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专题研究性学习(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4 12:02:1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实用语言专题研究性学习(教师中心稿)

 资中一中语文课题组

实用语言专题研究性学习(教师中心稿)

                     

实用语言专题研究性学习研究报告目录

序言……………………………………………………………………………………2

摘要……………………………………………………………………………………3

一、课题的提出………………………………………………………………  3-5

  (一)背景………………………………………………………………

  (二)课题假设…………………………………………………………

  (三)课题界定…………………………………………………………

  (四)课题的依据………………………………………………………

 二、实验的设计……………………………………………………………  4-6

(一)实验目标……………………………………………………………………

(二)实验对象……………………………………………………………………

(三)实验方法……………………………………………………………………

(四)实施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

(五)课题研究的特点……………………………………………………………

(六)研究的途径…………………………………………………………………

三、实验的主要内容………………………………………………………7-8

四、实验的结果………………………………………………………………7-10

(一)实践效果……………………………………………………………………

(二)理论效果……………………………………………………………………

五、实验的结论………………………………………………………………8-14

六、讨论…………………………………………………………………………   15

七、可供查询的实验资料列表………………………………………    16

序言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一切思想必然通过语言来表现,从某种角度来说,一切文化也必然通过语言来表现,因为如果没有语言这一载体,一切文化就不能在人们的意识里得以再现和传承。所有动物都没有思想和文化。

    语言又是非常神奇的社会现象。语言干瘪、贫乏的人难以用语言来表达自己头脑里的情绪、思想;语言运用的天才们却能神奇地用人们熟悉的文字组合出一篇篇留传不朽的文章或者演说辞。《吕氏春秋》达到“一字不易”,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韩愈“惟陈言之务去”……中国文人对语言的这些追求常常震撼着我们!

    我们有什么理由轻视或忽视语言呢?

    因此我们将研究性学习的实验内容确定为“实用语言”,取语言大海中的一瓢来反复品味,仔细研究。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艺术语言和日常阅读中的现成语言的品味来感悟语言的继承性、形象性、丰富性;通过对其它学科概念、定义、阐述用语的品味、研究来感悟语言的科学性、简洁性、流畅性;通过对各学科语言表述的差异性、共通性的探讨达到对科学语言的理性分析和科学认识。

    我们期望通过这一实验课题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合作的能力,使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研究能力、交际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整合信息的能力、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得以提高。

    我们深信:我们的努力是不会白费的,我们的努力应该是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一次有益的、可以借鉴、具有操作性的尝试!

                                资中一中语文课题组

                                      2004年5月

实用语言专题研究性学习实验研究报告

(   执笔      邱永新      文明策)

 摘要

        本实验研究主要采用观察法、文献法、社会调查法、问题引路法、逻辑推理法、因果分析法等方法,运用现有的语言储备和语言技能,从本体学科(语文)和相关学科(历史、地理、政治、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生物)以及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广泛地搜集各式各样的语言材料,并分组对所搜集的语言材料进行分析、整理、研究、提炼,探究各种用语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总结、发现语言现象中的共通(普遍)性和差异(特殊)性,加深对语言现象及规律的认知,达到培养学生生动、规范使用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认知、技能、理解、运用)和相关素质(科学思维、信息质量、价值取向、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等)的目的。

        本实验研究通过从本体学科向相关学科及社会生活延伸,再回到本体学科的实验过程,探讨高中阶段研究性学习的途径、方式、方法,体现本体学科“大语文教育观”的特质,对推动高中语文教学改革,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不无帮助。

关键词       

研究性学习   语言素养   规范用语  教学改革 

 

一、 课题的提出

(一)背景

        语文作为母语决定了它的与众不同的特征。一方面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它是学好其他学科根本保证,另一方面,学生在未进课堂之前,已经多角度多渠道获取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素材和语言知识,其自身对语言的认知已有一定水平,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他的语言素材和语言知识也在不断地积累、提高,这是因为“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因此,语文学科在相当程度上是一门“主体性”极强的学科,或者说,语文学科是最便于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学科。

