了碰站在身旁的“眼镜”,示意他瞧瞧刚发现的“新大陆”。“眼镜”顺着他所指的方向望去,还真是个乞丐蜷缩在离他们不远的柱子旁,身前是那个标志性的物件--一口破铁碗。那个乞丐大概五十来岁,头发灰得泛白,像是蒙上了一层灰,身上的那件旧棉袄显然不够大,仅剩的两个扣子也没能扣上,露出了里边半灰半黄的毛衣,两只皱裂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那张形同松树皮的脸上凹陷着一双空洞无神的眼睛,他显然听到了“麻子脸”的话,下意识地埋了埋头。“看起来还真挺可怜的。”“眼镜”还盯着乞丐,上上下下打量着。“装的!”“麻子脸”故意拖长了腔,斜眼瞥了乞丐一眼,“他们天生就是个好演员,要是哪个导演找上了他们,搞不好还捧回个“奥斯卡”呢!“眼镜”笑笑,没搭话。不过,“麻子脸”话音的分贝足以让旁边的人都听到了,要不怎么一下子会有这么多人凑过头来?

“对呀,对呀,报纸上都登了,说这些人白天穿得破破烂烂地沿街乞讨,到了晚上就西装革履住酒店呢!”一个头发烫得快卷成速食面的女郎抢先发表了见解。

“就是,对这些人绝对不能有妇人之仁,不能助长这种不劳而获的社会风气。”站一旁的“黑皮衣”颇为忿忿地说。

一时间,大家的目光全都集中在了那个“伪装”的老乞丐身上,老乞丐把头埋得更低了,双手也握得更紧了,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发白的地面。一阵割面的冷风吹来,大家都打了个寒颤,又都把头缩了回去,继续等着开门。

“妈妈,好冷。”一个奶声奶气的小女孩拉扯着烫发女郎的衣服。

“哦,宝贝,把手伸过来,妈妈给你揉揉。”烫发女郎满脸的温柔。

“妈妈,那个老爷爷也很冷吧,看他在发抖呢。”小女孩担心地说。

“乖,宝贝,咱们别理他,他怎么会冷呢?”烫发女郎满不在意地瞟了瞟老乞丐。

“罢了,罢了,大冷天的,人家也不容易。”“眼镜”说着,从口袋里摸出一个五毛的硬币抛向了那口破铁碗,“当”的一声,老乞丐的身子也随之一抖,他抬眼看了看“眼镜”,眼神里写满了惶恐。

“你这人真是……唉!”“麻子脸”冲着“眼镜”叹道。

“哎,门开了,大家都进去吧!”不知是谁这么喊了句,堵在门口的群人一窝蜂全涌进了商场,乞丐仍蜷缩在那儿。

又一阵风,刮起了地上的落叶,落叶打了几个转,最后无声地掉进了那口破口碗,盖住了那枚五毛的硬币。老乞丐苦笑着,正要抓起那份老尺爷的施舍,咦!怎么亮晶晶的?糖果?老乞丐疑惑地抬起头,是刚才的那个小女孩,她正蹲在老乞丐面前从小口袋里抓出亮晶晶的糖果,很漂亮的糖纸,在阳光下泛着五彩的光。“老爷爷糖果很甜的,送给你。”小女孩扑闪着水汪汪的大眼睛,笑靥如花。老乞丐暖暖地笑着,皱裂的双手拣起一颗糖递给了小女孩。小女孩笑盈盈地剥开糖纸,美美地吮着,又剥了一颗,递给老乞丐。阳光暖暖地洒着,柔柔地熨着老乞丐脸上的皱纹,也一直熨到了心里。

 [经典搜索]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陆机《文赋》

退之下笔时,他人疾书之,写诵之,不是过也,其敏亦至矣。盖其取之也勤,故其出之也敏。--刘定之《刘氏杂志》

新概念里头其实也包含着旧概念,有很多旧概念它是不可以改变的。譬如中国人讲修辞立其诚,就是说,我们不管怎么修辞,我们的目的是最诚恳地最如实地把这个东西讲出来。譬如我们说言为心声,譬如说我们主张言之有物,我们不主张用力太过,雕琢造作。

          --王蒙,《在“新概念”作文大赛的讲话》,《文学自由谈》2004、2 如果忽视了审题的第一关,等于首先在谋篇立意上打了败仗。

--倪海洋,《纵横捭阖,深刻高远》,《阅读与写作》2004、5

虚饰、矫情--学生作文大忌。 

--史绍典《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1-2

生活好比甘蔗,不“嚼”当然不可能领会其中的韵味。不领会其中的韵味,写出来的文章必然缺少生活的底气,又如何能感染人打动人?故而要想在作文上有所突破,就要学会“嚼”--嚼出生活的地道滋味。

     --郑文华《嚼出生活的地道滋味》,《语文学习》2001、11

   山林百鸟鸣啭,各有自己的声音;春日百花斗艳,各有自己的美姿,作文的生命力在于具有独特的个性。……真正的个性写作,意味着写作者对生活对生命的那铭心刻骨的、至少是有所感悟有所体味的独特的体验,这是一种只属于“我”的别人无法取代的情感世界……

