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罚惩罚教育新思考(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1:25:4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体罚(惩罚)教育新思考(网友来稿)

江苏省溧阳市社渚中学 陶云云

体罚(惩罚)教育新思考(网友来稿)

据台湾媒体报道,台湾人本教育基金会今今日在儿童节即将来临的前夕,公布“2004年中、小校园体罚”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仍有高达69.6%的受访学生表示曾经被老师体罚。 调查结果显示,93.5%的受访学生表示学校存在有各式各样的处罚方式,其中“打”还是最惯用的方法,72.3%的受访学生表示看过老师直接责打学生(如打手心、耳光、头、屁股、掐肉、拧耳朵);其次则是指定某种姿势使其疲劳(如罚站、罚跪、罚半蹲、兔子跳、举重物、跑操场);排名第三的则是,增加课业(如罚写字、抄书、背书等)。

由此可见,体罚在教育系统中屡见不鲜的,教育界的有识之士纷纷表示否定态度,认为它是不人道的,它伤害了学生的身体,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这些我们都能理解,也能接受,然后为什么中现代社会中体罚仍然十分普遍,似乎让我人百思不得其解,本人就体罚谈谈自己看法。

一、 体罚教育随想

体罚是一种以身体折磨或者身体伤害作为惩罚手段的强制教育方式,是惩罚性教育中最为常见的手段,有时可以把它们等起来,谈体罚色变,谈起惩罚教育也不敢理直气壮。然后它并非是现代社会中的产物,是自古以来有之。体罚教育(惩罚教育)好像就是读书的伴生品,古人也说,不打不成才。

俗话说,严师出高徒。严师自然是说的是严格、高明的老师了,高徒是怎样“出”的呢?是“严”出来的。靠的是严格的、严厉的教育方法,严格的要求,一旦徒弟了了什么差池,一定要对他进行重重责罚,以便让他记住这次教训,让他“吃一堑,长一智”。这里的体罚(惩罚教育)成了不可或缺的教育方法,关键是严师的体罚教育是得当的、合理的,是能让徒弟信服的,让他甘愿受罚,而不是让徒弟产生逆反心理的不得当、不合理的体罚教育(惩罚教育)。

另外,还有棍棒底下出孝子一说,说是是严父用棍棒教育孩子成为孝子,不可否认,在缺乏教育方法的古代,这种人遵奉的方法还真有效,的确教育出来许许多多的孝子典范。读大作家邹韬奋的《我的母亲》时,觉得他的父亲用的也是这一招,让他背《孟子见梁惠王》背不出来就用棍子打了一下,提醒一句也打一下,结果背完了,手也打肿了,他的眼泪也流成河了。有趣的是,与此还有一句相反的俗话,就是慈母多败儿了,说的作母亲的过度娇惯、溺爱子女,对其百依百顺,养成孩子任性、自我中心、不礼貌、胆小、自卑等不良的品质的“败儿”了。

中国的孔老夫子是教育界的始祖了,他的教育理念是因材施教。我想他的三千弟子中,也不听话的,有不“奋”、不“启”的学生,孔老子恐怕也有拿教棒教育的时候了。古代的老先生都准备一把戒尺,就是为国家准备人才。我想孔子也会有的!

补充一点,此教育思想并非中国独有,外国也有。如读法国小说家都德的《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就非常害怕韩麦尔先生的那把戒尺,可见在当时法国,体罚教育(惩罚教育)也是存在的。

由此可见,体罚教育(惩罚教育)不是不好,关键是如何是去运用,不能谈体罚(惩罚教育)就色变,好像我们心里有鬼似的,既然古今中外都有体罚教育(惩罚教育),说明它有合理的成分,我们要做的是运用其合理的成分,把它当成的一种教育的手段,而非虐待、摧残学生的杀手锏。有位思想家说,存在即是合理。说明体罚教育(惩罚教育)确系有它存在的原因,我们要去研究、运用。

