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阅读能力引导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2:17:4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第一单元阅读能力引导 教案教学设计

东林高级中学 高二语文组

第一单元阅读能力引导 教案教学设计

冉华

2006-2-8

本单元欣赏中国现代小说和外国小说,并欣赏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当代小说。

[教学目标]

1. 归纳小说的主题

2. 能理清文章的结构,分析人物描写技艺以及它们对小说主题的表现作用。

3. 能初步认识小说主题的模糊性和多义性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欣赏小说的主题、人物描写技巧和结构

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要素: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是塑造人物形象。

人物:小说中的人物,我们称为典型人物;这个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他不同于真人真事,"杂取种种,合成一个",通过这样典型的人物形象反映生活,更集中、更有普遍的代表性。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可以是概括介绍,可以是具体的描写,可以写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既可以人物的行动对话,也可以适当插入作者的议论;既可以正面起笔,也可以侧面烘托。

  故事情节: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排,就比现时生活中发生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有代表性。

  环境: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与中心思想有极其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揭示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分、地位、成长的历史背景等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不少的作用。

[方法点击]

小说的主题是小说的灵魂,是作者的写作目的之所在,也是作品的价值意义之所在。主题的深浅往往决定着作品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必须欣赏小说的主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正确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充分认识作品的价值。

那么,如何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呢?

小说的主题寓于小说中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之中。因此,分析小说的主题,首先应从小说的题材和人物形象人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再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以及作品中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以达到认识典型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问题,即达到把握主题的目的。

分析小说的主题还应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创作意图,对作品作具体分析。如小说《项链》主人公路瓦栽夫人,《陈奂生上城》中的主人公陈奂生和《守财奴》中的主人公葛朗台,人物的形象都极为鲜明,个性非常突出。只要从这些艺术形象出发,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写作意图,都不难概括出小说的主题。

人物的塑造(描写)方法:

分析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方法技巧,是深入挖掘、概括主题的重要方法。人物描写的方法常用的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包括细节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人物描写技巧有衬托、烘托、渲染、悬念、白描、独白、伏笔、照应等。如通过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塑造的令人难忘的吝啬鬼葛朗台,通过运用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塑造的路瓦栽夫人、陈奂生和华老栓,这些人物形象都有力地突出了小说的主题。

小说的结构:

此外,小说的精巧构思也能有力地突现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应认真分析小说的结构。《药》《项链》以物为线索,贯穿全文,环坏相扣。《药》安排了明暗两条线索,以华老栓为儿子买药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杀为暗线,两条线索以刑场连接着茶馆交织,最后到坟场融合,暗线变为明线。这样安排明暗线索使小说主题的内涵更丰富、更深刻。使人们对“群众的愚昧”与“革命者的悲哀”之间的因果关系认识得更清楚。其深层寓意得以昭然显示。

总之,理解小说的主题,不能盲人摸象,要看全体,应从作品的客观意义去把握,对作品主题的理解必须符合作品实际,如属多义性作品,要多角度多层次剖析。欣赏人物描写技巧,一要看运用什么方法,描写什么,二要看各种描写方法安排的顺序,三要看人物描写怎样一步步展开;同时,还要比较同一作品不同人物的描写,不同作品的描写技巧。欣赏小说的结构艺术,做到三看:看情节安排之妙,看线索贯穿之妙,看铺垫伏笔之妙。

[课文点拨]

《药》是一篇以“药”为线索以反映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现实为内容的小说。作品通过华、夏两家的悲剧,控诉了封建社会制度的罪恶,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劳动人民的反动本质;又通过描写为推翻封建社会制度而英勇就义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竟然成了贫民华老栓夫妇为儿子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表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

《项链》,是一篇以“项链”为线索,构思精巧,极具讽刺性的短篇小说精品。人物描写,特别是心理活动描写细腻,作者极善于捕捉一些富有特色的生活细节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小说写的是一个小公务员的妻子玛蒂尔德以十年含辛茹苦去赔偿一条借来的假项链的悲剧故事。作者对女主人公虽有美好的姿色却无力打扮自己的无奈处境表示遗憾;对她为一条假项链差不多葬送自己及其丈夫一生的不幸遭遇表示同情和惋惜;对她和丈夫偿还项链的诚实品德和奋斗精神予以了肯定。小说也对女主人公的虚荣心进行了批评,同时,对贵族阶级的穷奢极欲和不惜弄虚作假的生活方式进行了抨击和揭露。

