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教材处理的观念,拓展语文教学的思路(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2:23:3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更新教材处理的观念,拓展语文教学的思路(网友来稿)

湖北省石首市桃花山镇中学 聂爱萍

更新教材处理的观念,拓展语文教学的思路(网友来稿)

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同样是一篇优美生动的课文,有的老师处理起来,犹如庖丁解牛般得心应手,出神入化,教者轻松自如,听者如坐春风。教师、学生、教材三者融为一体,互相欲罢不能,而有的教师却只是照本宣科,四平八稳,教者生拉硬扯,听者恹恹欲睡,课堂上毫无半点生机和活气。同样教材,却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课堂效果。如何才能有效地利用课文作为凭借进行生动活泼的语文训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处理教材的观念和思路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仅以教材处理的几个方面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要树立“大文章”观念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乍看这句话,似乎并不深奥,但认真细致琢磨一下,短短的八个字却蕴含着相当深刻的内涵:(1)正因为是“例子”,我们教学时就要“胸中有丘壑”正确运用教材作为凭借,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2)正因为是个“例子”,我们教学时更要“目中有人”着眼于学生整体发展,不要被一篇篇文章所局限,而应“举一反三”,立足“小课文”,放眼“大语文”。上述两点,人们对第二点的认识还明显不够,主要表现就是“就文讲文”,搞应考灌输,形成一种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发展的观念。现行的语文教材有其科学的编写体系,篇与篇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册与册之间、学段与学段之间有机连缀,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螺旋式训练链。这就要求我们教学一篇文章,不应只把眼光只盯在具体的“一篇”上,而应树立“大文章”的观念。把一篇篇文章放到学生知识、能力、人格的整体发展结构中考虑。从单元、全册乃至学段的整体高度出发来实施教学,充分发挥语文教材的整体功能。

1、“瞻前顾后”调整

语文教材的编写体现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认识规律,我们教学课文就要遵循教材内在的逻辑规律,但却不一定完全拘泥于教材安排的顺序去实施教学,有些情况下作一下先后顺序的调整,教学效果会更佳。例如:人教社2000年版第三册第二单元的五篇课文,先后顺序是这样的:《阿长与<山海经>》、《驿路梨花》、《一面》、《我的信念》、《吾家有女初长成》。笔者在教时做了如下调整:《阿长与<山海经>》、《一面》、《我的信念》、《驿路梨花》、《吾家有女初长成》。调整的理由是《阿长与<山海经>》、《一面》联系在一起教,让学生全面了解文坛巨星鲁迅是怎样爱劳动人民、爱进步青年,剖析这位伟人的革命情操与人生信念。由中国的文学巨人牵引到外国的科学名人,让学生明白一个人只有树立崇高的人生目标,他的生命才永恒。

2、“上下左右”教书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读书注重“上下左右”读书法,教学文章亦应“上下牵连”、“左顾右盼”把篇篇文章联系起来教学。“上下左右”教学,有时是为了求得背景资料,有时是为了获取观点印证,有时是为了获得规律认识,不一而足。但其目的都是把具体的“一篇”看作整体中的一篇来教学,发挥教材的整体功能。如教学《故乡》不妨和小学的《少年闰土》联系起来;教学《斑羚飞渡》可与《白蝴蝶之恋》联系起来;《吾家有女初长成》可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联系起来。

当然,“上下左右”教学不只着眼于已学课文之间的联系,未学课文教材以外的文章也可拿来“为我所用”。例如,余光中的《乡愁》可选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三峡》可选读地理课本中关于三峡的介绍。

但要注意“上下牵连”、“左顾右盼”中的“牵连”与“顾盼”终归是起辅助作用的,运用时一定要把握好恰当的度,决不能喧宾夺主,冲淡重点。

3、“拈重带次”剪裁

教师面对一篇课文,如果觉得这也不能丢,那也不能丢,面面俱俱到,不敢取舍,只能是事倍功半,要想利用好语文教材就得要削减过重的包袱,善于剪裁,只有对非教学重点内容的适当剪裁,才会有教学重点的集中凸现。笔者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重点抓住了第二段的“读--说--写”,让学生在朗读中体味,在领悟中仿写,结果学生当堂完成背诵,《我的乐园》的仿写也涌现出不少佳作。而三味书屋部分则只轻轻一带,学生学得既活泼又扎实。试想,教学本文如不善剪裁,不敢取舍,让学生去讨论文章的思想、写作特色、层次大意等问题,势必淹没重点。