二、 体罚教育(惩罚教育)的理论依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1.经典的条件作用

提到经典的条件作用,必然会首先想到巴甫洛夫的经典性实验。他用狗做实验:狗吃食物时会引起唾液的分泌,这是先天的反向,称无条件反射。给狗听铃声,不会引起唾液的分泌,但如果每次给狗吃食物以前出现铃声,这样反复多次之后,铃声一响,狗就会出现唾液分泌。铃声本来与唾液分泌无关(称为无关刺激),由于多次与食物结合,铃声就具有引起唾液分泌的作用,铃声已成为进食的“信号”了。这时,已转化为信号刺激(即条件刺激)。这种反射就是条件反射。可见,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就是无关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在时间上的结合,这个过程称为强化。条件刺激多次出现,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的强化,这个条件反射就可以消退。

根据这个原理,体罚教育(惩罚教育)学生如果运用得当可使学生建立好的、有益的条件反射,也可使学生消除坏的、不良的条件反射,从而让学生形成系统的、良好的反射系统,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极为有利。如让学生形成一上课就集中注意力听课,记笔记的好习惯,对他终身是益的条件反射了,这里如果不运用一定的方法就让学生建立新的条件反射是困难的,如加以体罚(惩罚教育)等方法,就可以让学生顺利完成这一条件反射,毕竟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他考虑问题、思考问题的目光是比较短浅的,需要加以指导、约束。

2.操作条件反射

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在巴甫洛夫进行条件反射研究时,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他把猫关在迷箱之中,猫可以借助拉绳圈、推动杠杆、转动旋钮而逃出来。关在迷箱之中的猫开始时挤栅门,抓、咬放在迷箱里的东西,并把爪子伸出来,进行多种尝试以逃出来迷箱。后来偶然发现了打开迷箱的机关,以后猫的错误行为渐渐减少,只有成功的反应保存下来了。最后,猫学会了如何逃出迷箱,即学会了“开门”的动作。这种条件反射补称为操作条件反射,正是强调了该行为的操作会促使某种结果的产生。

根据这个原理,在学生的学习中可运用强化法和惩罚法。强化法就是给予正性强化物或消除负性强化物来鼓励当事人受欢迎行为,抑制不受欢迎的行为。比如,要鼓励学生上课专心听讲,可给予奖励物,这就是正性强化;如果学生因为上课不认真而正在受罚站,一旦发现他已经改正在专心听讲了,只可以通过撤消罚站的惩罚来鼓励学生变好,这就是负性强化。在教育中运用得当的体罚是可以让学生关头养成好的行为习惯的。惩罚法也分为两种,一种是给予个体不喜欢的物体或厌恶刺激,另一种撤消个体正在享用的正性强化物。运用得当的话,可以达到抑制或阻断学生不受欢迎的行为习惯的发生。

从这一理论出发,体罚教育是有可取之处的,有用之处的,关键是如何去运用。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说明一个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但如果从改变这个人的行为出发,让他体会到成功的感觉,让他自己去慢慢改变自己的不良个性,是有可能的。

三、 体罚教育(惩罚教育)的动机

体罚教育(惩罚教育)的动机必需得当,体罚教育(惩罚教育)才是有效的。下面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体罚教育(惩罚教育)成为教育者出气、羞怒、怨恨的行为,这种潜藏的动机将直接导致恶性的后果,起不到教育的效果。打骂,即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又束缚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甚至扭曲了学生的人格。

如有以上类似的自私动机自然是不可取的,不是真正的体罚教育(惩罚教育)。下面谈良好的体罚教育(惩罚教育)的动机。

体罚教育(惩罚教育)的第一动机应当是爱的集中体现。本着为学生未来着想,塑造他本人的良好个性的动机,这本身是爱的体现。在这种前提下,教育者才会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方法能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养成他良好的个性品质,在这些方法之中可能用到体罚教育(惩罚教育)。因为其中包含了浓浓的爱,学生即使受罚也会心甘情愿的,效果也就会好。反之,如果动机是恨铁不成钢,就会引起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效果会很糟糕的。