        但是,当前语文教学面临严峻的形势。其中存在问题最多,教者最无奈,学生最无趣的是语言教学。研究性学习对很多人来说还是一纸空文,根本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貌似研究性学习的课件、教案、教学指导充斥教坛。各级各类公开课、示范课都有不同程度的作秀甚至作伪的嫌疑。因此,如何科学地、真实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二)课题假设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将高中语文的语言学习延伸到高中各门学科以及社会生活的各方面,让学生自主观察、发现、整理各具特色的语言材料,在综合分析和集体探索中发现书面用语与口头用语、基本用语与专业用语之间的共通性与差异性,从而科学地掌握语言及语言运用的一般规律,这对大幅度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增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大有裨益,我们相信这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条有效途径。

(三)课题界定

        所谓实用语言,是指学生在学习(阅读)中和日常生活交际中接触到的惯用语和现成语,如诗句、谚语、歇后语、成语、俗语、对联、名言、格言、传媒广告用语、网络用语等等;还指学生在其它学科学习中经常遇到的概念用语、定义用语、公式公理用语,学科知识阐释、阐述惯常用语。

        本课题把高中历史、地理、政治、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生物以及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但不是要学生去研究各学科知识,也不是要学生去研究社会现象,而是组织、鼓励、帮助学生自主探索、集体研究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语言现象及其规律,通过学习,了解语言的传承性、形象性、规范性、简洁性以及约定俗成性。也就是既注重本体学科的学习,又注重学生语言感知的积淀;既立足本体学科,又注重本体学科与其他学科以及社会生活在语言运用方面的共通性和差异性,其关系可以是:语言→ 本体学科→ 其它学科→社会生活→语言。

(四)课题的依据

         1、理论依据   语言是信息的载体,是思想的外化,是文章的表现形式,是文化的物质外壳;语言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为人类社会全方位服务。深入探讨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和社会生活中书面用语和日常口头用语,体现了研究对象的广泛性和社会性;品味各门学科及社会已经存在的语言现象、特点和规律,体现出研究内容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既坚持了学科主体又注重语言感知的培养和积淀,体现出研究范围的明确性;从语言研究到本体学科,到其它学科,到社会生活,再回归到语言研究,符合研究性学习的序列性和层进性,也是“大语文”教育理论的广泛性和研究内容集中性的体现。

2、政策依据

      (1)《全日制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规定“研究性学习”为必修课,其具体阐述是:“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要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这里对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目的、教师的作用都作了比较详细的规定。

(2)《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指明了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目标、特点、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实施、评价、管理等。

(3)《四川省实施〈全日制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进一步指明了研究性学习的课时安排以及课时分配意见。

(4)《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且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二、实验的设计

(一)实验目标

总体目标

        科学、规范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全面、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创新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其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具体目标

         1、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能力。

         2、使学生学会自觉运用已有的语言储备和技能多渠道获取语言信息。

         3、学会自主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去分析、整理获取的信息,从中探究、发现书面用语与口头用语、基本用语与专业用语之间的共通性与差异性,形成自己的见解。

        4、学会运用准确、生动、规范的语言来表情达意。

        5、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认知、技能、理解、运用)和相关素质(科学思维、信息质量、价值取向、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等)。

(二)实验对象

资中一中高04级3、4、5、6、7、8、9、10班全体学生。

(三)实验方法

①读书报告法。主要以文献方法获取信息,然后汇编成文。

②社会调查法。通过调查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学生就课题深入社会调查研究,获取材料,整理归纳材料,形成自己的看法见解。

③观察记录法。针对语言现象,不改变条件,坚持进行观察和记录,并运用观察的现象和数据来回答问题。

④参观访谈法。通过参观一些特定场所,与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从而获得信息,回答问题。

⑤问题引路法。在观察中发现疑问,在寻求解决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在以上的各种研究方法中渗透逻辑推理法、因果分析法、综合分析法。

(四)实施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

指导思想

       坚持“三个面向”,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念,突出语文学科性质(特别是工具性),强调对现有语言储备、语言技能的实际运用,注重实践的过程体验,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

教学原则

        坚持突出学科教学特点和学科学习规律的原则,坚持开放性、探究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尤其注重以下四个原则:

