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渣逻辑表现及矫治(网友来稿)

时间:2022-04-14 15:17:41 教育新闻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豆腐渣逻辑表现及矫治(网友来稿)

武汉市汉南一中 张大勇

豆腐渣逻辑表现及矫治(网友来稿)

只要对学生的写作现状稍作留意,不难发现:学生作文中表现出的思想空洞化、思维幼儿化倾向已呈群体性。相当数量的学生扯着“张扬个性”“开放思想”的虎皮,作文时或戏说,或梦呓,或颠覆,轻率为文,大放厥词,其“成果”无非是些文字无厘头,特别是内在逻辑犹如冰屑堆积,不经一提。尤为可悲的是,部分学生用起这种逻辑来得心应手,浑然不觉其谬。

这种貌似当然实则荒谬充斥、理性全无的“逻辑”,可谓之“豆腐渣逻辑”。

“豆腐渣逻辑”有形形色色的表现,下面以作文实例说明其存在。

有这样一道作文题:

节日就是一种文化,我们每一次庆祝节日,都是在有意无意中延续这种文化。面对圣诞节和情人节,面对端午节和中秋节,我们学子们的态度却呈现出强烈的反差:重“洋”节而轻“土”节。请以“洋节和土节”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豆腐渣逻辑”之原文重现:

顾此失彼型──过去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现在有“常回家看看”。然而现在科技发达了,一个电话。一份邮件──不用回家了──不用过节了!我想这也是重“洋”节而轻“土”节的原因吧。(指误:既然现代科技使节不用过了,当然是“洋”节、“土”节都不过了。要知道,现代科技是不会厚此薄彼的呀!)

大话历史型──自唐朝以来,中国与外界的交流就是很多。例如丝绸的外运,文字的引用,佛教的传入,这些似乎都不足为奇。不知从何时起,“崇洋媚外”一词开始在我国辽阔的中原大地上盛行,估计是清朝衰亡的时候,崇洋使中国文化有所进步,媚外则造就了现代的新中国,因而在我看来这没什么不好的啊!(指误: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带有丝绸,甲骨文在商代就出现,佛教早在西汉末年就从印度传入中国,三者并非唐代的专利。至于说崇洋媚外使中国强大,首先要问问长眠于地下的仁人志士、革命先驱,看他们答应不答应。)

常识匮乏型──我怎么就不知道二十四节气里有这么个令人快乐的节日呢?(指误:节气、节日不分。)

强扯因果型──听说外国一妇女为纪念她的母亲,并纪念所有的母亲,向政府申请要求设立一个母亲节,国家批准。中国自古就是以孝著名的国家,既然如此,中国国内没有这一节日,外国有,那样中国人就只好过外国节了。(指误:臭豆腐是中国的特产,外国绝无,是不是外国人一定要吃中国的臭豆腐?)

废话堆砌型──从小到大,对于节日,我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知道:元旦可以休息3天,“五一”“十一”可以休息7天。(指误:低劣的实话实说。)

低级趣味型──如果拿出粽子和情人给你选择,你会选择那一样呢?毫无疑问,大多数人会选择情人。是啊,粽子吃下去便没了,而情人将来也许会伴自己一生。甚至于,如果那一年没有情人节,中国就会出现动乱。(指误:类比失据+庸俗自曝+危言耸听。)

“豆腐渣逻辑”产生的原因无非有如下几条:一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科学系统的思维训练缺位,ABCD之类题海训练不但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深度培养,而且还产生误导学生追逐从众思维、表象思维、媚俗思维等流弊,二是学生对社会生活、人生现象关注太少,体验太少,思考更少,因储备不足而信口开河,三是受商业化、娱乐化的流行文化的影响,颠覆价值判断,消解严肃思维。

拒绝“豆腐渣逻辑”,从根本上说是必须让学生有丰富的人生体验、社会阅历和思辩实践,以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敏锐的洞察能力,但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非一日之功。要实现“豆腐渣逻辑”矫治的“短、平、快”,首先是教学中要针对学生思维的弱点──思维的合理性、程序性──多加敲打,让看待问题应持的基本态度──联系、发展、辩正、客观──深入学生的内心;其次可以解剖“麻雀”,多进行一些个案分析,让学生思维“预碰撞”;再者,引导学生留意生活,剖析社会现象,积累思维经验。

刊于《优秀作文选评》

作者邮箱: zhangdy69@tom.com

【豆腐渣逻辑表现及矫治(网友来稿)】相关文章:

《逻辑知识教法初探》(网友来稿)04-14

高考作文中严谨的逻辑和典型的结构(网友来稿)04-14

岁月如歌[网友来稿](网友来稿)04-14

遥远的几厘米(网友来稿)(网友来稿)04-14

2006年江苏高考作文命题的文化逻辑混乱(网友来稿)04-14

对比在环境描写中的艺术表现力(网友来稿)04-14

分数(网友来稿)04-14

禅悟(网友来稿)04-14

太阳(网友来稿)04-14