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知助鉴赏(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4 11:11:3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三知助鉴赏(教师中心稿)

  诗言志,诗传情。诗歌总是诗人用心尽情地创作出来的,总是用来体物写志抒情述怀的。而诗人借助文字符号所表达的情感与志趣总是与其社会背景、人生经历、重大时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笔者认为,读者对诗人的经历、处境、性格、志向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后,必定有助于诗歌鉴赏。

三知助鉴赏(教师中心稿)

  知人论世  有助鉴赏

  《孟子万章》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知人,就是考查作者的家世、处境、行踪、交游、求仕等;论世,就是考查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风尚等。通过这样的考查,就能把握时代主旋律和作者心灵的脉搏,就能理清作者的内心情感和诗歌深远的主题,就能更好地鉴赏诗歌。

  以鉴赏边塞诗为例,就要对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就要对诗人的人生理想有所认识。因为边塞诗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人生取向的作品。

  早在南朝的宋,鲍照就写过不少反映边塞生活的诗。继其之后,有“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等。而到了盛唐,唐王朝国力强大,开疆拓土,战争频仍,大唐帝国的声威和尚武的精神激励了不少诗人投笔从戎,走向边关,求取功名,一显豪迈与悲壮。再到中晚唐,国势渐衰,凄婉哀伤。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边塞诗则更多地体现了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但不管在什么时期,边塞诗始终高奏着爱国主义的主旋律。

  边疆的新天地、新生活拓展了诗人们的视野,丰富了诗歌的创作的题材,形成了边塞诗的不同风格,促使诗风发生重大的变化。边塞诗人或描写瑰丽奇异的边塞风光,或描写凄惨壮烈的战争场面,或抒发胜利的喜悦,或表达失败的痛苦。边塞诗的艺术风格也异彩纷呈,或豪迈旷达,或雄壮悲慨,或委婉清丽,或缠绵哀怨。

  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细细体会,才有可能准确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风尚以及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造就的不同的艺术风格。

  知人论事    有助鉴赏

  白居易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歌抒情明志总是缘事而起的,有时还要巧用典故。因此知人心迹,剖析其事,洞察典故,有助于准确地鉴赏诗歌。

  如知陶渊明曾因“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又因“性刚才拙,此物多忤”,因过不惯官场的那种巴结逢迎、讨好谄媚的生活,忍受不了入世与归隐的煎熬,一怒之下,“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挂印而归。就不难理解“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那份自由与快乐,就不难理解“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那份恬淡与爽朗,就不难理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自得与悠然。

  如知刘禹锡曾因参加王叔文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被任用,却又因“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再次被贬。宦海莫测,就不难理解“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的揶揄,就不难理解“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的感慨。同样因仕途失意,发出感叹的还有柳宗元、白居易等。

  如知历史事件或历代典故,也有助于诗歌鉴赏。

  如知孙刘联合,借东风,烧赤壁,就不难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悲叹。如知《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此曲乃南朝误国的陈后主所制,靡靡之音终成亡国之音,就不难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讽喻。

  如知西晋张翰(字季鹰)做官洛阳,偶见秋风起,想到了故乡的莼菜与鲈鱼,便弃官而归,“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爱国词人辛弃疾委婉地表达了“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雄心壮志。

  如知严子陵垂钓远祸与韩信功成名就却被害,就不难理解“严子陵钓滩,韩元帅将坛,那一个无忧患”张养浩绝弃仕途、潜心归隐之志了。

  要做好知人论事 ,只有广泛涉猎,加强积累,旁征博引,纵横古今,才能更加便于诗歌鉴赏。

  知人论诗,有助鉴赏

  在对时代背景、重大事件、历史掌故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再对作者其人及其艺术风格作适当的了解,那就更有助于诗歌鉴赏。

  对于个人而言,如知其家庭背景、身世经历、婚姻情感等都有助于诗歌鉴赏。

  如知李清照身出名门,少年无忧无虑,就不难理解“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欢乐情怀。嫁给赵明诚后,赵明诚出外游学,李清照题帕寄情,就不难理解“一种相思,两种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情怀。北宋灭亡,南宋蛰居杭州,国破家亡,诗作具有更深更广的社会意义了,就不难理解“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的惆怅情怀。丈夫病亡,国土沦丧,就不难理解“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的爱国情怀。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载不动许多愁”。

  对于作者的诗歌风格而言,有所了解亦有助于诗歌鉴赏。因为诗歌风格是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世界观、美学观等在作品中的凝结,具有恒定性和独特性。

  如知李白陆游的诗、苏轼辛弃疾的词大都是感情积极向上,语言奔泻激荡,意境恢弘阔远,形象博大新奇。那就有助于诗歌鉴赏。

  如知杜甫有的诗沉郁顿挫,笔力豪劲,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有的诗直率奔放,激情洋溢,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同一作家在不同的时期或在相同的时期的不同的心境下也可能作出不同风格的诗作来。 如知苏轼、辛弃疾以豪放见称,他们也有婉约缠绵之词,如苏轼的《江城子》,辛弃疾的《祝英台近》(宝钗分);如知李清照、柳永以婉约见称,他们也有豪迈慷慨之词,如李清照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柳永的《望海潮》(东南形胜)。

  笔者认为,做到“知人论世、知人论事、知人论诗”对诗歌鉴赏大有裨益,但也难免挂一漏万,难免有失偏颇。但有一点是很重要的,那就是要博览群书,拓宽视野,做到“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