       1、兴趣性原则。学生普遍存在求知欲望和探究意识,本课题通过预设(自设)子课题(研习组课题)来激发学生的研究欲望,挖掘学生的研究潜力,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提炼语言信息,追求语言的创新。学生参与课题研究本着自愿的原则,参与小组合作研究也完全自愿,研究内容都是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是自己的特长。这样,避免了研究过程的枯燥,学生的身心完全处于“乐学”状态。

       2、渐进性原则。课题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以学生熟悉的语言现象为基础,进而探究、发现书面用语与口头用语、基本用语与专业用语之间的共通性与差异性,最后形成自己的见解。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循序渐进原则。

       3、发展性原则。课题着眼于学生可持续性语言潜能的开发和语言素质的提高,既着眼于个体语言素质的基本发展和特长发展,又着眼于群体语言素质的共同发展和差别发展,注重学生语言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发展、提高。

        4、全员参与性原则。实验班全体学生参与课题的整个实施过程,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课题,参与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并且每个阶段都写出自己的研究总结和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全体指导教师参与课题设置、组织、研究、结题的全程。

(五)课题研究的特点

      1、学生性。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现有的语言、条件、能力储备,选择自己最感兴趣、最熟悉、最可能完成的课题来着手研究。

       2、实践性。“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要求学生对语言信息和材料进行自主搜集、整理、分析,从而提炼、总结出规律,整个过程以学生自我实践为主,教师只是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3、开放性。从研习组课题设置、课题内容、信息渠道、信息源空间和途径、研究方法、思维形式直到结题,均让学生自由、自主发挥。

       4、主体性。在研习组课题选择(或自设)、设计、实施、评价诸方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开发不同学生的不同语言潜质。

(六)研究的途径

        在指导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了解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方法,根据所选研究课题广泛地、有选择性地阅读本体学科、相关学科用语及媒体信息,搜集电影电视用语,深入、身入社会生活,搜集与自己研究课题有关的、有代表性的语言素材,运用现有的语言知识进行分析、提炼,探究各种用语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总结、发现语言现象中的共通性与差异性,形成有一定见解的研究成果。

三、实验的主要内容

(一)第一阶段:实验准备阶段(2001.9-2001.10)

1、组建课题组。

2、全体主研员(指导教师)共同研究、编制课题实验方案。

      首先确定课题研究内容,即明确“实用语言”的特定的内涵和外延。其次,明确研究的过程,也就是明确课题实施的具体时间和阶段的划分,每个阶段研究的具体内容。其次,明确研究需要达到的目的和目标--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的提高,教师组织、管理课题研究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观念的根本改变,学生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大面积提高。最后,明确实验的具体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

3、主研员(指导教师)学习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理论,组织实验班学生学习实验的目的、意义、方法,激发学生研究兴趣,明确研究内容、研究阶段及实验目的和目标。

       第一,使学生明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是学习方法的“革命”,也是语文学科学习和新课程的基本要求,是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良好铺垫;第二,使学生明白贯穿整个高中阶段的“实用语言专题研究性学习”的具体过程和研究的主要方向和主要内容;第三,说明研究性学习将要达到的目的和目标。

(二)第二阶段:实验的实施阶段(2001.11-2003.12)

分三个实验周期,三个实验周期循序渐进,直至完成实验目标。

第一周期(2001.11-2002.6)        常规书面用语及口头用语共通性与差异性研究(主持人     邱永新)。

      本阶段具体实施过程及步骤如下:

1、明确研究内容。印发研究性学习子课题目录,学生从中选择子课题作为自己本阶段的研究内容,如果学生觉得自己对印发的所有子课题不感兴趣,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设子课题。

2、确定研习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小组,每组3-5人,小组的组成也以自愿为主(如果一个班参与某个子课题的人数超过5人,则成立两个同样内容的课题组,以次类推),每个小组民主推选组长一名,组长负责研究性学习过程的安排、组织、分工,并协助老师管理子课题的所有工作。最后,各研习组组长将小组成员名单及分工的具体情况以书面形式反馈给指导教师。

