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学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时间:2022-04-14 14:51:10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雨霖铃》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致同学们

《雨霖铃》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鉴赏宋词,是探寻“美”的历程。你可以鉴赏它的“形象美”--外在的形象,精神的形象,丰富的意象,多样的意境;你可以鉴赏它的“语言美”--豪放飘逸,沉郁顿挫,密丽质实,清空骚雅;也可以赏析它的“技巧美”--象征比兴,渲染烘托,虚实结合,动静相生……

鉴赏宋词,你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或沉潜玩味,或高声吟哦,或求同探异、比较鉴别,或圈点勾画、评点批注,在阅读中把主观感受与作品的艺术境界统一起来,在审美享受中达到情感的共鸣和情操的陶冶。

“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一般说来,诗重在“言志”,词重在“言情”。言志是抒发大我的情感,言情往往是抒发小我的情感,因此,词别有一种感人的力量。人生路上,和诗歌结伴而行,能使我们的心灵充实而富有光辉,让我们一起走进宋词这诗化的王国,作一次美的巡礼吧!

诗词鉴赏         

八声甘州   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注释】①潇潇:形容雨势急骤。②渐:旋,又。③凄惨:寒冷逼人。④红衰翠减:红花枯萎,绿叶凋零。⑤苒苒:茂盛的样子。⑥渺邈:渺茫而又遥远。⑦年来:近年来。⑧掩留:久留。⑨误几回、天涯识归舟:多少回误把远处驶来的船只当作爱人的归舟。

【名作赏析】

  此词抒写羁旅悲秋,相思愁恨,大约作于游宦江浙时。上片写景。以暮雨、霜风、江流描绘了一幅风雨急骤的秋江雨景:“潇潇”状其雨势之狂猛;“洒江天”状暮雨铺天漫地之浩大,洗出一派清爽秋景。“霜风凄紧”以下写雨后景象:以关河、夕阳之冷落、残照展现骤雨冲洗后苍茫浩阔、清寂高远的江天境象,内蕴了萧瑟、峻肃的悲秋气韵。而“残照当楼”则暗示出此楼即词人登临之地。“是处”二句写“红衰翠减”的近景细节,词人情思转入深致低回,以“物华休”隐喻青春年华的消逝。“长江水”视野转远,景中见情,暗示词人内心惆怅、悲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成为由景入情的过渡,引发下片抒情。“不忍登高”乃是对登楼临远的反应,词人便层层揭示“不忍”的原因:一是遥望故乡,触发“归思难收”;二是羁旅萍踪,深感游宦淹留;三是怜惜“佳人凝望”,相思太苦。层层剖述,婉转深曲,特别是“想佳人”,揭示出“不忍”之根,更悬想佳人痴望江天,误认归舟的相思苦况;不仅如此,还转进一层反照自身,哀怜佳人怎知我此刻也在倚栏凝望!这篇《八声甘州》,早被苏东坡巨眼识得,说其间佳句“不减唐人高处”。须知这样的赞语,是极高的评价,东坡不曾以此许人的。

学习目标

1. 了解婉约派词风的特点,婉曲、含蓄。理解柳词善于选用富有特征性的事物,创设情景交融的意境的高超技巧和虚实相济的特点。

2. 理清思路,品味词人低沉哀怨的情感。熟读成诵。

相关链接

(一)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排行第七,世称柳七。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他的词风行一时,当时流传着“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说法。《雨霖铃》是他的代表作。清代著名词话家王国维在评论柳永的词时说:专作情语而绝妙者,求之古今人词中,曾不多见。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二)背景资料

1.知识迁移

宋词:词是一种诗歌艺术形式,是中国古代诗体的一种,亦称宋词、曲子词、诗余、长短句。始于中国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在宋代达到其顶峰。一开始伴曲而唱,所以写词又称作词、倚声。后来逐渐独立出来,成为一门专门的诗歌艺术。词在形式上的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词大多分段,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分两片的最为常见。 

    豪放派: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刻工精细,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代表作品有柳永的《雨霖铃》和姜夔的《扬州慢》。

学生回忆学过的另一首词,即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东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会词学两大宗--豪放派、婉约派的特点。

婉约派的特点:              豪放派的特点:

1. 艳情为叙写主要对象;    1.  反映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   

2. 声律上有严格限制;       2.  形式上不为规定的腔调、声

3.    风格婉曲、含蓄;             律所束缚。

豪放派--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

婉约派--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2.解题

“雨霖铃”,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此词写于作者仕途失意又失去爱情慰藉之时,心情抑郁,生活前途更感暗淡无光,所写之景所抒之情均凄凉低沉,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情景。上片记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带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伤心惨目的一幕。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情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 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今宵酒醒何处”,遥接 上片“帐饮”,足见虽然“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触动离愁的意象,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抒写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

文本研读

1. 请大家看开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这三句话交代了哪些内容?作用是什么?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请大家品味一下,看看在这两句中哪些词语最能表现词人当时那种痛苦、无奈、恋恋不舍的心情?

3.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了一个特写镜头:“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品味此语妙处何在?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句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不同。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词人这里描写想象中的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5.“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个字?

6.怎样理解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7.现在我们来看最后几句“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是作者设想的别后孤苦无聊的生活情景。请问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写作特色

1、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首词以冷落的秋景作衬托,精心刻画难分难舍的惜别场景,进而想象别后的离愁别恨,情景相生。作为封建时代的文人,自伤身世,慨叹自己不能作生活的主人,抒情尽管真实,而情调未免凄怆;对现实尽管忧愤,而意志未免消沉,这是受时代局限的反映。

2、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上阙重点在记别,下阙重点在述怀,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作者善于运用铺叙手法在前后呼应对照中逐步深入。下阙想象部分与上阙的写实部分有一定内在联系。

3、白描的艺术手法:词作在表现离人分别时,通过离别场面的描写、铺叙,让读者深切感悟离情。

跟踪试题

(一)易词训练,体味用词工巧。

① 今宵酒醒何处?芳草地晓风残月。

②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凄风冷月。

③ 今宵梦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做《专家伴读》70页【细读探究】

(三)做《专家伴读》71页【能力检测】(基础知识)

能力提升

(一) 做《专家伴读》71页【能力检测】(阅读理解)

(二)读下列王国维《人间词话》的一段话,回答1─2题

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为高格,自有名句。有有我之境,于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自能得之耳。境界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诉衷肠近

雨晴气爽,伫立江楼望处。澄明远水生光,重叠暮山耸翠。遥认断桥幽径,隐隐渔村,向晚孤烟起。

残阳里。脉脉朱阑静倚。黯然情绪,未饮先如醉。愁无际。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尽日空凝睇

1. 试以上述之“境界”说,分析上面柳永抒写对京都故人怀念之情的《诉衷肠近》一词,是否有境界?是何种境界?

2.  请你结合上述例句,再引用1-2句古诗词,说说你是喜欢有我之境还是无我之境,要简述理由。

(三)将这首离别词改写成一篇小散文。

课后拓展

【美文欣赏】           梁衡读柳永

    柳永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并不大的人物。很多人不知道他,或者碰到过又很快忘了他。但是近年来这根柳丝却紧紧地系着我,倒不是为了他的名句"杨柳岸,晓风残月",也不为那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只为他那人,他那身不由己的经历和那歪打正着的成就,以及由此揭示的做人成事的道理。

    柳永是福建北部崇安人,他没有为我们留下太多的生平记载,以至于现在也不知道他确切的生卒年月。那年到闽北去,我曾想打听一下他的家世,找一点可凭吊的实物,但一川绿风,山水寂寂,没有一点音讯。我们现在只知道他大约在30岁时便告别家乡,到京城求功名去了。柳永像封建时代的大多数知识分子一将样,总是把从政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其实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人生一世谁不想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最大的光热? 

