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言运用题的审题训练--高考语言运用复习观摩课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3:26:27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考语言运用题的审题训练--高考语言运用复习观摩课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河北省平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郭素青

高考语言运用题的审题训练--高考语言运用复习观摩课课堂实录(网友来稿)

授课地点:河北平山中学

授课时间:2006年11月30日上午第一节课

听课教师:平山县全体高三语文教师

授课班级:理补1班

授课教师:高建华

课堂类型:复习课

课题:语运总结之审题

授课过程:

(一) 背上节课默写的诗歌《蜀道难》

(二) 板书课题:语运总结之审题

教学目标:提高审题能力,应变能力,种好高考实验田。(胶片展示)

关键词:看准,看懂

步骤:(1)看准明示,领会暗示。

(2)排除干扰,快速判断。

(3)内容先行,形式紧跟。

(4)调动积累,合理发散。

(三) 找三个同学板书课下留的练习1的答案并评析

【练习1】:(2005年高考语文试题(北京卷)B24题)在下面一段话后续写。

要求:(1)先用一句话拟写出一种你自己不认同的看法。

(2)然后写出自己的看法和充分的理由。

(3)不超过100字。

据报道,某位以独特的“搞笑”风格塑造了众多小人物的著名影星,被某大学聘为教授。对他能否胜任,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 (5分)

三位同学板书的答案:

【甲】 我赞同这位影星被聘为教授。并不是只有高学历的人才有资格被聘为教授。这位影星之所以著名,正是因为他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风格,对人生的感悟与塑造小人物的过程中对他们性格的把握都是用心体会的思想财富,更具有社会洞察力。一定会给同学们上生动而深刻的一课。

【乙】 不认同看法:文化水平难以胜任。

自己的看法:社会经验丰富可以胜任。既然他用自己独特的搞笑风格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小人物形象,说明他既贴近生活,又善于从生活中发掘、体味。而大学生最缺少的不是知识,而是社会经验。大学生可从他身上有收获。所以能胜任.

【丙】 有些人议论他不能胜任,本人认为能胜任,他犹能胜任心理教授职,因为随着社会发展,人与人关系日益恶化,人逐渐封闭化,使人们个个孤寂,个个伤心,最终导致许多人无法生存,走向犯罪、灭亡。试想,有这样的“搞笑”教授,他每天微笑面对一切,上面的事还会发生吗?绝对不会。所以,我认为他能胜任教授一职。

学生对答案进行评析

生1:【甲】的答案“我赞同这位影星被聘为教授”不符合要求(!)先用一句话拟写出一种你自己不认同的看法。没有拟写自己不认同的看法,而说的是赞同的看法。直接表明了自己的观点。

生2:【甲】的答案中的理由有一定的道理,但语言表达不流畅,有些语句欠通顺。

生3:【乙】的答案也没有拟写自己不认同的看法。自己的看法还明确,理由也差不多充分。

生4:【丙】有拟写,有自己的看法。只是理由不充分, 太偏激。

高老师:本题类似于驳论文段落的写作训练。试题材料已经把议论的现象摆出来,“不同的看法”暗示允许有肯定、否定的不同意见。先看要求(!)先用一句话拟写出一种你自己不认同的看法。“拟写”是什么意思?

生:模仿写。

高老师:怎样模仿?

生:有人说……

高老师:对。应该用“有人说“拟写。那么拟写的内容是什么?

生:一种你自己不认同的看法。

高老师:认同的行不行?

生:不行。

高老师:所以【甲】开头就没有审清题。要求(1)的关键词是“拟写”、“你自己不认同”。

高老师:要求(2)然后写出自己的看法和充分的理由。“自己的看法”怎么写?

生:“我认为……”

高老师:前边是不同的看法,后边说“我”的看法有转折,所以应该是“我却不这样看(或认为)”“我不同意…..”

高老师:怎么表达理由就充分了?

生:列出一、二、三……或者用“首先、其次、再次…….”