3、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方法,拟订小组研究计划。

        各研习组根据自己小组的研究内容,拟订小组研究计划,计划用书面形式,写明研究步骤、研究内容、研究形式(如:文献资料检索、社会调查、跟踪观察等)、需要的时间、需要的经费及经费筹集方式。

4、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小组研究计划和指导教师认可的研究方式、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教师特别强调以下几点。

        ①社会调查的安全保证。

        ②人际交往的注意事项。

        ③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实践性。

        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性。

        ⑤点滴积累与质的飞跃的关系。

5、小组总结阶段成果。

        将小组成员收集、搜集的有关资料汇总,集体研究、讨论,相互借鉴、补充,每个成员写出自己的研究心得和研究总结或论文,小组成员相互比较研究成果。

6、研究阶段成果总结。

        指导教师对本阶段的研究做全面总结,以鼓励为主,肯定大家的研究成果,指出研究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改正意见和建议;指导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对研究成果作出比较、评价,以一定的形式肯定其中做得好的研究小组和个人;指导教师将自己负责的实验班阶段研究成果整理上报给课题组。

第二周期(2002.7-2003. 7)本体学科和相关学科书面用语及口头用语共通性与差异性研究。由于文理分科,该周期由文科班学生侧重历史、地理、政治、英语用语研究 (主持人   周英忠),由理科班学生侧重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用语研究(主持人   刘斌)。鼓励学生跨文、理研究。

        本阶段具体实施过程及步骤如下:

 1、明确研究内容。本阶段由上阶段的重视社会语言现象转向重视各学科语言现象,是从“一般”走向“特殊”。研究重心是各学科用语(概念、定义、阐述、阐释惯用术语)的特征及其规律,而不是也不可能是其它学科学习的重复,研究关注的是学科用语中蕴涵、体现的语言现象及语言知识,研究本身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的体现。

2、组建研习小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选择课题和课题组,既可以通过研究来强化自己对特长学科的进一步理解,也可以通过研究来增加自己对薄弱学科的理解和领悟,课题和课题组的选择也完全自愿。

3、研习小组制订研习计划,开展研习活动。①系统收集所研究学科用语。小组可采用分工的方式,收集所研究学科各年级教材中的概念、定义、阐述、阐释惯用术语。②按照一定标准将这些术语进行归类,比如,可分为概念用语、定义用语、公理公式用语、阐述阐释用语等。③讨论、研究学科用语的特征及其规律,注意运用语言知识加以分析、归纳。④小组成员力争对学科用语特征及其规律达成一致意见。⑤将所研究学科用语的特征及其规律与其它学科进行比较,研究共通性与差异性。比如,可以对自然学科(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各自的差异性和共通性进行分析、归纳,也可以将自然学科与社会学科(政治、历史、英语、地理等)进行比较、分析,从而研究其共通性与差异性。

4、小组总结阶段成果。

        将小组成员收集、搜集的有关资料汇总,集体研究、讨论,相互借鉴、补充,每个成员写出自己的研究心得和研究总结或论文,小组成员相互比较研究成果。

5、研究阶段成果总结。

        指导教师对本阶段的研究做全面总结,以鼓励为主,肯定大家的研究成果,指出研究各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及改正意见和建议;指导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对研究成果作出比较、评价,以一定的形式肯定其中做得好的研究小组和个人;指导教师将自己负责的实验班阶段研究成果整理上报给课题组。

第三周期(2003.  8-2003.   12)各学科书面用语及口头用语相互关系(共通性与差异性)研究(主持人文明策)。

1、明确研究内容。

         本阶段是将前两个阶段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但不是对前两个阶段的简单重复,是将学科用语与生活用语比较,在比较、分析中体会、了解语言的传承性、形象性、规范性、简洁性以及约定俗成性。

2、组建研习小组。

         每周期均包含对社会生活用语的研究。

         每周期实验进程安排:

         1、由周期主持人编制周期实验计划、研习组课题目录总汇。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题,组建课题组。举办“实用语言专题研究性学习”选题指导讲座(主讲  文明策),各指导教师指导、组织学生选题(也可自设课题),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结合组建研究性学习小组,每组3-5人,每个研习课题每班不宜有两个及以上小组。

