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要追求四美(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2:00:3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歌教学要追求四美(网友来稿)

山东省单县教研室 杨公平

诗歌教学要追求四美(网友来稿)

诗歌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在中国有着悠久的传统。它诞生得最早,普及面广,成就也最高,对整个文学的产生和发展有着强大的影响和渗透力。可以说,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与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歌在新教材中也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诗歌阅读鉴赏能力,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任务之一。作为中学阶段的诗歌教学,我认为应追求“四美”。

一、分析意境,追求情感美。

所谓诗的意境,就是诗的艺术境界,是诗歌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是想象空间的艺术化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既然诗歌的意境就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的统一体,那么,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创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创造的,近而深入的体味意境,再现意境,进而感悟、体味诗歌的情感。

诗歌意境的分析,首先要求教师把原诗意境和再造意境,用准确而又有启发性的语言描述给学生,使之受到感染、熏陶,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像,以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活动,在他们心中呈现出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图画来。没有想像就没有诗歌,从抽象的文字符号到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画面的形成,这中间的桥梁便是想像思维;分析诗歌的意境,还要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意象,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叠用九个名词,描写了富有特征而又互有联系的景物,并以概括而巧妙的艺术构思组成一幅弥漫着阴冷气氛和灰暗色彩的秋郊夕阳图。暮色思归的乌鸦,安逸自适的人家,旅途劳顿的老马,烘托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彷徨悲苦的情怀。曲中的九个名词正是九个意象,每一个意象都牵连着作者的那份羁旅愁思。这种看似简单的意象组合,却出人意料地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元曲中的绝唱。

二、讲解精要,追求语言美。

好的诗歌常在炼意、炼字、雕词琢句上独见功夫,往往是窥一斑而知全豹,因一字而尽传精神。我国的古典诗歌尤甚,“吟安一个字,拈断数颈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足见古人对炼字、琢句的痴迷与执着。

教师要在“一斑”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进行“点拨”,启发学生认真的思考和体味。如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里的“知”、“乃”、“潜”、“润”、“细”等字,诗人不仅赋予春雨以人的思想感情,表现出它了解人们的意愿,在春雨贵如油的时候适时而降,把诗人对春雨的主观感觉融合到对春雨的描述当中,达到感觉上的“物我一体”境界,而且从听觉描述了春雨的“形”和“神”,通过“潜”、“润”、“细”三字刻画了春雨的精灵晓事,善明人意,深涵着作者喜爱春雨的感情。仅仅数字,把绵绵的春雨写活了。准确的抓住诗歌当中重点字、句进行“点拨”,就能把学生引入诗歌表达的感情艺术境界中去,和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使诗中的意象具体化、形象化。深入地抓住诗歌的“要害”(我们习惯上称为“诗眼”),即能纵观全篇,对诗作的言外意、画外音、景外情有深入地领悟。教师讲解时,必须抓住“诗眼”进行 “点拨”,以起到抓住一点,带动全篇,突破一点,解决一片的作用。

三、强化诵读,追求节奏美。

诗歌的重要特点是富有鲜明节奏的音乐美。诗歌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性,较其他文学样式更适宜于朗读和背诵。如果一首诗象一块炽热的红煤,那么好的朗诵或朗读却会使它散发出全部的光和热。国画中,有“三分画七分裱”之论,诗歌也有“三分诗七分读”之说。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行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将我们更快更深入地带进诗的意境,去领略那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国画美和音乐美。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一定要把朗读训练作为重点,贯彻到诗歌教学的始终。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质疑,在读中探究,在读中感悟,在读中释疑,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对诗歌的朗读,应首先根据诗情把握诗的基础,根据诗的内容把握好基本情调和情绪,或慷慨激昂,或低回悲滞,快慢疾徐、抑扬顿挫要和诗歌的情感格调适配,不能违背,如读《蜀道难》要读得高亢激昂,读《琵琶行》要读得雅正悲慨;其次要做到吐字发音准确、清晰、有力,抑扬顿挫、重音、停顿、速度要适当;再次,要采取多种形式诵读,引导学生听读、析读、自由读、合作读、探究读、配乐读,在反复的诵读中,赏析诗歌的艺术技巧,品味诗人的真情实感。

四、赏析结构,追求形式美。

教材中所选诗歌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既有内涵美,又有形式美,即结构美。

诗歌的形式美,一是表现为思路结构美,即诗歌的构思很讲究“精”、“妙”、“新”。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诗人以白雪作为全诗的背景和贯穿始终的线索,从雪写起,又以雪终篇,前后关联照应,浑然一体。而《马嵬》这首咏史诗,则是以以倒叙见奇,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二是表现为建筑美,即外部的结构即排列的形式。从诗歌的外在形式来看,往往表现出一种建筑美,即诗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如《 蒹 葭》全诗三章,每章只换几个字,不但形成了重章叠句的形式美、一唱三叹的音韵美!而且起到了深化诗歌意境的作用。如《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总之,诗歌教学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为学生讲好一首诗歌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上不断进行探索、改革,让诗歌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

作者邮箱: ygp_jys@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