高老师:不一定要拘泥于一定的模式,言之有理即可。构思时,还要注意要求(3)不超过100字。

胶片展示考场正确的实例,让学生体会。

【考场实例1】有的人认为教授一职责任重大,仅凭名气是无法胜任的。但我却不这样看,第一,如果大学聘任他为教授,目的是借助他的名气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此名誉教授有何不可?第二,在文化划分越来越细的今天,“无厘头”的搞笑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文化现象,作为搞笑风格的代表人物,他完全有资格以教授的身份为学生讲述他对此类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把握,所以,他是可以胜任的。

【考场实例2】有人说,一个影星有能有多大的学问,怎能担当教授重任?我不同意这种说法。首先,“影星”不一定没有文化;其次这些影星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社会经验,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认识可能比某些大学教授更深刻更全面,谁又能说这不是一门“学问”呢?

【考场实例3】有人认为搞笑风格的影星不过是跳梁小丑,不能胜任教授。我却不这样看。“小人物”是剧本里塑造的艺术形象,能以“搞笑”的风格来诠释小人物,把小人物的内心和行动都刻画得淋漓尽致,并被广大的观众所接受,这样的人不仅仅是影星,更是艺术家,一个深入人心的艺术家,这样的“大俗”同样是大雅。

(四) 做练习2并评析

【练习2】(2004年北京卷22题)试就本文所说的“通才”问题,举例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要求: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

答:

生甲:我认为没有通才。在当今社会样样精通是不可能的。

生乙:生活中的通才很多,比如我舅舅,既会弹钢琴,也会修摩托。

生丙:我国古代有许多“通才”。文武双全的陆游就是“通才”,他既能“上马击狂胡”,又可“下马草军书”。

老师找学生评析:

生1:甲对原题里的“通才”理解不透,也没有举典型例子

生2:乙举例了,但“我的舅舅”,不典型。

高老师:改成“我的舅舅傅雷”是不是典型。

生(笑):典型了。

高老师:那他舅舅是不是“通才”?

生:好象修摩托不是。

生:丙举例典型。

高老师:修摩托和“上马击狂胡”算不算通才?

生:好象不是。

高老师:那文中的通才是什么意思?文章中有信息吗?

学生思考。

高老师:这是一道考查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试题,做这道题既要注意题干和阅读材料中的显性限制性信息,也要把握好阅读材料中的隐性限制性信息。

它的显性限制性信息主要体现在两个地方:

①题干上--“联系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这意味着原文中出现过的的例子不能再用来作为谈论的话题。其次,还要在典型上下功夫。这一句的关键词是“本文之外”和“典型”。

②阅读材料中--文章末尾“人对各种艺术是有通感的,从通感到“通才”并不是一件难以理解的事”一句就是一个起限制作用的句子,它限定了本文所谈论的“通才”的内涵:仅指“艺术”方面的多才多艺。所以如果以既能“上马击狂胡”,又可“下马草军书”,文武双全的陆游之类的事例作为答案的“典型例子”,显然是不妥当的(武,并非原文“通才”的范畴)。

除了显性信息,阅读材料中蕴含的限制性信息我们也不能忽视--纵观全文,材料中所例举的“通才”,或能写诗画画,或能画画著书,或写诗著书画画皆通,或琴棋书画皆懂,而这些都属于不同艺术门类“相通”的才艺。因此,答题时如果说某人集诗人、散文家和杂文家于一身,显然是不恰当的,因为这样的“才”均属文学范畴,并非不同门类的艺术。如果例举苏轼文章、诗词、书法都有极高的造诣,或鲁迅既是作家,也是书法家,还精于篆刻之类的事例作为“本文之外的典型例子“,则是合乎题旨的事例了。

答题要求:立足文本(通才问题);放眼文外(通才的例子);表明观点(对通才的看法);展现个性(不同文化的积累、不同视角、不同思维方式)。举例恰当,看法明确,表述清楚,言之成理即可。可以谈与本文作者一致的意见,也可以谈不同的意见。