         3、研究性学习小组展开活动。

步骤:

     (1)举办“实用语言专题研究性学习”施题方法指导讲座(主讲  周英忠   林蓉)。

     (2)定向学习、搜集所选课题用语素材→整理、筛选、抽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用语素材→分析、研究典型用语的特点和规律→撰写含有典型素材、合理分析、独到见解的研究性学习小论文(或实验报告)。

      (3)举办“实用语言专题研究性学习”结题方法指导讲座(主讲  刘斌)。

      (4)举办“实用语言专题研究性学习”评题方法指导讲座(主讲   邱永新)。

指导教师组织研究性学习小组交流、评价研习成果及研习心得,推荐优秀研习成果到课题组,课题组选择优秀研究成果参加《语文报》中学生小论文比赛(因与主管部门文件相迕没有成功)。

        4、周期主持人整理、分析、研究、提炼课题研究材料,总结周期实验的得失,撰写周期实验报告(或论文)。

       5、课题组整理、总结各周期实验得失,编制下一周期实验计划,布置、指导下周期研究性学习活动。

(三)第三阶段:实验总结阶段(2003.12-2004.4)

      1、主研员对实验班学生研习组研习成果进行整理、分析,作出客观评估。

      2、主研员研究、提炼各类实用语言之间存在的共通性与差异性,探究提高语言教学的途径和方法,撰写课题实验报告(或论文),参加县、市科研论文评审。

      3、课题组整理各主研员实验报告、撰写课题实验总报告。

附:课题组各阶段各班研究子课题情况(数据)统计表。

                   

                  注:全年级总共完成了214个子课题的研究。

四、实验的结果

(一)实践效果

        通过四周期循环递进式探究与实践,“实用语言专题研究性学习”实验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达到了预期实践效果。

        1、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语言信息的学习方式,激发了他们的研究、创新精神,比如语音复习时,多音多义的辨识宜采用“记少不记多”;书写时错别字,用词(包括成语)常不当,说话语病多,什么原因?学生们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发现出现诸多毛病的根本,在于词义把握不好,学生进一步寻求解决的办法,得出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结论。不少学生把学到的研究性学习方法用于其它理论的学习和研究中去,收到了可喜的效果。

        2、学会自觉运用现有语言储备和技能从多渠道获取语言素材。

在研究语言的过程中,学生们以现有的语言储备和技能为基础,从不同渠道发现了很多新奇的语言现象,比如电视、报纸、杂志的广告用语,以其形象、凝练、双关给人新奇的感觉,它与日常口语有明显的区别,它完全值得关注;再如,网络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新颖性,是约定俗成的准语言现象,它与现实生活有较大的差距,值得引起研究的注意。

    案例:高04级9班杨静同学在第一阶段着重研究广告用语,最后写出了质量很高的一篇结题论文--《用语当否,销量迥异--街头、路边广告用语研究》,在文章中她总结了广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些企业的豪言壮语偏离了自己的生态位,所以导致了“太阳”沉落,“飞龙”断翅,“三株”退隐;然而,“喝了娃哈哈,吃饭就是香”,“只有逗号,没有句号”之类的广告却实实在在,说得到做得到,结果这两家企业在激烈的保健品市场一直稳步发展。该文内容充实,资料翔实,见解独到,即使对商家也不无启迪。

        3、学会自主分析、整理、利用获得的语言材料,探究、发现书面用语与口头用语、基本用语与专业用语之间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语言现象千变万化,许多现象貌似神离,或貌异而神合,我们要求的,就是多辨识出异中之同,同中之异,从表面上差异极大的语言现象之间看到本质上的共同点或表面上极为相似的的语言现象之间看到本质上的不同。比如,“逻辑”一词,语言学指一种推理形式,数学上指数与数之间的某种关系,而生活中则更多指事物之间的客观事实,这是同中之异,而它的共同含义则为“思维的规律”,这又是异中之同了。再如,表达同一意义,书面用语显得谨严,典雅;口头用语则显得活泼、通俗,不同的场合选择不同的表达是一种基本的语言技能。