《陈奂生上城》这篇小说描写的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发生的深刻变化,展示了农民要求改善生活的复杂内心世界。小说成功地塑造了新时期农民陈奂生这一典型形象。作者怀着既“轻松”又“沉重”的心情去写陈奂生、为陈奂生式的农民的境况的改善而高兴,又为其在高级房间里的无聊的作践所表现出的卑微人格而慨叹。小说风格质朴自然,巧妙地设计了“卖油绳”“患感冒”“巧遇吴书记”等故事情节,使叙述的事情顺理成章,毫无破绽。小说出色地运用了心理描写,结合情节的发展、人物的行为写心理,又用心理描写推动情节发展,展示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的性格,使情节的发展和心理描写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守财奴》中,作者巴尔扎克巧妙地设计了丰富多彩的情节,通过对葛朗台个性化的语言、异常的行为动作和传神的细节描写,刻画了一个资产阶级的吝啬鬼、守财奴形象:贪婪、专横、凶狠、冷酷、虚伪,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十足的拜金主义者。他对金子的占有欲是对他的“变态”心理和,“逆情背理”举动的最好解释。作者让葛朗台这个占有金子的执着狂进行充分地、淋漓尽致地表演,从而把“资产阶级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撕得精光,使这种“纯粹的金钱关系”在读者面前一览无余。

[课时安排]

《药》3课 教学课件1个

《项链》1.5课时 教学课件1个 提供教学视频课本剧朗诵

《陈奂生上城》1.5课时 教学课件配合教案,有电影《陈奂生上城》片断约6分钟

《守财奴》1课时 提供课本剧视频

布置预习《药》

1、 从《灯下漫笔》回忆鲁迅:

比较起胡适和陈独秀以及其他五四时期的风云人物来,鲁迅是完全不同的人物。和陈独秀一样,鲁迅参加过辛亥革命;和胡适一样,鲁迅搞过专门的学术研究,但是他仍然迥然不同于他们。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只有他才是真正深刻的。他在发掘古典传统和现代心灵的惊人深度上,几乎前无古人,后少来者。

-----选自《李泽厚论鲁迅》

鲁迅与陈、胡迥然不同。鲁迅是深沉锐敏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思想充满了爱憎强烈的情感色彩和活生生的现实气息,他的情感充满了思想的力量和哲理的深意。他的作品比起陈、胡来,显然具有远为强大长久的生命力。陈、胡的思想和作品(包括思想的、政治的、文艺的和学术的),在今天已基本过时而不需重读了,但鲁迅却至今仍可以激动着人们。“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着”,鲁迅的孤独、悲凉的人生境界也是超越和伟大的。

-----选自《李泽厚论鲁迅》

2、 阅读小说《药》思考

对生字词进行标注。阅读勾画《导、析、练》上的知识要点,了解写作背景。

文章所写的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在书上画出能做判断依据的句子。

题目中的“药”指什么?

试给此文的四个部分分别加上一个标题,标出每个部分情节发生的场所。

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试按社会关系给这些人物分类。

你认为鲁迅写这篇文章,主要目的是揭示什么?你觉得,这篇小说中,哪些细节、哪些特点、哪些用词、哪些笔法、哪些安排,终归是哪些细小的方面,特别有意思,特别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⒈领会《药》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深刻理解鲁迅“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写作意图。

⒉分析小说的情节,撑握小说双线结构的特点。

⒊通过人物形象及环境描写,归纳小说的主题。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俗话说:“对症下药”、“药到病除”。药确实能够治病救人。然而鲁迅笔下的华小栓,吃了他父亲华老栓给他买的药后,却没能好起来,这又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

