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册第一单元知识与技能归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3:17:36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第三册第一单元知识与技能归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册第一单元知识与技能归纳

第三册第一单元知识与技能归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本单元学习的是我国唐以前古诗的三种样式:《诗经》的四言诗,《楚辞》的骚体诗,汉乐府和魏晋时期的五言诗。应引导学生粗略了解中国古代诗歌早期发展概况,提高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教学重点是在理解、熟读、背诵的基础上,领悟诗中的思想感情;了解赋比兴的艺术手法,品味古诗的情趣和艺术效果;了解四言诗、骚体诗、五言诗的语言特点。

知识导航

了解作家作品,掌握诗歌大意。

1. 文学常识

有关《诗经》

(1)性质:《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六艺”之一。本来只称《诗》,后来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2)体制和内容:收录了自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首,包括风、雅、颂三部分。“风”,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大都是贵族作品;“颂”,都是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诗经》的精华是民歌部分,它鲜明地表现人民的爱憎及他们的反抗斗争,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的面貌。《诗经》是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是诗歌文学的鼻祖,为我国古典诗歌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 

(3)艺术表现手法: 赋 比 兴 

有关《离骚》

(1)屈原生平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屈原“美政”的另一体现是民本思想。这在他的作品里也有很清晰的表述,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对应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示忠贞爱国之怀。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它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汲取民间文学,特别是楚声歌曲的新形式,建立了参差不齐、长短不拘的新的诗歌体裁。因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所以“楚辞体”又称为“骚体”。《楚辞》由西汉刘向编定。文学史上“风骚”并举,《诗经》中的“国风”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楚辞”则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之先河。 

有关《孔雀东南飞》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时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世把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汉乐府”。汉乐府叙事性强,语言形式多样,五言是乐府民歌的创新。它不仅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又继承和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它可与《诗经》《楚辞》鼎足而立。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稍后出现的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它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有关汉魏晋诗歌

汉、三国、两晋,前后经历了六百多年,这是我国诗歌发展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它可以说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我国古代诗歌的第三次高潮。这时候的诗歌,比起先秦时期有许多变化发展,对唐代诗歌产生了重大影响。古典诗歌在这一时期取得了多方面的进步,不仅是现实主义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手法,如辞藻的华丽,音韵的和谐,格律的工整,都为以后唐代诗歌的空前繁荣奠定了基础。

《迢迢牵牛星》是《古诗十九首》的第十首,沈德潜(清)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古诗十九首》是“古诗”的代表作。刘勰《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钟嵘《诗品》赞它“天衣无缝,一字千金”。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作为文学家,曹操精音律,善诗歌,即使在鞍马劳顿中,也常常横槊赋诗,随章命题。其诗内容较为丰富,风格苍劲悲凉。有反映战乱和民生疾苦的《蒿里行》;有反映个人政治抱负的《短歌行》;有写景的《观沧海》和抒情的《龟虽寿》等。 他招集当时的许多著名文人集中在邺下,公讌倡和,形成一个文学集团。曹操自己的文学路线和写作态度对于其他作家起着更具体的领导和倡导作用,促进了建安文学的繁荣。 

陶渊明,晋宋时期文学家。他是南北朝的最杰出的诗人。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作品大多写退隐后的生活,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2. 词语释义

古今异义

《离骚》(节选)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古) 

   认为(今) 

代序:依次替代(古) 

   代替序言的文章(今) 

纯粹:美德,完美(古) 

   ①不搀杂别的成分②副词,表示判断、结论的不容置疑(今) 

捷径:邪出的小路(古) 

   近路(今) 

党人:结党营私的小人(古) 

   同一个党派的人(今)

《孔雀东南飞》

自由:自作主张(古)

自由自在(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今)

可怜:可爱(古)

值得怜悯(今)

处分:处理(古)

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作出处罚(今)

逢迎:迎接(古)

奉承,拍马(今)