         案例:高04级5班刘华等同学在实验的第三阶段研究“物理学中概念用语的形象性”,他们收集了物理学科中大部分概念(如:施力、受力、矢量、裂变、聚变、浮力、守恒、陨石、能量、密度),经过分析、比较、归纳,他们认为,物理学中这些“二字概念”,其中一个名词性的表示概念的内容,如:“力”、“量”、“变”、“度”、“能”,另一个字则是描述性的词语或动词,能让人一眼看出其特点,他们总结出物理学科用语“追求形象”的结论,还总结出物理学科“追求形象”所使用的语言特点和技巧。这一切不仅增加了他们对物理学科的理解和认识,而且提高了他们对自然科学的领悟能力。

         4、培养了学生准确、生动、规范使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

        5、学生的语言素养和相关素质明显提高。在大范围多角度多渠道搜集、整理、归纳、提炼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认知、技能、理解、运用等语言素养与过去的被动接收相比,得以明显提高,在信息互动、聚合、讨论乃至争论中,学生的获取信息技能、价值取向、人际交往、团队协作等方面的相关素质有了明显的质的飞跃。

        6、提高了本体学科的学习成绩。

        在语言素养和相关素质得以提高的基础上,学生在辨识、筛选、获取新信息等方面有了巨大进步。我们认为,本课题的实施,有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有利于学生准确、规范地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有利于学生语言素养乃至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与全市同类学校比较,我们实验班的语文成绩稳居前列,文科班在一摸考试中的平均成绩居全市所有重点中学第一名。

        7、增强了对相关学科知识和社会生活纷繁复杂信息的理解、辨识能力。学生语言素养的提高,不仅对语文学科本身,而且对其它学科(历史、地理、政治、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生物)在信息的接收、辨识、运用等方面提供了有益的帮助,不少实验班的学生都有这方面的体会。这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

        8、明确了课题组的组织形式。

中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宜以课题组的形式;课题组的组成,以3-5人为宜,人数太少,受制于材料来源的狭窄性,认识的狭隘性,缺少论证的多角度;人数太多,认识分歧,不利于认识的集中统一。

       9、教师在与学生的互动学习中理论和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研究性学习对主研教师来说也是全新的课题,如何指导学生积极参与课题研究,如何帮助学生避免盲目性,调动他们研究的兴趣,如何给予学生以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指导,这些都是有待主研教师解决的。这些问题促使教师去学习有关理论,有关政策。另一方面,学生课题的多样性、多元性、未知性构成了对教师知识结构、能力的挑战,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成为老师的必学内容;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分析归纳资料的能力成为教师指导的重要内容;社会实践能力、合作学习能力、采访考察能力、交际能力成为教师必须加以指导的能力。这一切都促使教师不断地提高自己。师生就这样互动学习,不断地提高。

    案例:教师为了给予学生正确、科学、适当的指导,采用个人学习、集体讨论等多种方式学习研究了《全日制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四川省实施〈全日制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霍益萍教授的《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研究性学习学生用书》;张人红、李建民编著的《研究性学习管理用书》,嵇永宁、苗长广编著的《研究性学习教师导读》,程红兵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概论》,汤登仲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等等专著和论文。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指导学生实践的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二)理论效果

        通过对课题全程的组织、指导、探究,我们在教学理念、角色、方式、关系诸方面获得比以前更清晰的理性认识。

        1、确定了研究性学习的进程方式。

       确定研究主课题→收集课题的相关疑点、热点→编制、研究子课题→组成学生研习组→选择(确定)子课题→确定研究方案→教师指导研究方向→分工调查搜集材料→整理相关材料→小组研究讨论→撰写课题实验报告(或论文)→课题讨论评价

说明:以“实用语言”作为研究对象,表面看来材料俯拾皆是,实则很难具有“研究性”,这极可能导致“研究”的随意性,因此,我们在学生的研究中,对研究子课题的设置、材料的搜集等方面,均给以详尽的指导,力求避免学生研究的盲目性、随意性。

        2、明确了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

       在课题组的成立阶段,我们以讲座的形式,对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研究方式给予尽可能多的指导。我们着重详尽介绍了以下研究方法:

        ①读书报告法。主要以文献方法获取信息,然后汇编成文。

       ②社会调查法。通过调查获取信息,解决问题。学生就课题深入社会调查研究,获取材料,整理归纳材料,形成自己的看法见解。

       ③观察记录法。针对语言现象,不改变条件,坚持进行观察和记录,并运用观察的现象和数据来回答问题。

        ④参观访谈法。通过参观一些特定场所,与相关人员进行访谈从而获得信息,回答问题。

         案例:高04级3班周厚亮、刘小军、李峥、车进伟、张军五名同学在第一阶段确定课题为“喜联、寿联、楹联研究”,除了小组研究一般的对联知识之外,他们还自筹经费,到本地景点文庙、重龙山、罗泉镇等地搜集本地名联,他们还走访当地文坛老人,辑录可能遗失的对联,采集与对联有关的故事,在研究总结中他们说:“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的实践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我们学到了不少的对联常识、书法知识,了解了很多本地的掌故,熟悉了很多本地的名人以及他们的事迹。我们觉得家乡更加美好了,更加神秘了。我们会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⑤问题引路法。在观察中发现疑问,在寻求对问题发解决过程中得到提高。

         3、处理好了学生自主研究与教师指导的关系。

        学生课题组自行选择课题,然后集中全体组员围绕课题内容在教师协助下提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材料,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总结、汇总研究成果,做出课题研究评价,最后将本小组成果与其它研究小组研究性学习成果进行横向比较。

教师对学生课题组的研究过程进行全程跟踪指导,主要注重对研究小组选题、施题、结题各阶段的方法指导,注重调动学生研究积极性,帮助学生发现并解脱可能陷入的研究困境。整个过程都尊重学生研究小组及每个参研学生的自主选择。

        4、处理好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关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掌握了搜集、整理信息的一般技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真正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搜集信息重点关注信息是否真实、可靠,是否新颖、典型,是否具有代表性、可研究性;处理信息重点关注对信息的分类、分析、提炼、归纳以及结论是否科学,是否具有指导意义,处理后的信息是否科学、凝练、典型。搜集信息是处理信息的基础,处理信息的过程又反过来指导搜集信息的方向,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

       学生对以上技能的学习和掌握为其日后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5、研究性学习能够帮助高中学生提高考试成绩。

       课题确立为“实用语言”,其对象除本体学科(语文)外,还包括历史、地理、政治、数学、物理、化学、英语、生物等相关学科以及广阔的社会生活,学生在研究活动中,不仅广泛地接触、了解各门学科用语和日常生活的习惯用语,把握这些用语之间的相通性和差异性,还加深了对各门学科知识的理解、运用以及对社会生活各种现象特别是语言现象的感悟、理解,学生的语言素养和综合素质相应得以大幅度的提高。考试时,这些知识素养和综合素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识题、辨题、领悟题旨,解答时能够做到条理清楚,内容准确,格式规范。因此,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对正确把握命题特点,从而提高考试成绩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考试试题本身也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将教材内容与考试重点、社会热点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性学习不仅能适应考试综合性、探究性要求,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把握考试的命题倾向。

        6、课题组教师就课题的有关方面深入研究,获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教师的研究水平和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以下是主研教师的相关研究成果。

      (1)主研教师文明策的理论探索文章及研究课题有:

        ①2000年,所撰写论文《浅析阅读理解中的“个性化声音”》在资中县16届年会论文评比中获二等奖。 

    ②2002年,论文《培养读诗写诗的群体》获资中县年会二等奖。

    ③2002,与人合写论文《语文教学中的优化目标--阅读和写作》在中华教育教学优秀论文评比中获全国二等奖,并入选《中华教育发展论坛》(上)。

    ④《新课程,新理念》(2004年县中语会交流二等奖)

    ⑤主研“在阅读中形成创新能力”课题(县级优秀课题)

    ⑥主研“提高中学生诗歌鉴赏能力”课题(校级良好课题)

   (2)主研教师周英忠的理论探索文章有:

        ①《新课程理念下的语基复习》(市中语会交流)