二、请一同学说说阅读《导、析、练》后对写作背景的了解。

提示:1907年,光复会成员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事败被捕,恩铭的亲兵残酷地挖出徐的心肝炒食。不久,光复会的另一成员秋瑾被捕,后被杀害于绍兴“古轩亭口”。辛亥革命爆发,曾使鲁迅振奋,但辛亥革命不彻底,严重脱离群众,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药》这篇小说即以辛亥革命时期的社会现实为背景,以徐锡麟、秋瑾被害为素材而创作的。

三、字词梳理(请同学上黑板注音)

窸窸窣窣(xī)(sū) 蹩进(bié) 攫取(jué) 拗开(o)

颈项(jng) 瘐毙(y) 竦然(sng) 搭赸(shàn)(现作搭讪)

瞥(piē) 搔痒(sāo) 丛冢(zhng)

四、分析线索情节

⒈题目中的“药”指什么?小说是怎样围绕“药”展开情节的?试给此文的四个部分分别加上一个标题。

明确:

①人血馒头。血是被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鲜血,被华老栓用来给华小栓治痨病。

②买药--吃药--谈药--吃药的结果

这里的药并非真正的药,但小说为何以“药”为题呢?请同学们在学习中要注意思考这个问题。

⒉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试按社会关系给这些人物分类。(让学生试着解说分类的根据,教师可不做概括明确)

明确:

华家:华老栓(父) 华大妈(母) 华小栓(子)

夏家:夏瑜(子) 夏母(母) 夏三叔(叔)

其他:康大叔(刽子手) 驼背五少爷等茶客

⒊指名概述华夏两家的悲剧故事,试说清两家的关系。

⒋既写华夏两家故事就有两条线索,是哪两条?

明确:华家:药 夏家:夏瑜被害

⒌两条线索,一明一暗,哪是明线哪是暗线?

明确:前明后暗

⒍试据暗线,给课文四个部分分别加一个小标题

⒎明暗两条线索在何处连接,何处交织,何处融合?(讨论课后练习二)

明确:①在刑场上,由夏瑜被害、老栓买药而将两线连接,此开端;

②在老栓家,由小栓服下夏瑜的血而将两线交织,此发展;在茶馆里,由谈药并谈夏瑜将两条线交织;此高潮;

③在坟场上,由华大妈与夏四奶奶同时为儿子上坟而将两条线融合,此结局。

连接两线索的人物分别是:康大叔、人血馒头。

⒏试分析明暗两线贯穿的情节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并思考这样安排线索对突出主题有何作用。(讨论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①明线:通过老栓“买药”,小栓“吃药”,茶客“议药”,以及华小栓吃药后仍不免一死的结局,提示民众愚昧、麻木、落后的社会现实,控诉了封建统治阶级愚弄人民的罪行。②暗线:通过夏瑜就义、夏瑜的血被吃、茶客们议论夏瑜以及夏四奶奶上坟等情节,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残酷镇压革命的罪行,热情赞颂了革命者英勇斗争的精神,同时也揭示了“革命者的悲哀”。

课文主要是表现“群众的愚昧”,故安排为明线、主线;夏瑜的英勇献身表现了“革命者的悲哀”,不是全文的内容重点,故安排为暗线、次线。

明暗二线交织融合,说明群众的愚昧带来“革命者的悲哀”。这样安排明暗线索,使小说主题的内涵更丰富、更深刻,使读者体会到明线所提示的明显的主题思想之外,还能进一步思索其深层寓意。

⒐现在我们回到开头的话题上来:这篇小说以“药”为题有何作用呢?(请同学读11页方框内文字)

明确:①提示主题。“药”的表层意思是人血馒头不是医治病痛的良药,却是使人早日丧生的愚昧、迷信之药。但它的深层意思还在于让人们思索如何去探求济世良药。以“药”为题,语带双关,表面指治病之药,实际上,另有用意,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说,要“引起疗救的注意”,让人们自然思想到: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那么病态的社会需要用什么药来疗救呢?民众是愚昧的,革命者是悲哀的,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人们需“上下而求索”。

②概括情节。小说围绕“药”展开情节。买药-吃药-谈药-吃药后的结果。

③连接线索。作为“药”的人血馒头,连接了华夏两家的故事,使明暗两条线索互相连接。

五、小结

《药》是鲁迅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现实的一个侧面。探索主题,应了解背景,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以“药”为主题的深刻含义。双线结构的安排便于表现作品主题。