教学内容的剪裁要注意二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学内容的剪裁是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对重点教学内容的选定和凸现,而决不是对教材内容的肢解和割裂;二是必须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教材所列“学习重点”未必符合当时地实际情况。教学内容的剪裁要因人因班而宜。

要精心编排自己的教学程序

教学一篇文章必须引导学生循着作者的“思想之路”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接近作者的意趣,领悟文章的真谛。“教学程序”即教师处理教材的思维轨迹,其实质是考虑如何引导学生尽可能真切而深刻地领会文章的思想。教师的教学思路和作者的写作思路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一个侧重于“教”,一个侧重于“写”,日常教学中,有的教师仅仅着眼于文章结构,一层层一点点地剖析,从头解剖到尾,看似细致,但文章的灵气与神韵被切割得荡然无存,学生到头来得到的不是“亲切”的体会,而是死记在课本上的几个条条框框而已。处理教材毫无半点创意。九年义务教育新大纲指出要重视文章的“思路教学”,摒弃那种静态肢解文章结构的“讲析教学”。怎样引导学生真正领会呢?面对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面对一双双渴求知识的眼睛,我们老师应该拿出处理教材的最佳教学程序,在大量成功的教例中,我们发现了不少富有创意的教学思路,试举三例:

1、中间开花

这里所说的“中间”,显然不是单指文章结构的中间部分,而必须是描写最精彩处,或是感情发展变化最迅速处,或是文章意旨最凸现处等等。“中间开花”能使学生迅速进入教材的“开阔地带,以最经济地速度触摸到学习重点,是一种科学高效的教材处理思路。笔者在一次听《背影》一文的公开课时,教者就采用了“中间开花”的处理办法,这篇课文先后四次提到“背影”,这位老师在让学生预习、扫除文字障碍后,就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段作者实写父亲在南京浦口车站买橘和混入人群时两次“背影”这部分内容,然后向左右逐层推进,最后讲开头、结尾。一节课疏密有致,较为理想的完成教学任务,值得说明的是:“中间开花”应以“整体感知”为前提,否则,很可能出现“断章取义”的弊端。

2、倒嚼甘蔗

这种教学思路是从文章尾部嚼起,从“最甜处”下口,倒教课文追求特有的课堂效应。它的特点是开场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田,触发学生思维的兴奋点,这种教法类似于文章写作中的“倒叙”手法,尤其适用于那些行文缜密、构思精巧的文章。如教学郑振铎《猫》,即可抓住文末“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一句,带动全篇的讲读,“为什么我家从此不养猫?我家以前养过几次猫?结局都怎样?”课堂顿会进入到“三只猫不同结局”的揣摩体味上来。这样能让学生快速进入文章的主要内容。运用此种教学思路,文章的结尾须是“最甜处”,或是文章的文眼所在,或是行文最令人拍案叫绝处。

3、想像拓展

结合课文分析让学生插上想像的翅膀,课堂上会出现思维火花的迸射,创造之泉的奔涌。如教《天净沙 秋思》一文,可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让学生充分展开想像:“这是一幅怎样的意境?一个流落他乡的诗人会有何感想?”再如教《皇帝的新装》,让学生想像一下“结束游行之后的皇帝会怎样处理那个说真话的小孩?”学生必定会产生浓厚兴趣,展开丰富而奇瑰的想像。语文教材中许多写景短诗和童话都可适于学生进行想像训练,或让他们口头描绘,或据诗配画,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文学欣赏水平,又能培养他们的思维想像能力。

教材的处理是一门艺术,在语文教学中,教材处理得当,教者就会轻松愉快,学生则会主动活泼。这种体验与境界是每一位教者所向往和追求的。让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拓展自己的教学思路,向轻松活泼的“制高点”奋力攀登吧。

作者邮箱: nieaiping7702221@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