        ②《新课程,新理念》(2004年县中语会交流二等奖)

   (3)主研教师刘斌的理论探索文章有:

        ①《加强课外指导,培养学科尖子》(2002年市中语会交流二等奖)

        ②《研究性学习中的创造思维培养》(2004年市中语会交流)

     (4)主研教师邱永新的理论探索文章有:

        ①《关于研究性学习学生课题设置的思考》

        ②《学生选题中的问题与调控》

        ③《高三后期语文教学也可研习》

      (5)主研教师林蓉的理论探索文章及研究课题有:

        ① 《研究性学习方法指导 》         (2001年资中县《教研 艺苑》发表)

        ②《如何提高中学生阅读能力 》  (2002年资中县年会交流)

    ③《如何提高中学生诗歌鉴赏力 》(2002年资中县年会交流)

(6)课题研究阶段讲座有:

①《“世事洞明皆学问”--实用语言研究如何选题》(选题指导讲座    文明策)

②《资料、信息收集和整理》                                        (施题指导讲座     周英忠)

③《 实用语言研究性学习如何结题 》                           (结题指导讲座     刘    斌)

④《科学、创新、可行--实用语言研究如何评题》 (结题指导讲座   邱永新 )

(7)结题论文有:

①《研究是手段,创新是目的》                                   文明策

②《小组合作学习》                                                       周英忠

③《研究性学习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刘    斌

④《关于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设置的思考》               邱永新

⑤《研究性学习之我见》                                                林    蓉

             

                  五、实验的结论

    通过实验,我们认为“实用语言专题研究性学习实验课题”是能够成立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主要理由如下:

       1、该实验将学生的目光由本体学科引向其它学科,由课内引向课外,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使学生在开放的环境里,自主地、合作地进行语言研究性学习活动。这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是完全吻合的。

       2、学生在课题实施的各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地接触社会,身入、深入社会生活,在研究过程中去体会知识的获得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加强了对知识、能力的把握程度,增强了实践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这又与《全日制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规定的“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要求是一致的。

        3、该实验鼓励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课题研究,促进了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从而培养、训练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手段和能力。

       4、该实验能够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社会责任感得以加强。

       5、培养了学生正确的语言审美观和良好的文明、科学、规范用语习惯,增强了表情达意技能,进而推动了学生语文素质、语文成绩的提高。

       6、在研究中学生都感受、体味、研究了所学其它学科的用语习惯和规律,加深了对中学所有学科概念、定义、阐述等方面的用语习惯和规律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其它学科知识,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的工具作用,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六、讨论

        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语言教学耗时多,收效微,时常受到非议、非难,本课题力求避免上述弊病,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本课题研究也存在以下几个需要进一步深化、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1、语言认知的提高与阅读、写作的提高的关系。

      2、如何运用语言的共通性和差异性研究成果来提高语文总体水平。

      3、如何控制研究性学习中个别小组或个人研究的随意性、盲目性。

        七、可供查询的实验资料列表

1、学生课题用表

①书面用语及口头用语课题研究项目表

②历史、地理、政治、英语用语研究课题项目表

③课题组人员组成一览表

④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成果一览表

2、学生课题组实验报告、小论文集

3、教师(主研员)研究论文

                                                            “实用语言专题研究性学习”课题组

                         顾    问:林宏久   黄明基   张农裕

                         指导人员:李晓明   郭锐敏

                         负 责 人: 邱永新 

                                                  主  研  员: 邱永新      文明策    周英忠   刘    斌   林蓉

                          

                                                                                                          2004年5月

【语言专题研究性学习(教师中心稿)】相关文章:

研究性学习之我见(教师中心稿)04-14

让教师走进研究性学习(上) (教师中心稿)04-14

浅谈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教师中心稿)04-14

《勾践灭吴》研究性学习教程(教师中心稿)04-14

语文研究性学习课怎样上(教师中心稿)04-14

从教材看语文研究性学习(教师中心稿)04-14

语文专题学习模式的构建与反思(教师中心稿)04-14

课内开展研究性学习一例(教师中心稿)04-14

研究性学习是不是赶时髦作秀(教师中心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