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语文教改应力避几种倾向(教师中心稿)

时间:2022-04-14 12:30:5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农村语文教改应力避几种倾向(教师中心稿)

农村语文教改应力避几种倾向

农村语文教改应力避几种倾向(教师中心稿)

河南柘城第二高级中学语文组:李景全(476200)

农村教育新课改是大势所趋,是势在必然。问题是怎么改,改什么,这两者都与教师密切相关,教师既是课改的理论研究者,又是课改的实践者,我们应该以科学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推行课改,切不可为了所谓的“新”、所谓的“先进”而人云亦云,不顾客观实际的去搞所谓的“创新”,惟恐自己落了“后”。笔者认为,在语文课改中应避免以下几种倾向。

一、 在课堂内容上,语文课上成了综合课的倾向

新课标提出了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实践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将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沟通,将书本学习与实践学习紧密结合的新的综合性的学习理念。

有的教师为了体现这一理念,将学习的目标定位于全方位的了解科学知识、文史知识,往往要求学生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搜集资料将语文课上成了其他课,如《早发白帝城》一诗,有老师讲“白帝”一词时,从“三顾茅庐”一直扯到“白帝城托孤”,把语文课上成了历史课、地理课,喧宾夺主。虽然老师的出发点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却忽略了语文课自身的特点。

语文教学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对文本的学习、感知、理解,学会鉴赏,运用,培养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最终形成精神的感悟和积极的价值取向。那种完全撇开语文棵的特点,将其上成历史课、地理课的倾向,虽然貌似综合,实际上却是舍本逐末的伪综合,不仅迷失了语文教学的本质,而且破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 在教学方法上,语文课上成表演课的倾向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促进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但有的老师却因此放任自流,使教师的主体地位严重缺失。例如有的老师为了体现语文教学的民主、互动,一会“讨论”,一会“合作”,再接着“探究”,其实很多是华而不实的花架子,课堂成了走马灯似的变换表演方法的展堂,这样的课堂,忽略了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师指导下的阅读。新课标强调教师对“读”的指导,尤其是阅读方法的指导,学生只有逐步学会了精读、略读,才能对文章进行品味、揣摩、感悟和积累。“表演课”实质上是对学生阅读结果的检查,而不是对阅读的指导,这样以来,学生对文章的阅读只能依靠自己的领悟能力,其效率当然是极其低下的。

三、 在教学手段上,语文课上成了形式课的倾向

语文教学手段的更新要算是新课改的最大收获了。几乎所有的公开课、示范课、优质课在教学手段无不花样翻新,尤其是多媒体的使用,令任耳目一新。有些课出现了这样的情景:一节课,一会儿看风景,一会儿听音乐;一会儿出字幕;一会儿放图片,真是热闹非凡。可是,热闹过后,学生得到什么呢?确实,是感官享受。有些老师在使用手段的时候,把手段和目的,主次颠倒了,纯粹是为了展示课件,学生还没来得及记下标题,教学环节已经到了下一讲。我们并不否认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它也有它的局限性,更应该认识到手段无论怎样先进,它都只是起手段的作用,而不是目的,把所有的赌注都压到手段的花样翻新上,是可笑的,也 是愚蠢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手段并不具有必然的联系。

总之,课改是一项伟大的工程,我们既要勇敢地前进,但又不能急噪冒进,更不能玩弄形式。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批判继承的过程,一味的继承便没有创新;完全的抛弃,创新就失去了母体。农村新课改,也应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