    有职才能有权,才能施展抱负,改造世界,名垂后世。那时没有像现在这样成就多元化,可以当企业家,当作家,当歌星、球星,当富翁,要成名只有一条路--去当官。所以就出现了各种各样在从政大路上跋涉着的而被扭曲了的人。像李白、陶渊明那样求政不得而求山水;像苏轼、白居易那样政心不顺而求文心;像王维那样躲在终南山里而窥京城;像诸葛亮那样虽说不求闻达,布衣躬耕,却又暗暗积聚内力,一遇明主就出来建功立业。柳永是另一类的人物,他先以极大的热情投身政治,碰了钉子后没有像大多数文人那样转向山水,而是转向市井深处,扎到市民堆里,在这里成就了他的文名,成就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他是中国封建知识分子中一个仅有的类型,一个特殊的代表。

    柳永大约在公元1 0 1 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以自己的才华他有充分的信心金榜题名,而且幻想着有一番大作为。谁知第一次考试就没有考上,他不在乎,轻轻一笑,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等了5年,第二次开科又没有考上,这回他忍不住要发牢骚了,便写了那首著名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他说我考不上官有什么关系呢?只要我有才,也一样被社会承认,我就是一个没有穿官服的官。要那些虚名有什么用,还不如把它换来吃酒唱歌。这本是一个在背处发的小牢骚,但是他也没有想一想你怎么敢用你最拿手的歌词来发牢骚呢,他这时或许还不知道自己歌词的分量。它那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已经征服了所有的歌迷,覆盖了所有的官家的和民间的歌舞晚会,"凡有井水处都唱柳词"。这使我想起"文化革命"中大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被打成"黑帮",被逼写检查。但是他写出去的检查大字报,总是浆糊未干就被人偷去,这检查总是交代不了。柳永这首牢骚歌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宋仁宗一听大为恼火,并记在心里。柳永在京城又挨了三年,参加了下一次考试,这次好不容易被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又把他给勾掉了。这次打击实在太大,柳永就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并且不无解嘲地说:"我是奉旨填词。"

  他终日出入歌馆妓楼,交了许多歌伎朋友,许多歌伎因他的词而走红。她们真诚地爱护他,给他吃,给他住,还给他发稿费。你想他一介穷书生流落京城有什么生活来源?只有卖词为生。这种生活的压力,生活的体味,还有皇家的冷淡,倒使他一心去从事民间创作。他是第一个到民间去的词作家。这种扎根坊间的创作生活一直持续17年,直到他终于在47岁那年才算通过考试,得了一个小官。歌馆妓楼是什么地方啊,是提供享乐,制造消沉,拉你堕落,教你挥霍,引人轻浮,教人浪荡的地方。任你有四海之心摩天之志,在这里也要消魂烁骨,化作一团烂泥。但是柳永没有被化掉。他的才华在这里派上了用场。成语言:脱颖而出。锥子装在衣袋里总要露出尖来。宋仁宗嫌柳永这把锥子不好,"啪"的一声从皇宫大殿上扔到了市井底层,不想俗衣破袍仍然裹不住他闪亮的锥尖,这真应了柳永自己的那句话:"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寒酸的衣服裹着闪光的才华。有才还得有志,多少人进了红粉堆里也就把才沤了粪。也许我们可以责备柳永没有大志,同为词人不像辛弃疾那样:"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不像陆游那样:"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时势不同,柳永所处的时代正当北宋开国不久,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经济文化正复苏繁荣。京城汴京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新兴市民阶层迅速形成,都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恩格斯论欧洲文艺复兴时说,这是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市民文化呼唤着自己的文化巨人。这时柳永出现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市井这块沃土堆拥着他,托举着他,他像田禾见了水肥一样拼命地疯长,淋漓酣畅地发挥着自己的才华。 

  柳永于词的贡献,可以说如牛顿、爱因斯坦于物理学的贡献一样,是里程碑式的。他在形式上把过去只有几十字的短令发展到百多字的长调。在内容上把词从官词解放出来,大胆引进了市民生活、市民情感、市民语言,从而开创了市民所歌唱着的自己的词。在艺术上他发展了铺叙手法,基本上不用比兴,硬是靠叙述的白描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意境。就像超声波探测,就像电子显微镜扫描,你得佩服他的笔怎么能伸入到这么细微绝妙的层次。他常常只用几个字,就是我们调动全套摄影器材也很难达到这个情景。比如这首已传唱9 0 0 年不衰的名作《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胪,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_ 一读到这些句子,我就联想到第一次置身于九寨沟山水中的感觉,那时照相根本不用选景,随便一抬手就是一幅绝妙的山水图。现在你对着这词,任裁其中一句都情意无尽,美不胜收。这种功夫,古今词坛能有几人。 