体罚教育的第二动机应当是晓之以理。体罚教育之前,老师应当告诉他错了,需要改变了,否则不利于他的健康成长,但要他自己改变自己比较难,需要老师的督导、帮助,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另外他也要积极配合老师,作好自身的努力,这样效果才能理想。做好了这些,再实施得当的体罚教育自然是水到渠成,效果理想了。

体罚教育(惩罚教育)的第三动机是因人而施。所谓千人千面,个性各有不同。体罚教育也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实施不同体罚(惩罚教育)方法,最要紧的是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做到大路“条条能罗马”的境界为最妙。单一而乏味的体罚教育(惩罚教育)的方法是缺乏思考的体现,是不足取的。

由此可见,只要体罚教育(惩罚教育)的动机纯正、科学、合理的,其教育效果也是很理想的,也应了“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的名言。

四、 体罚教育(惩罚教育)的方法

体罚(惩罚教育)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从身边闻说的体罚教育(惩罚教育)的恶性事件甚多,以至于一谈到体罚(惩罚教育),大家都嗤之以鼻,以为这种教育方法是无能之行为,是教育者个人情绪的自私渲泄,也因此形成了体罚教育施行的巨大障碍。下面简单列举一些不人道的,甚至是变态的体罚教育的方法。如:让学生一连站在几个小时,跑上几千米;不准学生吃饭;要学生吃苍蝇等不洁东西;让学生头顶黑板擦;让学生当众脱衣服亦或狠狠打学生,恶毒的辱骂学生等等。以为体罚(惩罚教育)行为,以教育为借口来发泄不人道的个人怒气、羞怒、怨恨,是违背教育的信念的,世因此也体罚教育(惩罚教育)戴上一层残忍的面纱,使人们对它误解颇深。

那么,什么样的体罚教育(惩罚教育)方法才是得当、科学、合理的呢?下面就简单谈谈。

1.确定需要改变的行为,做到有的放矢。施行体罚教育(惩罚教育),必须首先弄明白学生需要改变的行为习惯是什么,并深入思考用什么样的教育方法才能使之改变。经过教育者的深入思考、研究,确立教育的方法,实行有分寸的体罚教育(惩罚教育)。如要改变学生作业拖拉的不良习惯,就应当首先确立让他按时交作业的目标,然后针对他的个性,制定改变的措施。如:让他请自己的父母禁闭他,直至他能按时完成所需交的作业;也可以剥夺他自由活动的时间,让他难受,直至他能按时完成所需交的作业。总之,方法没有固定的,关键是对准目标寻找学生能接受、又对他十分有效的方法,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2.弄清学生的个性特征,找到最有效的方法。学生的个性各不一样,一种方法可能只对某一类个性的学生有效,对其它的学生则没有作用,所以在实施体罚教育(惩罚教育)的时候,还要摸透学生的个性特征,找准他的弱点,针对他需要的、有兴趣的爱好等实施体罚教育(惩罚教育),让他体会到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的难受和苦恼,这样他才会很快去改变改变自己的行为,以便去做自己想的事。如用禁闭体罚喜欢体育活动、生性好动、喜欢自由自在的学生,他就会异常难受和苦恼,他很快去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以恢复自由。而且这次禁闭体罚(惩罚教育)对他来说是一次较为痛苦的情绪体验,促使他少犯或不犯类似的错误。

3.体罚教育(惩罚教育)和奖励、表扬双管齐下,效果良好。学生做错了事,给予一定的体罚,给他留下了一定的痛苦的体验,他也可能厌恶类似的体罚,如在他改正时,给予肯定,实施奖励、表扬,让他品尝重塑自我的甘甜,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形成幸福的体验,这无疑对他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帮助甚大。

总之,教育是一门艺术,它需要与时俱进,它需要新鲜的血液,是一门难以穷尽也穷之不尽的伟大艺术。体罚教育(惩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古今中外都运用甚多,必有其合理之处,在当今教育形势下,我们不能一味唾弃它,要拨开它那层黑色的面纱,让它露出合理的一面,并运用于教育中,为塑造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品质服务。

参考书籍:   曹日昌《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万云英《学校教育心理学》

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上海教育出版社 余本祜《中学教育出版社》

作者邮箱: jslysztaoyu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