胶片展示考场实例:

【考场实例1】通才比专才更有利于人发挥自己的才能,更能打开视野,不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中国历史上苏轼就是一个典型,既通书画,又晓诗文,将两者合二为一,创作出许多艺术佳作。

【考场实例2】 通才固然很好,但认准一个专业,尽情发挥,才能对人类有更大的贡献。马克思能够推导出专业的数学理论,说明他数学功底很深,而他献身于政治理论研究,为全人类指明了前进的道路。

【考场实例3】 我认为“通才”是大多数有成就的人的共同特点,知识越多,成就越高,以达芬奇为例,达芬奇以绘画著称,但他还精通机械、天文、地理。这些知识互相补充,更有利于绘画,所以我推崇“通才”。

(五)做练习3并评析

【练习3】(2006年北京卷22).小葱拌豆腐本是老百姓喜爱的一道家常菜,后来衍生出一句家喻户晓的歇后语。不久前,某行政部门征集公益广告创意,以一盘小葱拌豆腐为主体图案的广告创意,因有积极的比喻意义被采纳了。请你为该主体图案配一句恰当、简明的广告语,不少于8字。(3分)

高老师:这道题咱们先练一下审题。同学们说说应该怎样审题,把握哪些关键词语。

生1:要注意歇后语的含义--一清二白;要有积极的比喻意义;要有广告语的特点:简明、新颖使人过目不忘。

生2:还要注意是行政部门的广告,而不是别的部门。并且是公益广告。注意字数不少于8字。

高老师:这几点大家想到了吗?试写一句广告语。

生甲:.小葱拌豆腐的工作作风--一清二白

高老师:改为“工作作风要象.小葱拌豆腐一样一清二白。

生乙:一心一意为民,一清二白为官

高老师:读起来有点拗口,可否改为“全心全意为民,一清二白为官”?

生:好!

高老师用胶片展示典型题例,让学生判断:

【考场实例1】豆腐一块,葱花适量,盐、味精少许,拌之。

生:是烹调技术,不是行政部门的广告。

【考场实例2】不要让绿色的大地被白色的垃圾污染。

生:没有歇后语的比喻义。也不是行政部门的。

【考场实例3】产品质量一清二白,请您放心购买使用。

生:“请您放心购买使用”是促销的,也不是行政部门的广告。

【考场实例4】做人要方正,为官须清白。

生:做人为官紧扣行政部门,好!

(七)归纳总结:

高老师归纳:以上几例可看出,语言运用,如果审题不清,就会全盘皆输。这里我重申:一定要抓住题干,看准、看懂。同时,审题还要具备两个意识:(胶片展示)

(1) 发散题目的自觉意识

确认:题目和示例包含的确切要求

整合:以题目的确切要求指导构思

发散:调动积累,展开联想和想象

⑵确切题目的自觉意识

确认:题目的要求和材料的词句

整合:材料各部分语句间的关系

这节课就到这里。课下试思考完成4、5、6题.下课.

2006年12月2日郭素青整理

作者邮箱: guosuqing2876@sina.com

【高考语言运用题的审题训练--高考语言运用复习观摩课课堂实录(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利用短信进行语言运用的创新训练(网友来稿)04-14

课堂运用激励语言的艺术(网友来稿)04-14

2005年高考语文语言运用题汇编04-14

长句的运用(网友来稿)04-14

成语运用题的几个主要设题点(网友来稿)04-14

《语文读本》运用指导--散曲阅读专项训练(网友来稿)04-14

2006年高考复习资料(语言知识及运用) 教案教学设计04-14

运用对比法巧妙复习易错标点(网友来稿)04-14

北朝民歌的奇葩 语言运用的经典--《木兰诗》铺排方式及其作用(网友来稿)04-14

高考作文复习建议(网友来稿)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