  艺术高峰的产生和自然界的名山秀峰一样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柳永自己也没有想到他身后在中国文学史上会占有这样一个重要位置。就像我们现在作为典范而临摹的碑帖,很多就是死人墓里一块普通的刻了主人生平的石头,大部分连作者姓名也没有。凡艺术成就都是阴差阳错,各种条件交汇而成一个特殊气候,一粒艺术的种子就在这种气候下自然地生根发芽了。柳永不是想当名作家而到市井中去的,他是怀着极不情愿的心情从考场落第后走向瓦肆勾栏,但是他身上的文学才华与艺术天赋立即与这里喧闹的生活气息、优美的丝竹管弦和多情婀娜的女子发生共鸣。他在这里没有堕落。他跳进了一个消费的陷阱,却成了一个创造的巨人。这再次证明成事成才的辩证道理。一个人在社会这架大算盘上只是一颗珠子,他受命运的摆弄;但是在自身这架小算盘上他却是一只拨着算珠的手。才华、时间、精力、意志、学识、环境通通变成了由你支配的珠子。一个人很难选择环境,却可以利用环境,大约每个人都有他基本的条件,也有基本的才学,他能不能成才成事原来全在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怎么处理。就像黄山上的迎客松,立于悬崖绝壁,沐着霜风雪雨,就渐渐干挺如铁,叶茂如云,游人见了都要敬之仰之了。但是如果当初这一粒籽有灵,让它自选生命的落脚地,它肯定选择山下风和日丽的平原,只是一阵无奈的山风将它带到这里,或者飞鸟将它衔到这里,托于高山之上寄于绝壁之缝。它哭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一阵悲泣(也许还有如柳永那样的牢骚)之后也就把那岩石拍遍,痛下决心,既活就要活出个样子。它拼命地吸天地之精华,探出枝叶追日,伸着根须找水,与风斗与雪斗,终于成就了自己。这时它想到多亏我留在了这里,要是生在山下将平庸一世。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创造。是携带着母体留下的那一点信息去与外部世界做着最大程度的重新组合,创造一个新的生命。为什么逆境能成大才,就是因为在逆境下你心里想着一个世界,上天却偏要给你另外一个世界。两个世界矛盾斗争的结果你便得到了一个超乎这两个之上的更新的更完美的世界。而顺境下,时时天遂人愿,你心里没有矛盾,没有企盼,没有一个另外的新世界,当然也不会去为之斗争,为之创造,那就只有徒增马齿,虚掷一生了。柳永是经历了宋真宗、仁宗两朝四次大考才中了进士的,这四次共取士9 1 6 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顺顺利利地当了官,有的或许还很显赫,但他们早已被历史忘得干干净净,但柳永至今还享此殊荣。 

  呜呼,人生在世,天地公心。人各其志,人各其才,人各其时,人各其用,无大无小,贵贱无分。只要其心不死,才得其用,时不我失,有功于民,就能名垂后世,就不算虚度生命。这就是为什么历史记住了秦皇汉武,也同样记住了柳永。(梁衡《当代》)

资料卡片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这句话把抒情型作品作为生发意境创造意境的前指,归纳了意境的三个特征。一是“情景交融”,二是“虚实相生”,三是“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直接可感为实,间接可会为虚;画内为实,画外为虚;显为实,隐为虚;有形为实,无形为虚;有声为实,无声为虚;墨到为实,飞白为虚;可以言传者为实,只能意会者为虚;清晰为实,模糊为虚;确定部分为实,不确定部分为虚;叙述连续为实,叙述中断为虚;有言为实,无言为虚;象内为实,象外为虚。这些提法有个共同点,那就是所谓“实”都是作品面上显现出来的东西,有直接可感性。所谓“虚”都是隐含的需要靠联想和想象来意会的东西。基于此。把虚和实界定为:“实”是指作品直接描绘出来的东西,也可称为“显”,而“虚”则指这些显现出来的东西背后隐藏着的东西。其中的“虚”最主要的是“言外之意”、“画外之旨”、“象外之境”。

 

【《雨霖铃》学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雨霖铃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雨霖铃》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雨霖铃》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雨霖铃》教与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雨霖铃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二必修四)04-14

《雨霖铃》教学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雨霖铃(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雨霖铃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04-14

《雨霖铃》教案设计模板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