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叫二元关系型话题遮望眼(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1:18:14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莫叫二元关系型话题遮望眼(网友来稿)

浙江嵊州二中 张秋达

自从2003年高考作文 “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确立了二元关系型话题以来,到2004年全国各地卷有11份系二元关系型话题,发展到2005年仍达10份之多。于是有人断言,二元关系型话题作文是话题作文开发的方向;甚至有人在网上大胆推测,2006年作文备考方向,仍将是二元关系型话题形式为主。面对风起云涌二元关系型话题训练,笔者不免有几分忧虑。担忧2006年高考作文应考误入歧途,陷进误区,从而贻误师生。现写出来,算是给备考的师生提个醒吧!

固然,二元关系型话题形式作文有诸多优势,得到命题者的青睐。正如有人总结说:一是话题富有思辨性,思维含量高。要求考生辨证地、立体地分析二者关系,找出二者有机联系,提升了高考作文的检测功能。二是增强了话题作文的限制性。限制相对多一些,宿构抄袭者往往弄巧成拙。三是增强了话题作文的逃逸性。不让押题者占便宜,从源头上刹住猜题押题之风。但面对二元关系型话题满天飞,将其视为训练的圭臬, 我们不得不发出呼吁 :莫叫二元关系型话题遮望眼。

一是二元关系型话题不是考查学生思辨力的唯一手段。

应当承认,考查学生辨证思维能力是高考作文中一项重要内容,是吻合新《课标》理念,是符合《语文考纲》要求的,但不是唯一目标。在新《课标》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培育科学理性精神”,是与“表达真情实感”、“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等相并提的。同样,在《考纲》中,“深刻--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观点具有启发作用”是基于基础等级之后提出的,且在“发展等级”4项要求仅占其中1项。同时,二元关系型话题是考查学生辨证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而不是唯一的。辨证思维确实常常表现为事物的二元关系,如个性与共性、绝对与相对、事实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全局和局部、具体与抽象、有限与无限、量变与质变、正面与反面、美好与丑恶等,但在作文过程中,并非将话题有关的二元演绎、图解,更多的是学会用哲学的眼光来观照自我、社会、自然,辨证思维应贯穿文章始终。由此看来,考查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并没有必要拘于二元关系型话题,尝试多种形式作文考查,并无大碍。

其次,二元关系型话题并没有真正使话题作文“四自政策”的全面落实。

新《课标》大力“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话题作文倡导自主立意,自选材料,自拟题目,自定文体,但纵观近几年高考作文,不少二元关系型话题,对上述意图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如2004年的浙江卷(“人文素养与发展”),立意就限于人文素养对于发展的意义;辽宁卷(“自豪与平凡”)命题者的立意期待不言而喻;同样2005年全国卷Ⅱ(“位置和价值”)立意天地狭小。等等,不一而足。机械地套用二元关系型话题,只会让学生陷入二元对立之中,或非此即彼,或辩证统一,并不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以提升;同样会使教师(包括阅卷者)陷入思维怪圈之中,东奔西突,始终走不出套子中。由此可见,二元关系型话题作文仅是原先话题模式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发展。全面落实新《课标》理念和《考纲》精神,还有待于专家学者与广大师生一起摸索,不断创新,使高考作文既有利于高校选拔人生,又有利于考生发挥真正写作水平,有利于推进中学素质教育。千万不要见到二元关系型话题,欣喜不已,抱住不松手,“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心态,只有百害而无一利。

其三,二元关系型话题在目前应试风气日炽情况下,还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押题、宿构、仿作等现象的发生。

命题者与应考者关系可谓猫与老鼠的游戏。在应试风气日益严重情况下,只要高考存在,就会有猜题、押题;猜题与反猜题是长期存在的。君不见,近二年高考一结束,见诸网络、报刊上就有连篇累牍的文章,云某地或某人或刊物命中今年作文题,且言之凿 凿 。因此,命题者在命制作文中始终只能在“开放与限制、防止宿构与充分发挥考生的写作水平中寻找平衡点”。命题者有必要打破关系型话题,以更开阔的视野来对待它,避免给追风者收益;广大师生同样应以发展眼光来备考作文,盲目跟进或许会摔大跟头。其实思维一变天地就宽。如2005年江西卷的作文题“脸”,只着一字,却出乎不凡。师生难押中,而且可以较好地考核考生选材、立意、表达能力。此外,完全可以尝试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相交式或多元选一式、或半话题型或命题型。只要有利于实现平衡点,采取何种形式都无关紧要。更何况采取分省独立命题,本来就是为了更个性化,而非趋于同一。

总之,作文命题形式,应该如今年全国卷Ⅰ作文题所言“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而非意料之中,情理之外。衷情于二元关系型话题的人们,千万多长一点心眼。

作者邮箱: zhangqiuda@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