六、作业

1、 在课本上完成课后练习三。

2、 完成《导、析、练》第1到

3、

附:板书设计

华家(明线) 人血馒头 (暗线)夏家

康大叔

开端 买药 刑场连接 血的献出

发展 吃药 茶馆交织 血的误服

高潮 谈药 茶馆交织 血的由来

结局 上坟 坟场融合 血的代价

群众的愚昧 (主题) 革命者的悲哀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小说的情节和线索,把握了小说所揭示的主题。这节课,我们来分析人物形象与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分析人物形象,思考:

华老栓

⒈华老栓的身份和社会地位是怎样的? 华老栓具有哪些性格特征?找出描写华老栓的句子讨论。

生讨论明确:华老栓是一个没有觉悟的劳动群众,靠经营小茶馆为生,经济困难,生活艰辛(满幅补钉的夹被),地位低下(两个眼圈都围着一圈黑线,还要对客人笑嘻嘻的,满脸赔笑)。

他愚昧、落后、麻木、善良、忠厚。他爱子心切,深信人血馒头能够治好儿子的病,他为能买到这种“神奇”的药而深感爽快(“倒觉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越走越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他又感到幸福(“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 他只关心自己的儿子,对革命丝毫不关心,更不理解,他哪里知道他儿子吃的人血馒头正是革命者的鲜血(那红的还是一滴一滴地往下滴),这又表现了他的麻木无知。但他又和一切劳动者一样,具有勤劳、善良俭朴的品质。每天一大早就起身忙碌,拿钱买药时,他从华大妈的手里接过一包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钱,颤抖地装入衣袋,还郑重其事,非常谨慎地在外面按了两下。这充分说明他很辛苦,钱也确实来之不易。

2、作者对华老栓采取了什么态度?鲁迅为什么要刻画华老栓这么一个人呢?

明确:“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他的愚昧落后。

用鲁迅自己的话说,就是要“活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灵魂来,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因为当时的国民就是这样的愚昧、不觉悟,只有刻画出民国民的落后、不觉悟,才能启发群众的觉悟,才能唤醒民众起来斗争。

康大叔

康大叔是何许人?请学生找出依据。

⒈明确:康大叔是封建统治阶级和镇压群众的工具,是直接杀害革命者夏瑜的凶手,他对群众蛮横、凶恶,对革命极端仇视,是个穷凶极恶贪得无厌的流氓刽子手。

⒉康大叔具有哪些性格特征?这些又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来的?

明确:康大叔具有凶狠、残暴、蛮横、贪婪的性格特征。

这些性格通过他的肖像、动作、语言等等描写表现出来。如在茶馆,对他的肖像的描写:“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敞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地捆在腰间。”这段描写刻画出这个刽子手蛮横凶暴的流氓形象。 在刑场卖人血馒头时的语言以及动作描写,如“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语言,“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人血馒头,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住洋钱,捏一捏,嘴里哼着”的动作,都十分精当地刻画了康大叔作为一个封建统治阶级的爪牙那种凶残、贪婪的流氓刽子手的形象。

小结: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人物形象的塑造可采用精彩的肖像描写、个性化的语言描写、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描写以及侧面描写等手法,使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

茶馆里的芸芸众生属于哪一类型的人呢?学生自己讨论,说出判断依据。

三、作业 完成《导、析、练》

第三课时

一、继续讨论人物形象

夏瑜

虽然他没有正面出场,但通过刽子手康大叔及茶客们的谈话,间接表现了他的行为和思想。请大家把课文中有关夏瑜的描写划出来,并思考下列问题:

⒈夏瑜的身份、家庭及对革命的认识是怎样的?

明确: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者,家境贫寒(“红眼睛阿义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可是没料到他竟会那么穷,榨不出一点油水”)。他对革命事业矢志不渝,具有革命者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革命气概和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在狱中仍宣传革命(他说,这大清的天下是我们大家的)。他说阿义不觉悟、可怜。

⒉作者对夏瑜采取了什么态度?