大家:大户人家(古)

代词,指一定范围内所有的人(今)

交通:连接(古)

      指各种运输往来和邮递通信工作的总称(今)

 通假字

《诗经》三首

于嗟鸠兮:通“吁”。

犹可说也:通“脱”,脱身。

隰则有泮:通“畔”,边岸。

说怿女美:通“悦”;通“汝”。

自牧归荑:通“馈”,赠。

《离骚》(节选)

来吾道夫先路也:通“导”,向导。

指九天以为正兮:通“证”,作证,为证。

《孔雀东南飞》 

终老不复取:通“娶”。                

箱帘六七十:通“奁”,盛物之器。  

蒲苇纫如丝:通“韧”,柔软而结实。

词类活用 

名余曰正则兮     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取名。 

字余曰灵均       字,名词用作动词,给人取表字。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   美,形容词用作名词,美德 

特殊句式 

恐年岁之不吾与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应为“不与吾”。 

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结构后置 

课文悟读

反复诵读,学习古诗,要养成诵读的好习惯,通过读出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体会诗歌的感情及意境,鉴赏艺术特色。

《诗经》三首

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借助注释疏通诗句,教师对关键词语加以点拨,引导学生体会四言诗的节奏及重章叠句的形式,掌握赋、比、兴的艺术手法。

学习鉴赏《卫风氓》中的艺术形象及主题思想;理解鉴赏《秦风无衣》的勇武精神以及重章叠唱的手法;鉴赏《邶风静女》中的静女形象及刻画人物的方法。

《离骚》(节选)

了解《离骚》在诗歌形式上的革新及“楚辞”体,体会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丰富的想象,形象的描述。

引导学生对诗作中疑难字词及表达含蓄句子进行深入理解,感受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情怀,并学习诗人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执著追求理想的高尚情操。

《孔雀东南飞》

了解“古今第一长诗”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体会个性化的语言。这是一篇长篇叙事诗,在自读的基础上把握诗歌叙事的层次,通过学习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及动作来了解人物性格,从而揭示出焦刘爱情悲剧的现实意义。

《汉魏晋诗三首》

通过诵读了解五言诗的特点及节奏,三首诗分属三个不同时代,皆是典范作品,题材各具代表性,注意指导学生自读,自己鉴赏,突出重点,不必求全。

学习《迢迢牵牛星》,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手法;学习《短歌行》,揣摩诗人身处动乱时代的人生感受及求贤若渴的情怀;学习《归园田居》,在朗读中体会诗歌意境,品味陶诗平淡、朴素的语言风格。

亮点探究

培养和提高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训练学生鉴赏古诗的情趣和艺术魅力,读诗也要学会思考。

1.学生课后自由诵读《诗经》其它篇目,讨论诗歌的形式上有什么特点,初步感知诗歌的形式特点。 

①题目取自于句首,并不是标题,不能代表诗篇的内容。 

②基本句式是四言,一般读成“2/2”节拍。

③采用叠章的形式,即重复的章节,意义和字面上都只有少量的改变。 

④为获得声韵上的美感。采用了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 

2.《离骚》中作者常以“香草”、“美物”来比喻自己、贤士和君王,并表达政治理想,这是《离骚》的一大艺术特色,这种方法叫做“移情法”,即不直接说出自己想说的话,而是把它寄寓于某一物上,也就是“移情于物”,这种方法在古典诗词中广泛运用,在政治不清明的时代,借用“移情”,可言难言之语,抒难抒之情。 

    请找出相关的诗句,说说诗人是怎样运用这些比喻来表达政治理想的。 

明确:用香草比喻内在的美好品德, 

      用美人比喻理想中的君王, 

      用荃草比喻现实中的君王, 

      用采摘和披挂江离秋兰比喻修身养性, 

      用乘骐骥比喻追求和实现美好的政治理想, 

      用黄昏期而中道变卦比喻君王失信, 

      用众芳,椒、桂、蕙比喻群贤。 

3.有人说从“左手执刀尺,右手执绫罗”这两句诗可以看出刘兰芝是个左撇子,这个看法正确吗?为什么? 

