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作文,你慢点跑(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1:06:1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湖南作文,你慢点跑(网友来稿)

长沙市雅礼中学 徐昌才

湖南作文,你慢点跑(网友来稿)

2005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湖南卷作文试题如下: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从一个人的成长来看,先要学会走,然后才是跑。任谁都跑过--无论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但跑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你或许有难忘的经历,或许有深切的感受,或许有独到的认识。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以“跑的体验”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注意]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内。②不得抄袭。

命题平实、亲切,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回归自我,回归真实”,强调对生活的积累和感受,观察和思考,经历和体悟,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也与课改后的高中作文教学实际相吻合,这种理念无疑是正确的。专家们认为,此次作文比去年的作文话题(“家庭教育”)更好写,更有利于学生创造发挥。新浪网的调查数据表明,湖南的作文是“最适合于学生创造”的。可是阅卷结束之后,本题的实际得分,或者说学生的作文实际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良好(48分)以上的只有4%,不及格(0-35)却占7.97%,中等层次的作文(36-47分)感觉不如去年。(参见《2005年普通高招语文试题〈湖南卷〉分析与评价》)。优秀作文比例之低,不及格作文比例之高,无论是和湖南卷去年相比,还是和全国各省试卷今年的情况相比,都是惊人的差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从命题本身和考生作文的实际情况来作一些分析。

其一、话题材料限制了考生作文的立意、选取材的大致方向和范围。引导语的第一句话“从一个人的成长来看,要先学会走,然后才是跑。”实际上暗含三层意思:一是暗引出“跑”的话题来;二是谈到了“跑”和“走”的关系,这也是一种构思方式;三是要求考生“从一个人的成长来看”,即必须结合人生的成长经历来谈“跑的体验”,如果未写自己的成长经历中的跑的体验,放言经济腾飞、社会发展、文明演进、民族崛起、国家富强,乃至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行业、一家公司的“成长”,等等,这些构思均是不适宜的。当然 ,有些引伸、联想要结合文章的实际情况来判断。一句话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不重要。第二层意思暗示一种构思方式,也告诉考生在“走”与“跑”的关系当中,重点是“跑”而非“走”,即“走”是“跑”的基础,只有先学会了稳稳当当地“走”,才可能快步如飞地“跑”。“跑”是目的,是质变,是重心;“走”是方式,是量变,是陪衬。主次分明,重点写“跑”,如果大谈特谈“走”,然后再轻描淡写“跑”,这种篇幅布局详略不当,也是不行的。第三层意思是限制和规范,你的立意和选材,切入行文的角度均不得超越“一个人的成长”,很多考生恰好忽略了这一点。

其二,“跑”的解说限制了思维的广度,暗示了思维的深度。导语第二句话是这样解说“跑”的:“任谁都跑过--无论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但跑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任谁都跑过”,强调的是“你”一定有这样的经历,目的在于调动考生有关“跑”的生活体验,暗示写实实在在、情真意切的生活体验,切忌泛泛而谈、抽象空洞,切忌矫揉造作、虚情假意,切忌胡编乱造、荒唐离奇,切忌想入非非、不合情理。这句话的暗示性极强,考生要懂得命题者的言外之意,话外之音。“无论身体上的还是心灵上的”,则进一步提醒考生,“跑”可以从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来理解(上句曾提到“从一个人的成长来看”),前者是身体上的一种姿态,物理上的一种呈相,是“跑”的基本含义,后者是心理上的一种张力,精神上垢一种“势能”,是“跑”的深层含义。呈列两种“跑”的方式,暗含对比之意,写心灵上的“跑”更典型,更理想,更深刻,有高度,有深度,强调一种思想精神、人生姿态、行事风范的体验和思考,也能展示考生与众不同、独特精深的人生体悟;写身体上的跑容易流于平庸肤浅,千篇一律,缺乏深度。当然,如果考生能够从“跑”这种物理运动中写出心灵的体验,那是比较理想的。阅卷的实际情况是,写物理意义上的“跑”(跑步、比赛、竞争……),写高三一年的拼搏进取,这两类题材的比较多,给人以千篇一律、不看即知的印象。写前者无非是坚强意志,鼓足信心,师生鼓励,取得胜利之类的内容;写后者无非是遭遇挫折,矛盾困惑,师长解惑,考生重振旗鼓,对胜利充满信心、充满希望之类的内容,写了心灵感受,但这种感受大同小异,虚泛空洞,难见匠心独运,新意迭现之作。写物理意义上的“跑”,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记流水帐,如实罗列“跑”的过程,而缺乏精彩传神的场景描写或片断描写,缺乏一种上升到心灵层面的体验和思考。写高三一年拼搏竞争的题材出现了矫情造作,空喊口号的文风。总之,写这两类题材出现的普遍毛病是,缺乏心灵体验,即便有一些感悟体验,又缺乏产生感悟的具体生活依托,文章思想内容平庸肤浅,感情虚假苍白,语言表达空泛铺张,这都是考生在构思时没有把思考的重心定位在“心灵之跑”上的缘故。命题呈列两种“跑”的方式,实际上暗示考生要追求一种体验的深度和力度,写出人生之跑的思想境界、人格操守、精神意志和高尚情感来,拒绝平庸浅薄的叙述,拒绝低龄幼稚的思考,拒绝就跑说跑的机械,这一点暗示或者说机关,很多考生忽略了。“但跑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体现了话题作文的开放性原则,强调考生应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特点来,而不要泛泛地去谈“跑”。