明确:既赞扬他的革命精神,也形象地指出他的斗争的悲剧性即他的主张、行动乃至牺牲,也没有得到群众的理解、支持及同情。他讲道理,茶馆听众认为他是大逆不道的疯话;他挨牢头毒打,他们幸灾乐祸;他说阿义可怜,他们说他疯了;他被封建王朝杀害,人们“潮一般”去看热闹。甚至他自己的母亲也对他不理解,为他感到羞耻。他的死是悲凉的、寂寞的,体现了革命者的悲哀。但他的死也并非毫无影响,第二年的清明节时,他的坟上平空多了一个“不很精神,倒也整齐”的花环,这就说明群众中有他的知音,有人仍在怀念他,革命后继有人。

小结:作者对夏瑜的描写,是通过茶客们的议论来表现的,运用的是侧面描写的手法。

板书:

形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代表

性格:意志坚强 毫不畏惧

给母亲--带来悲哀羞愧 脱离群众 革命必败

给华家--一剂受骗假药

“血”的教训 给看客--鉴赏杀人盛举 死的意义

给茶客--增添无耻谈资

给刽子手--提供诈骗的机会 火种末灭 给人以希望

二、欣赏分析环境描写

导语:本文的环境描写也很有特色,下面我们来一同赏析本文环境描写的好处。

⒈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环境描写的片断,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文章开头,“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兰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烘托了气氛,勾勒出黎明前最黑暗时刻的突出特征:阴暗,凄清,恐怖,同时也渲染了夏瑜被杀时的沉寂、肃杀的气氛。

②“太阳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烘托出了老栓拿到药后的高兴心情,以及他的愚昧、麻木、落后、不觉悟。

③“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如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揭露了封建社会吃人的罪恶本质,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表现了作品所揭示的主题。

④“微风早经停息了;枯草支支直立,有如铜丝。一丝发抖的声音,在空气中愈细,细到没有,周围便都是一般的静。”

--烘托了两位老妇人十分悲痛的心情,也激起读者对死者的悼念,对受害者的同情。

⒉归纳总结

环境描写在本文中有烘托气氛、表现人物心理、揭示主题的作用。

此外,环境描写还具有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三、欣赏细节描写的意味

导入:本文的许多细节描写有很深的意味,颇耐人寻味。

⒈描写刑场的看客:“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

--表现了广大群众的愚昧和麻木。

⒉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作者几次提到他咳嗽?找出来,体会这些细节的用意。

“又是一阵咳嗽”“里面睡着的小栓也合伙咳嗽起来”“小栓两手按了胸口,不住的咳嗽”“小栓也趁着闹,拼命咳嗽”

--这些细节描写都是伏笔,暗示小栓不免一死的悲剧命运。可见人血馒头并不是医病的良药,揭示了夏瑜所从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并不能唤醒民众,疗救社会。这样,就从一个方面揭示了小说所表现的主题。

⒊“--分明有一圈红白的花,围着尖圆的坟顶。”如何理解这一情节?(读11页方框内文字)

--花环是谁放的,只能是夏瑜的战友或同情者,他们前来献上以寄托哀思。以此说明夏瑜的死并不是毫无影响的,这就点明了唤醒民众的主题,说明革命后继有人,革命的火种还没有、也不会被扑灭。 作者说“我写《药》的时候,在瑜儿的坟上加花环,是为了满足新青年的要求,给作品加上光明的尾巴。”表现了作者的期望。

(这一情节是否有真实性?①烈士为革命而牺牲,没有被所有的人遗忘,还有人纪念他们,这符合时代精神和生活真实。②“花圈”是“平添”上去的,即说情节是虚构的。鲁迅在《呐喊自序》中说“我往往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平添了一个花环。”清末没有用花环寄托哀思的习俗。)

四、总结

小说通过描写华、夏两家的悲剧,揭露封建统治阶级镇压革命和愚弄人民的反动本质,更重要的是描写了革命者夏瑜牺牲后的鲜血竟成了贫民华老栓为儿子治病的“药”这一发人深省的事件。

五、作业 1、 预习《项链》,阅读《导、析、练》中的知识要点,了解作家与写作背景

2、梳理字词,理清小说的结构情节。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