    明确:不正确,这是互文。互文是指诗歌中上下两句文义互相呼应,彼此映衬的一种技巧。本是两个词要合在一起,由于受字数、音节的限制,便在上下句中分开来说。此句意即“左手右手执刀尺绫罗”。如《捕蛇者说》中“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一句意即“叫嚣隳突乎东西南北”,在村子四周叫喊冲撞。《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一句意即“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解惑的却不从师”。 

    本诗中还有互文的句子,例如: 

    “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早晚之间做成了绣夹裙、单罗衫。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坟墓四周种植上松柏、梧桐树。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树枝枝叶互相覆盖,交错相通。 

4.《迢迢牵牛星》全诗没有一字直接写织女对牛郎的思念,却处处能感受到她的深切思念,这种艺术效果是如何达到的?叠词在其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确:诗作是让织女的深情通过她的活动和这些活动引起的读者的想像表现出来。比如,织女整日忙碌在织机上却织不出布帛,说明她被思念折磨而无心织布,那么她又为什么要徒劳地上机呢?恐怕是为了转移注意排遣苦闷。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一水时,“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忍受了。叠词突出了该诗哀婉的情调,因而更具有表现力。 

5.《短歌行》中,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 

明确:这四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和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史记鲁周公世家》)的故事,来说明诗人自己一方面感到生命易尽,一方面则更加激励他及时建功立业的思想,渴望有更多有才能的人来帮助他实现政治理想。

6.《归园田居》字面不见人的活动,可为什么人们并不觉得单调反而觉得很美很有生气呢? 

    明确:这首诗字面确实没有写到人的活动,但它写出了人们生活的环境,可让读者想像得出那儿生活古朴、怡然自得的人们。因为诗人厌恶官场,早有归隐田园之意,一旦“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从“尘网”中挣脱出来,如鸟归林,如鱼得水,轻松自在。诗人将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寓于朴素宁静之景,情景交融,在看似平常的农村生活场景中,给人以无限的美的享受。 

鉴赏技巧

理解、熟读、背诵诗歌的基础上,品味诗歌艺术技巧和表现力应是学习的重点,亦是难点。本单元除了要了解四言诗、骚体诗和早期五言诗在句式、节奏上的不同特点,还要学习赋、比、兴的写法及了解其艺术效果,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唐诗宋词打下基础。 

我国古代诗歌常常沿用《诗经》中赋、比、兴等表现手法叙事、状物、言情。赋,是铺陈直言其事。如《陌上桑》中的“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氓》女主人公在回忆往事和作出清醒抉择时,没有任何的修饰和渲染,而是直接陈述。比,是打比方。《氓》一诗中,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比喻夫妇爱情的变化。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托物起兴是民歌习惯用法。如《氓》中先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引起“于嗟女兮,无与士耽”的告诫。

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阅读时要细加体会。以《孔雀东南飞》为例:

(1) 赋 

诗歌中的第2节、第9节同样用了“赋”这一表现手法,但它们也有不同之处,请加以分析。 

    明确: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第13节和第21节也用了“赋”,第13节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第21节铺陈太守家操办喜事的豪华排场,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 

(2)比 

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3)兴 

    诗的开头与情节似无关联,去掉后与原诗进行阅读比较,体会艺术效果有什么不同? 

    明确:开头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以孔雀徘徊起兴,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以美禽恋偶比喻夫妻分离,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 

    比兴手法在现代的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第三册第一单元知识与技能归纳(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高一第一单元单元说明(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第一单元总结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第一单元亲近文学(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第四单元教案(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九年级(下)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九年级(上)第一单元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高一一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纲要(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第一单元开启智慧之门(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文体知识复习(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