其三,三个“或许”既是对写作思路的一种提示和扩展,同时又是对话题作文选材范围和立意基点的一种规范和限制。“你或许有难忘的经历,或许有深切的感受,或许有独到的认识。”这是对上文“跑的体验是不尽相同的”作进一步的说明。“经历”,强调的是过程,临其境,闻其声,见其人,历其事;“感受”,指的是由“感”而发 “想”,由“感”而生“情”,更多地侧重于具体生动的生活印象;“认识”,指的是基于实践基础之上的一种理性思考,更侧重于“理”。这三个“或许”句对应了后面的文体要求,与“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密切呼应。不管是“经历”、“感受”,还是“认识”都必须是“你”的,都必须是“自己的生活实际”,而不能是别人的,更不能是虚幻不实,矫情造作的内容。所谓“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既包括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切感受和独到认识,也包括考生的所见所闻。写前者文中必须有“我”,写后者容易丢掉“我”。“所见所闻”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不少考生由此及彼生发联想,列举了许多远离自己的名人事例或社会现象,有“跑”的意思,却没有自己的心灵体验,这类作文很难说是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换句话说,你写自己“跑”的体验可以,写他人的“跑”给自己的感受、启示也可以,但要注意,他人的“跑”一定要和自己的体验结合起来,纯粹大谈特谈他人之“跑”,而忘记了自己是绝对不行的。很多作文不及格一个重要原因是只写他人、他事,就是不见自己的影子。“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是限制、规范,不能违背、超越,审题不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平时备考一定要加强审题训练。

其四,话题“跑的体验”本身也暗含限制。命题者要求考生以“跑的体验”为话题,而不是以“跑”为话题,也不是以“体验”为话题,它有意将“跑”与“体验”这两个大话题进行了整合,对考生的思维广度进行了限制,对考生的思维深度提出了要求。“跑的体验”是一个偏正词组,重点是“体验”,“跑”是限制和修饰“体验”的,考生不能泛泛地谈“跑”,而应写出自己的体验来。换句话说,考生写作必须兼顾“跑”和“体验”,二者缺一不可,实际上,不少考生谈的是人生成长过程中各种各样的“体验”,就是没有“跑”,或者说不是“跑的体验”。如,有的谈做人要诚实守信,有勇气,有智慧;有的谈父母双亲对“我”的关爱;有的谈公交车上勇制小偷,伸张了正义;有的呼吁人们要爱护花草树木,增强环保意识;有的谈家庭的不幸遭遇;有的谈同学或朋友之间的纯洁友谊,等等。这些内容只能说是人生成长中的体验,与“跑”没有任何关系,远远够不上“跑的体验”。结合整段导语来看,对话题的理解可以准确地定位为“我在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跑的体验”。另外,此次话题作文还对文体选择作出了明确的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命题者说,这是对多年来“不限文体”的一种反拨,明确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加强文体训练。作为一种导向本身不错,但考虑到高三话题作文训练的实际,以及写作教学中各种文体的界定不是非常明确这两种情况,这种要求还是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甚至扼杀了一些极有文学才华的考生,因为常规的记叙文或议论文,它们拒绝戏剧、科幻小说、童话、寓言、书信、广告词之类的文体,拒绝虚构、想象成份极强的文学作品,而才华横溢的考生模仿能力强,创新意识强,往往要冒险尝试各种各样的文体写作,写作能力中等或中等偏差的考生也常常由于文体意识较差而写不出合乎文体要求的文章。实际上,文体选择上的偏差不当的作文大有存在,这也是作文得分偏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我认为,今年的湖南卷话题作文,命题理念新颖,开放性不够,限制性太强,话题导语、话题本身及写作要求暗设机关太多,不符合话题作文“淡化审题,淡化文体”的要求,要让考生在短短的一个多小时内既要全面完整地理解命题意图及要求,又要完成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而且今年湖南卷还要求考生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赏析文章,一大一小两篇作文,书写量在1100字以上,这种标准、要求对考生而言过高、过严。即便对教师或命题专家来说,也不一定能准时、顺畅地完成作文。湖南考生作文成绩大幅度滑坡也就可想而知了。我想说,湖南作文,你慢点“跑”!

长沙市雅礼中学徐昌才410007邮箱:xccwxx1967@yahoo.com.cn

作者邮箱: xccwxx1967@yahoo.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