        --黄孟轲《写作何为?》,《新作文》2003、9

[片段演练]

1、有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野地里的老虎自由自在,它们互相羡慕对方的自由与安逸。最后它们互换位置,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因饥饿而死,一只因忧郁而死。从笼子里走出的老虎获得了自由,却没有获得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里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空间生活的心境。

到底什么是幸福呢?如果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你将确立的中心是什么?把你所能想到的全部列出来,然后选择一个你认为最佳的列出写作提纲。

2、一个女孩迷上了小提琴,每晚在家拉个不停,家里人不堪这种“锯床腿”的干扰,常常表示不满。女孩一气之下跑到树林中独自奏完一曲。突然她听到一位老妇人的赞许声。老人说:“我的耳朵聋了,什么也听不见,只是感觉你拉得还不错!”于是,女孩每天清晨到树林里来为这位老人拉琴,每奏完一曲,老人都连声赞许:“谢谢,拉得真不错!”终于,有一天,女孩的家人发现,女孩拉琴早已不是“锯床腿”了,惊奇地问她有什么名师指点。这时,女孩才知道,树林中的那位老妇人是一个著名的器乐教授,她的耳朵也没有聋!

如果根据上面的材料,以“赞美”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你将选择什么文体来写?请列出两种不同文体的写作要点。

3、               散步的时候

我喜欢走直路

儿子却故意

把路走弯

我说

把路走直

就是捷径

儿子说

把路走弯

路就延长

“我”和“儿子”的话分别说出了什么道理?你赞同哪一个?试在坚持自己立场的基础上,兼顾另一方,写一段说理段落。

4、一次集体拍照时,大家都很注意自己的形象,可是在摄影师大喊“一--二--三”的时候,总有几个人在睁大眼睛坚持了好一阵之后,喊到“三”时却坚持不住了,当然留下的是遗憾。于是这几位纷纷喊道:“再来一张!”即使再来一张,就一定能解决问题吗?

从队列中走出一个人,他接过相机说:“大家都把眼睛闭上,喊到‘三’的时候,再一起睁开。”

冲出胶卷一看,第二张照片中,果然一个闭眼睛的都没有,大家全都神采奕奕。

同样是喊“一--二--三”,结果却明显不同。

这件事说明了什么道理?如果以“拍照”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你将采用什么文体来表现这个道理?把你的想法写成一个作文提纲。

[能力展示]

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作。题目自拟,文体自选,立意自定。

1、一个乞丐总是想:我能有两万元钱就好了。一天,他无意中发现一条跑丢了的很可爱的小狗,乞丐发现四周没有人,便把狗抱回了自己的窑洞里,拴了起来。

这只狗的主人是这个城市的富翁。这位富翁丢了狗后,很为着急,这是条纯种的进口名犬。于是,他利用电视等方式发了一则寻狗启事:如有拾到者,请速送还,酬金是两万元。

第二天,乞丐沿街乞讨时,看见了这个启事,便迫不及待地抱着小狗准备去领那两万元酬金。可当他匆匆忙忙抱着小狗又路过贴着启事的地方时,发现启事上的酬金提高到了三万元。

乞丐似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向前走了几步突然停下了。他想了又想,转身又把小狗抱回了自己的窑洞里。第三天,酬金果然又涨了,第四天又涨了。直到第七天,酬金涨到让乞丐吃惊时,他才跑回窑洞去抱狗。可想不到的是,那条可爱的小狗已被饿死了。

乞丐还是乞丐。

请以“目标”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2、有两个人做生意失败了,身上仅剩下几文钱,一个人气恼地要把它扔掉。另一个突然兴奋地说:“有办法了。”他们就用这几文钱买了几张彩色纸,再捡了一些树枝,做成了一些小风车玩具。他们拿到集市上去卖,很快就卖光了。他们再用现有钱做本钱,继续做这小小的生意。几年后,他们都成了富翁。

请以:“走出困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3、几个青年找到苏格拉底,向他请教到哪里可以找到快乐。苏格拉底没有正面回答,只告诉他们首先去造一只船,然后才能找到快乐。几个青年同心协力,到森林中找了一棵最粗的大树,用了四十九天终于造成了一只独木舟。他们再次请来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和青年们上了独木舟,一起出发了。他们喊着号子,唱着歌曲。苏格拉底问他们:“现在你们找到了快乐了吗?”青年们齐声回答:“找到了!”

请以“寻找快乐”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4、大山忧心忡忡地对卵石说:“你们都是我的儿孙,我的骨肉,怎么越长越不像我了呢?你们看我:峥嵘雄伟,岿然不动。再看你们,无根无基,没棱没角,到处乱滚,成了什么样子?”

卵石不以为然地说:“我们这样有什么不好?只有变成我们这样,才能随大江大河去漂流,认识外面的世界。如果都像你,一辈子都站在老地方不动,纵使穷极千里目,也不过永远只看到自己脚下那一方土地。”

请以“变与不变”为话题写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